這樣的結果讓鄭芝龍感到非常的憤怒,甚至是仇恨。對於才7歲的福鬆而言,這也是一件悲喜交加的事情,喜的是能回國見父親了,福鬆特高興。但母親不能一起去,他也很難過。當時,他非常不想和母親分開,甚至決定不回國了。他問母親:“母親,你和我一起回去有什麼不好嗎?那樣你就省得惦念著我和父親了。”
田川惠子說:“孩子,這是國家的規定,我是在日本出生的,我就是日本人,就是你回國還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呢!”
“日本為何要有這樣的規定,難道就這樣永遠把我們隔開嗎?”
田川惠子聽到這裏哭了起來。
此時福鬆把他平時玩耍的軍刀舉了起來,對母親說:“母親,您不必難過。等我長大一定要接您去中國和我們團聚。您也不用擔心我,我會努力學習,將來報效國家。”臨走之前,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依依不舍和安慰母親,他特意在家門前親手栽植了一棵鬆樹。後來,這棵樹長成大樹,盤結蒼鬱,蔚為“鬆浦心月”的勝景之一,長期為日本友人憑吊。
這一年秋天,海上刮起北風的時候,鄭成功乘船啟程了。臨行前,田川惠子牽著兒子的衣裳,失聲痛哭,過了好一會兒,才放手讓兒子上船。就這樣,鄭成功在7歲的時候,離開了母親,被帶回了祖國。
在鄭成功坐上父親接他的戰船之後,在大海中航行了10天,才到達他從沒見過的祖國。為了盡快接妻兒回國,鄭芝龍已經有兩年沒有再去看過田川惠子了。此時看到自己的兒子,才發現福鬆已經長成一個英俊少年了。隻見他聲音洪亮,談吐文雅,眉宇間透出一股颯爽英氣。鄭芝龍真是喜上眉梢,他馬上給兒子起名鄭森,字明儼。隨後鄭芝龍先帶他到南安石井拜謁鄭家祖祠,然後回到安平城。自此,鄭成功開始了另外一種生活。
盡管鄭芝龍這時當上了總兵官,是福建的最高軍事長官,他的財產又是富過王侯,可以說有錢有勢。可是,他的家庭門第低微,他本人又當過海盜,當地的名門望族還是有些看不起他,認為他是暴發戶。鄭芝龍見鄭成功在田川惠子身邊受過地良好的教育,舉止端莊,不像家裏的那些小少爺驕橫頑縱,就把讀書應試、光耀門楣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鄭成功的身上。而此時的鄭森(鄭成功)也深知自己身負著重任,他不僅要光耀門楣,還要早日將母親接回來團聚。於是,在這個新的環境下,他更快地成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