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的財富究竟有多少,無法計算。他見家道興旺,便大興土木,建起了“龍宮”,當時人稱之為“海城”。從這個稱謂看來,足見鄭府的規模大得驚人。曾有詩這樣寫道:
巍峨宏麗勝皇宮。
鑲銀砌玉瓊樓中。
萬方捧來海中術,
百世英雄鄭芝龍!
這裏的“海城”是一座水上建築,水道直通馬江,水陸暢通無阻。這裏是指揮海上運營、貿易的中心,也是指揮海軍的重地,更是鄭氏家族崛起南疆的標誌性建築。
有了這麼多的錢財,鄭芝龍也沒有讓它閑著,他以政府名義擴大隊伍,消滅了在東南沿海與他勢均力敵的大海盜李魁奇,打敗了楊六、楊七、劉香等幾股海盜。這樣,就吞並了海上貿易的競爭對手。鄭芝龍對荷蘭侵略者也進行了英勇而巧妙的鬥爭,得到了明政府的嘉獎,更擴大了自己的威望。很快便擁有一支龐大的水師這支軍隊遠遠超過了明朝的水師實力。據雲他的水師舳艫千裏,人數逾萬。及至明崇禎三年,國難更重,天不佑人,不是幹旱便是水澇。天災加上人禍,使百姓走投無路,苦不堪言。福建總兵熊文燦,對亂糟糟的時局無力施治,出麵請鄭芝龍幫助。鄭芝龍樂於做善事,把數以萬計的災民用船運往台灣,每人發給半年生活費,三戶發給一頭牛,自帶農具,勉勵災民開墾自救。這一舉措深得百姓擁護,災民很快行動起來,在台灣各地墾田造房,開路修渠,勤耕細作,初得溫飽。年歲好的時候,倉中有貯糧還不忘納稅給鄭芝龍。鄭芝龍經營台灣便從此時開始。在台灣曆史上,鄭芝龍是組織大規模移民的第一人。對災民們來說,鄭芝龍的行為功德無量;對明朝政府來說,鄭芝龍替朝廷排憂解難,表現出了忠心;對鄭芝龍個人來說,當然是財源滾滾,名利雙收。
明崇禎六年(1633)七月十三日,荷蘭人為迫使明朝開放貿易,對大陸沿海地區發動突襲,擊毀了大量明軍船隻,其中也包括鄭氏的船隻,這讓鄭芝龍十分震怒。隨後,他以火船衝擊荷蘭巨艦,燒柞木船對付高大夾板船。通過兩次大規模海戰,使荷蘭侵略者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樣猖狂侵犯東南沿海了。
崇禎六年(1633)十月二十二日,鄭芝龍會同閩、粵兩省水師進行反擊,在金門料羅灣大敗荷蘭人,焚毀了四艘大型的荷蘭大夾船,繳獲了一艘,燒死、生擒大批荷蘭人,這是數十年間明王朝在海上從未有過的大勝利。不久,鄭芝龍再次於福建湄州灣打敗前來騷擾的荷蘭人,焚毀多艘荷蘭船艦。荷蘭入侵者從此在福建境內絕跡。因戰功顯著,鄭芝龍升任福建總兵,同時也取得了東南沿海的製海權,合法地掌控了東西洋貿易運作,連荷蘭殖民者也被迫與鄭芝龍修好,表示今後不再強行前往福建進行貿易,改由鄭芝龍派船到台灣進行貿易。至此,鄭芝龍一統東南海麵,成為名副其實“閩海王”,在這片海域上,再也沒有什麼力量與他抗衡的了。鄭芝龍由最初的一個無名小卒到最後成為閩中之王,僅僅用了26年的時間。這些巨大的成就也為後來鄭成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