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借勢擴張,終成閩中之王(2 / 3)

在第一次的大規模較量中,朝廷的水師被鄭芝龍擊潰,傷亡慘重,很多官兵落荒而逃,而且有的士兵投向鄭芝龍。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朝廷又多次派兵征剿,然而,每次都是無功而返。鄭芝龍的部隊在多次的抗剿過程中,表現出了傑出的水上作戰能力,聲望越來越高。特別是兩大戰役之後,鄭芝龍更是威震寰宇。這兩次戰役一次是對駐紮在金門的盧毓英作戰。盧毓英原是名將戚繼光手下的一員虎將,在清剿倭寇的時候,驍勇善戰,殺敵無數,幾經沙場,不曾敗過,是地道的常勝將軍。正是因為這些,他根本就沒有把鄭芝龍放在眼裏。於是,他們輕敵冒進,欲一舉殲敵。然而,好夢難圓,他們中了鄭芝龍的埋伏,被一擊而潰,連盧毓英本人也被鄭芝龍活捉,最後隻得低下高昂的頭顱,做了俘虜。但鄭芝龍不把他當俘虜看待,念其昔日剿倭有奇功,視為座上賓,還口口聲聲稱其為剿寇英雄,禮貌有加,盛情款待還惶恐招待不周,歉然撫慰一番,然後釋放還營。另一次與俞大猷的兒子俞谘皋交戰,這又是一場龍虎鬥。朝廷出動了金閩水師,當時這支水師也是心高氣傲,仗著人多就咄咄逼人,並且由於這些將領都急於立功,所以急躁冒進,犯了很多的兵家大忌。鄭芝龍看到朝廷水師來勢洶洶,並沒有感到畏懼,而是非常鎮定。鄭芝龍之所以能夠做到臨危不亂,一方麵是他對自己的實力和朝廷的水師實力都非常清楚,可謂是知彼知己,並且早有防範,再者鄭芝龍善於打心理戰。雖鄭芝龍兵悍將勇,但總是先禮後兵,贏得眾人同情,將士士氣自然高昂。當戰鬥打響後,鄭芝龍親臨前線指揮。他是個不畏強暴的人,越是麵臨強敵,越能沉著勇敢、機智頑強。結果,俞谘皋大敗,金閩水師受到重創,在短時間裏很難再出戰了。這幾場大戰下來,鄭芝龍給明王朝以沉重的打擊,震驚朝野。一時間,朝廷上下無人再敢提征剿之事。

這兩次戰役下來,明朝廷開始不敢小覷鄭芝龍,明朝大小官員莫不認為鄭芝龍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與這樣的將才硬拚,朝廷還真的拿他沒辦法,於是假惺惺派熊文燦前去勸降。其實鄭芝龍也早有歸順朝廷的想法,他盡管擁有雄厚的財力,也有相當的軍事實力,但在政治上始終沒有地位,在世俗和官府的眼中,他隻不過是一個海盜頭子。他認為隻有去朝廷做官才是歸宿,才能光宗耀祖,才能贏得天下人敬仰。鄭芝龍曾私下派心腹部將對明軍的將領們說:“苟得一爵相加,當為朝廷效死力。東南半壁可高枕矣。”崇禎元年(1628)八月,在泉州知府王猷的建議下,福建巡撫熊文燦派盧毓英對鄭芝龍進行招撫,鄭芝龍在平服內部的反對勢力後,隨即向明廷投降。朝廷封了他一個“遊擊將軍”的空頭銜。於是,鄭芝龍離開了多年經營的海上貿易根據地台灣,轉而坐鎮東南沿海一帶,這時他已有部眾數萬、船隻千餘。後來,鄭芝龍方才明白了朝廷的用心,但事已至此,身不由己了,也就來了個將計就計。於是,他打著“遊擊將軍”的旗號,據守台灣海峽,霸占一方水域,對來往的商船勒令其納稅。當時,清軍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向南推進。明朝自身難保,岌岌可危。鄭芝龍趁此國勢大亂的時機,大禁海運,並加強了對海運的管理,凡沒有鄭芝龍旗號的船隻一律不允通航,鄭芝龍一手控製了海上貿易和營運。這樣一來,所有過往船隻不論是什麼性質的,一律必須辦證,並規定每隻船年抽稅二百兩紋銀。僅憑此一項收入,就富可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