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一天,魚爸爸問小魚們:“如果看到魚鉤上掛著一條又肥又嫩、肉質鮮美的蚯蚓,你們會怎麼辦呢?”

小魚們聽了都絞盡腦汁地想辦法,都想既能吃到美食又不至於丟掉性命的方法。到底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呢?

小魚A說:“我會咬住蚯蚓的一端,使勁猛扯一下,把蚯蚓從釣鉤上撕扯下來。”

小魚B擺著尾巴,得意洋洋地說:“我會小心地躲開鉤,慢慢吞食蚯蚓。”

小魚C說:“我會猛地吞掉釣鉤上的美食,然後快速將鉤吐出來。”

魚爸爸聽完趕忙搖頭,將它們的答案全部否定了,它意味深長地說:“孩子們,不要和誘惑較勁啊,不要總想怎樣吃掉美食,而應該離它越遠越好。”

與此故事所闡述的道理相同,某大公司準備高新聘請一名小車司機。經過層層篩選,隻剩下3名技術最優良的競爭者。

主考者問他們:“如果懸崖邊上有塊金子,你們開車去拿,覺得能距離懸崖多近而又不至於掉落呢?”

“兩米。”第一位應聘者說。

“半米。”第二位自信十足地說。

第三位應聘者說:“我會盡量遠離懸崖,愈遠愈好。”結果第三位應聘者被公司錄用了。

現實生活中,到處都有誘惑,很多人為了滿足欲望,經不住誘惑而以身試法,以至於落得失去自由或丟掉性命的下場。比如,有些高官因貪汙而紛紛落馬,有些會計人員為了得到好處,公然給公司做假賬,企圖偷稅漏稅。還有些道德敗壞的人,為了金錢,偷竊、搶劫,擾亂社會秩序,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誘惑是一個打扮得花枝招展、性感妖嬈的美女,表麵上看起來美若天仙,殊不知,她通常是笑裏藏刀,內心在打你的壞主意。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克製力,抵不住誘惑而被勾引,那麼結果你很可能會遇到麻煩。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個人即將離開人世,不知道死了之後去天堂好,還是去地獄好。於是他買了貴重的禮物去看望閻王,想打聽一下是天堂好還是地獄好。閻王見他誠意十足,就帶他到天堂和地獄轉了一圈,由他自己決定。

在地獄門口,他看到一群穿著比基尼泳衣的美女在海灘上嬉戲,十分迷人,他禁不住想入非非,熱血沸騰。然而,在天堂中他看到的是一位神聖的不可侵犯的仙女,雖然漂亮,但是無法接近。經過思考,他決定去地獄。

過了一段日子,閻王在地獄碰到這個人,隻見他正在受酷刑,痛苦萬分,慘不忍睹。閻王問:“感覺如何?”那人答道:“太苦了!早知道地獄是這樣,我才不會來呢。”閻王說:“你先前看到的美女是地獄門前的一幅廣告畫。”

確實,誘惑就是地獄門前的廣告畫,如果你沒有理智,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沒有抵製誘惑的心態,很容易被美好的廣告畫誘騙。因此,學會抵製誘惑是走向成熟必須掌握的能力。

沒錯,是人都有欲望,我們必須承認自己的七情六欲,不去否認,不去鄙視。人是由欲望驅動的,沒有欲望的人,是死人。欲望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存在和繁衍的必要條件。事實上,欲望如同一把火焰,可以煮飯、暖身,利於我們在自然的、生理的、本能的欲望中提升自己,也有利於轉化為對社會的職責,但欲望這把熊熊的烈火也可能會把我們烤焦了,嚴重的,甚至會燒為灰燼。

當欲望來臨,我們若控製不住,無法駕馭,隨欲望縱情,我們就容易被欲望拖著,被它擺布,而成為欲望的奴隸。當我們耗去很多精力去滿足這些欲望,結果卻難以如願,得不償失,這才是可悲的。

欲望是無法被完全滿足的,滿足的一刹那同時也是下一個欲望的開始。正因為這樣,我們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欲望,適可而止,不去壓抑,不去放縱。靜下心來問自己,什麼是自己所求?什麼是能求的?什麼是自己不可求而又想求的?什麼是可求可不求的?想清楚了,再去想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承擔追求這些時可能產生的問題和結果,無論成敗,都願意為之付出,並願意為之承擔一切的責任。“一個成熟的人,是向自己所有的發生負責任。”清楚了這些,就可以開始管理自己的欲望了。

王陽明寫過一本書,裏麵有一段記載說:有一個名叫楊茂的人,他是個聾啞人,陽明先生不懂得手語,隻好跟他用筆談,陽明先生首先問:“你的耳朵能聽到是非嗎?”答:“不能,因為我是個聾子。”問:“你的嘴巴能夠講是非嗎?”答:“不能,因為我是個啞巴。”又問:“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嗎?”但見楊茂高興得不得了,指天畫地回答:“能、能、能”。

於是陽明先生就對他說:“你的耳朵不能聽是非,省了多少閑是非;口不能說是非,又省了多少閑是非;你心知道是非就夠了。”倒有許多人,耳能聽是非,口能說是非,眼能見是非,心還未必知道是非呢!你我都可能如此,雖然耳能聽、口能說、眼能見,而心還未必知道是非!

你為什麼那麼痛苦,就是因為你太執著,看不開、也放不下,自然把自己給綁死了,而不得解脫,若能看開了放下了就不至於如此。

如何創造幸福人生,為什麼用創造呢?第一,所以用創造,而不用追求;因為創造主權在我,要不要?要,就可以得到,而追求,往外追、往外求、萬一追不到,求不得,煩惱還是要來的。所以用創造,而不想用追求,快樂幸福才是真的,學問好、名位高、財富多,也是為了快樂。假如錢很多很多而不快樂,那個錢寧可不要,對不對?人人都有機會貪汙,為什麼大家都不想貪汙?因為貪汙就是取之不以道,道者理也,理得心安,理不得,心難安,所以就不要了。假使你擁有了一切,而喪失了自己,那還是非常的痛苦,這叫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效果不彰。所以快樂、幸福非常重要。

快樂是要自己快樂,讓別人來分享你的快樂,每天早上垃圾車來把垃圾全部帶走,有形垃圾容易處理,無形的垃圾最難處理;什麼是真正的垃圾呢?怨、恨、惱、怒、煩,這才是真正的垃圾,假若今天你把這些垃圾,請垃圾車全部帶走,你今天就沒有垃圾了。

以前有個人名叫商湯,他的洗澡盆寫了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湯在洗澡的時候,外洗身,內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後身心舒暢。就是說,他洗澡時外去身上汙垢,內去內心的渣滓,所以他洗完澡身心都很舒暢。我們現在一般人洗澡,隻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時候。還怨這個恨那個,真糟糕,不洗也罷。真正的洗澡,應該是外洗身,內洗心,把身體洗得幹幹淨淨。

知足者必常樂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但塵世中又有幾個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生活中往往不知足,經常會生發很多怨言,很多爭端,所以就沒有快樂。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做人這麼辛苦,為什麼人人都想活著,人人都想長生不老。的確,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許多人苦苦追尋,卻依然糊裏糊塗。

幸福在哪裏?不少人四處尋覓,卻不知道幸福就在自己手中,就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懵懂,許多人任由幸福從自己手中悄悄滑走,幸好,明白不算太晚,隻是人已去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美國教育家杜朗,曾敘述過他如何尋找幸福:他先從知識裏尋找幸福,得到的隻是幻滅;從旅行裏尋找幸福,得到的隻是疲倦;從寫作裏尋找幸福,得到的隻是勞累;他後來從權力裏尋找幸福,得到的隻是爭鬥;從財富裏尋找幸福,得到的隻是貪婪;從美色裏尋找幸福,得到的隻是欲壑難填。

不光布朗如此,中國古人曾經有一首詩,就是描述絕大多數人的這種永遠不能幸福滿足的狀態:“終日奔波隻有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地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做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若想世人心裏足,除了南柯一夢西。”

人就是這樣,他在沒有食物饑餓的時候,隻要能吃飽就會滿足;可是,在吃飽了的時候,卻想有一件漂亮的衣服;有了漂亮的衣服後,又想:如果能夠娶一個美麗的妻子該多好;有了美麗的妻子以後,並且妻子為他生了孩子;他又說:我的田地、房子太少,要是有更多的田地和房屋為我的兒女留下更豐富的財產該多好;當買了田地和房屋後,他又想:我這樣一個闊氣的人,能用兩隻腳來走路嗎?我要乘船,我要騎馬;當他有了騾和馬的時候,有一次他出去,他的騾和馬讓有權的官給扣住了,於是他又歎息說:隻因我沒有官職而被別人欺負,他又想做官;做了官以後又嫌官太小,心想:如果做一個皇帝該多好啊!於是,他當了皇帝,對於做皇帝他也不知足,他想:這麼多的榮華富貴,也隻能享受幾十年,如果我能長壽不老,永遠享受,那該多好。最後,這個詩人寫道:要想讓世人心裏滿足,隻有像南柯一夢的夢境中才能夠做得到。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沒有知足心。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和要求都不相同,一個容易滿足、懂得知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層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對就越難。越是在底層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從底層跨越的層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強烈。”古語說得好:“井水萬擔,用水一瓢;大廈千間,夜眠六尺;黃金萬兩,一日三餐。”千萬不要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錯誤,那樣永遠難以快樂。

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可是許多人偏偏以金錢的多少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當你這樣比的時候就不知足了,因而沒有滿足,沒有快樂。

某中學特級教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他邀請一位經商有道的朋友到家玩,順便想學點經驗。多日不見,彼此都海闊天空地大談起來,後來話題終於集中在經商做生意上。朋友自豪地說自己原來也是搞行政的,但搞行政不適合自己,直至下海經商,終於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也賺了不少錢,不過要使自己有滿足感可能永遠也做不到了。

他問朋友為什麼,朋友說最崇拜的人就是全球首富比爾?蓋茨。朋友問他是否知道比爾?蓋茨有多少錢,他說不知道。朋友說誰也無法算清比爾?蓋茨到底有多少錢,但有人打過比方:蓋茨每秒賺250美元,即每天賺2000萬美元,一年賺78億美元;如果將蓋茨所有的錢換成l美元的鈔票,可以連接地球和月球來回14次;假設蓋茨再活35年,他必須每天花678萬美元才能花完他的錢。朋友羅列完這些數字,說與比爾?蓋茨相比,那簡直是天與地那麼遠了。

聽完朋友的話,他一向覺得自己當個中學老師太窩囊,忽然明白了很多。

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人的欲望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又從哪裏尋找到幸福呢?人不是因為擁有的東西太少,而是想要的東西太多。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有著太多太多的誘惑,我們不可能不動心,不可能不奢望,不可能不幻想。那麼,人究竟想得到什麼呢?其實,許多人連自己也不知道。從這個角度看,杜朗是幸運的:

有一天,杜朗在火車站看見一輛小汽車裏坐著一位年輕婦女,懷裏抱著一個熟睡的嬰兒。一位中年男子從火車上下來,徑直走到汽車旁邊。他吻了一下妻子,又輕輕地吻了嬰兒,生怕把他驚醒。然後,這一家人就開車離去了。

這時,杜朗才驚奇地發現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他高興地鬆了口氣,從此懂得:每個人生活的每一正常活動,都帶著某種幸福。

確實,幸福有時很簡單,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奮鬥的過程,一次失敗的原因,都會讓你體會到幸福的真諦。當你駕駛著生活的航船,在人生的大海上迷失方向的時候,伴侶的鼓勵,孩子的期待會讓你感到幸福。當你遠離親人,麵臨著人生苦難的時候,友人的關心和幫助,會讓你感到幸福。當你在黑暗中痛不欲生的時候,來自陌生人的親切慰問,也是一種幸福。當你碰到挫折、困難,靠自己挺過去又是一個天的時候,更是一種幸福。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懂得知足呢?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有錢但並不知足,有的人沒有錢,反倒是常常喜樂,他感覺不出他有什麼不如別人。人生的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擁有什麼觀念,特別是如何對待生活。

我們來看這個故事:

有一次,一個男子在街上看見一個孩子正號啕大哭,就走過去問這孩子為什麼痛哭。孩子指著旁邊的水井回答說:“因為不小心,我把一枚錢幣掉在井裏了。”這男子見他可憐,就給他一枚錢幣。孩子很高興,臉上露出了笑容,可是一會兒看看水井又哭起來。這男子問他為什麼又哭了,孩子說:“我如果不失掉那一枚,現在就有兩枚錢幣了。”

我們不用笑這個孩子不知足,其實,我們又何嚐不是這樣?欲望驅使著我們向著貪婪的道路奔跑,永無止境,也永不滿足,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失去了感恩的心。每個人來自何方,每個人情歸何處?其實,我們來自偶然,我們像一顆有生命的塵埃,有誰能了解生命的脆弱?

快樂是一種心理感受,它不是一種客觀存在,守住內心,幸福就會自然地充滿心田。讓我們懷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世界,感謝生活,花開花落,依然珍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