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相對弱者的自豪,自卑是相對強者的悲哀。強者不可能處處都勝人一籌,弱者也並非一無是處。隻要你拋棄自卑,你就能扇動成功與快樂的翅膀,成為幸福的天使。一個人做任何事情前,如果能夠充分肯定自我,多一點積極、肯定的思維,少一些消極、否定的行動,就能夠獲得自信的人生。
打碎自卑的枷鎖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邊有許多自卑的人,這些人麵對生活常常缺乏勇氣,不能與強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掙紮。如果要想獲得自信人生,那就要及時放下自卑,果斷地打碎自卑強加給人的枷鎖。
那些常常自卑的朋友,也知道自卑不是好東西。他們渴望著“自卑”像一棵腐爛的枯草一樣能夠從內心深處被拔出來,扔得遠遠的,從此挺胸抬頭,對人生充滿自信。
傑克就曾經是個自卑的人。但自從他開始從事心理谘詢這個工作以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這一點可以從參加會議時他坐的位置來證實——過去,他總是坐在旮旯裏,即便對某些問題有看法也不輕易發言;而現在他更經常的是坐在前麵,即使對會議主持人也敢發表不同看法。
這種變化,當然始於心理谘詢,在為別人排解心理困擾的同時,傑克獲得了觀察、了解、認識人的許多新角度和方法,從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圍的人。
有個小女孩的事情有點好笑,但它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自卑原來都是自找的!
有個女孩兒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個小洞兒非常自卑,於是便去找心理醫生谘詢。醫生問她洞兒有多大,別人能看出來嗎?她說她梳著長發,把耳朵蓋上了,洞兒也隻是個小洞兒,能穿過耳環,不過不在戴耳環的位置上。
醫生又問她:“有什麼要緊嗎?”
“哦,我比別人少了塊肉呀,我為此特別苦惱和自卑!”
現實生活中像她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這種人訴說他們因為某種缺陷或短處而特別自卑。把這些缺陷或短處集中起來,幾乎無所不包:什麼胖啦、矮啦、皮膚黑啦、汗毛重啦,什麼嘴巴大、眼睛小、頭發黃、胳膊細啦,什麼臉上長了青春痘、說話有音、不會吃西餐、家沒有錢啦,統統都是自卑的理由。
事實上,自卑的人並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內心安全感。他們總是特別“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陷、短處和生活中不利於自己的方麵,然後把它們放到放大鏡下去看,結果是嚇壞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麼能去和別人比,和別人競爭呢?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敗所打擊(僅僅是“可能”),他們躲避競爭,回避交往,結果是越來越多地失去了發展的機會。
縱觀一些仁人誌士,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大多是因為他們扔掉自卑的惡性循環才逐漸建立了自信。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就是一個扔掉自卑而成就一番事業的人。
曾任美國國會參議員的愛爾默?托馬斯15歲時常常被憂慮恐懼和一些自我意識所困擾。比起同年齡的少年,他不但長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竹枝。他除了身體比別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賽或賽跑各方麵都不如別人。同學們常取笑他,封他一個“馬臉”的外號。但是托馬斯的自我意識極重,不喜歡見任何人,又因為住在農莊裏,離公路很遠,也碰不到幾個陌生人,所以平常隻見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馬斯說:“如果我任憑煩惱與恐懼占據我的心靈,我恐怕一輩子也無法翻身。一天24小時,我隨時為自己的身材自憐,別的什麼事也不能想,我的尷尬與懼怕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親了解我的感受,她曾當過學校教師,因此告訴我:‘兒子,你得去接受教育,你的體能狀況如此,你隻有靠智力謀生。’”
但是,不久以後發生的幾件事幫助他克服了自卑感,帶給了他勇氣、希望與自信,改變了他今後的人生。這些事件的經過如下:
第一件事:入學後八周,托馬斯通過了一項考試,得到一份三級證書,可以到鄉下公立學校授課。雖然證書的有效期隻有半年,但這是他有生以來,除了他母親以外第一次證明別人對他有信心。
第二件事:一個鄉下學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資聘請他去教書,這更證明了別人對他的信心。
第三件事:領到第一張支票後,他就到服裝店買了一套合身的服裝。
第四件事:這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戰勝尷尬與自卑的最大勝利。這發生在一年一度的集會上,他母親敦促他參加集會上的演講比賽。當時對他來說,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他連單獨跟一個人說話的勇氣都沒有,更何況是麵對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親的堅持下,他還是報名了,並且為這次演講做了精心的準備。為了把演說內容記熟,他對著樹木與牛群演練了上百遍。結果大出他本人的預料,他得了第二名,並且贏得了一年的師範學院獎學金。後來托馬斯在回憶自己的人生曆程中,還不止一次說過:“這四件事成為我一生的轉折。”幸福是自己的一種感覺,自卑同樣如此。人有一萬個理由自卑,也有一萬個理由自信!這就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秘密。
生命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應是像棵樹一樣,我們之中大部分人必須移植後才能開花。一旦思維上形成了定勢,想掙脫出來就比較困難了。
一個小孩在看完馬戲團精彩的表演後,隨著父親到帳篷外拿幹草喂養表演完的動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問父親:“爸,大象那麼有力氣,為什麼它們的腳上隻係著一條小小的鐵鏈,難道它無法掙開那條鐵鏈逃脫嗎?”
父親笑了笑,耐心為孩子解釋:“沒錯,大象是掙不開那條細細的鐵鏈。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同樣的鐵鏈來係住小象,那時候的小象,力氣還不夠大,小象起初也想掙開鐵鏈的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開鐵鏈,也就放棄了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它就甘心受那條鐵鏈的限製,而不再想逃脫了。”
正當父親解說之際,馬戲團裏失火了,大火隨著草料、帳篷等物,燃燒得十分迅速,蔓延到了動物的休息區。
動物們受火勢所逼,十分焦躁不安,而大象更是頻頻跺腳,仍是掙不開腳上的鐵鏈。炙熱的火勢終於逼近大象,隻見一隻大象已將被火燒著,它灼痛之餘,猛然一抬腳,竟輕易將腳上鐵鏈掙斷,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帶。
其他的大象,有一兩隻見同伴掙斷鐵鏈逃脫,立刻也模仿它的動作,用力掙斷鐵鏈。但其他的大象卻不肯去嚐試,隻顧不斷地焦急轉圈跺腳,結果卻遭到大火席卷,無一幸存。
在大象成長的過程中,聰明的人類利用一條鐵鏈限製了它,雖然那樣的鐵鏈根本係不住有力的大象。
在我們成長的環境中,是否也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鏈條在係住我們?而我們也就自然將這些鐵條當成習慣,視為理所當然。
於是,我們獨特的創意被自己抹殺,認為自己無法成功致富;告訴自己,難以成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無法成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後,開始向環境低頭,甚至於開始認命、怨天尤人。
這一切都是我們心中那條係住自我的鐵鏈在作祟罷了。或許,你必須耐心靜候生命中來一場大火,逼得你非得選擇掙斷鏈條或甘心遭大火席卷。或許,你將幸運地選對了前者,在掙脫困境之後,語重心長地告誡後人:人,必須經苦難磨煉方能得以成長。
除了這些人生習以為常的方式之外,你還有一種不同的選擇。你可以當機立斷,運用我們內在的能力,當下立即掙開消極習慣的捆綁,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投入另一個嶄新的積極領域中,使自己的潛能得以發揮。
許多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是一把把看不見的枷鎖,其實這些枷鎖都是你不自信的表現,你隻有善於使勁地掙脫,你就會走上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進而去創造輝煌的人生。
殘缺的也是美麗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確如此,人生總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憾,真正完美的人生活中是沒有的。追求完美的人總是以爭取高水準為樂,他們要求的是卓越表現,並且完全用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結果,他們極度害怕失敗。其實,殘缺的也是一種美麗。
世上沒有永遠的勝者,一時的風光,賭不來一世的順暢。在生命的每個階段,勝他人一籌的誘惑總在眼前,於是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將生命變成了一場永無休止的勞役。
一位才思敏捷的牧師對公眾作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最後他以肯定自我價值作為結尾,強調每個人都是上帝眷顧的寶貝,每個人都是從天而降的天使。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要用好上帝給予的獨特恩賜,去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
聽眾當中有個人不服牧師的說法,站起身來,指著令自己不滿意的扁塌鼻子,說道:“如果像你所說,人是從天而降的天使,請問有哪個天使長著塌鼻子呢?”
另一個嫌自己腿短的女子也起身表示同樣的意見,認為自己的短腿不是上帝完美的創造。
牧師輕鬆而自信地回答:“上帝的創造是完美的,而你們倆也確實是從天而降的天使,隻不過……”他指了指那名塌鼻子的男子,說:“你降到地上時,讓鼻子先著地罷了。”牧師又指著那嫌自己腿短的女子,說:“而你,雖是腳先著地,卻在從天而降的過程中,忘了打開降落傘。”
人生在世不可能處處圓滿,不足和欠缺總是伴隨在我們身邊。因此,我們最大的痛苦就源自於追求完美,由於刻意追求完美,我們不能容忍缺陷的存在,結果,一點小小的缺陷往往就可能遮住我們審美的眼睛,使我們的目光滯留在缺陷上,從而忽略了周圍的美好之處,以致錯過了許多美好的東西。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所以我們在認識自我、看待別人的時候,不要過於求全責備,何必一定要追求光彩奪目、無可挑剔?如果是無傷大雅的缺憾,那就不必耿耿於懷。在美國,《獨立宣言》是非常珍貴的曆史文件,是美國的無價之寶,但就是這樣一份神聖的、莊嚴的文件,其中竟也有兩處“缺憾”。
當初這份文件成稿以後,人們發現其中遺漏了兩個字母,可是沒有人認為應該重新抄寫一遍,而隻是在行間打上了脫字符號,把這兩個字母加了上去。《獨立宣言》文字簡約,篇幅不大,重新抄寫並不難做到,但在上麵簽字的不拘小節、務實而又浪漫的美國開國者們,並不認為“缺憾”有辱於這份賦予國家自由的文件的聖潔,他們簽下自己的大名後,就迅速投身於為文件內容的奮鬥中去了。
世界上完美無缺的文件很多,但有幾件可以同《獨立宣言》一樣成為國寶呢?同樣,做人也是如此,人生在世不可能處處圓滿,洪應明說:“帆隻揚五分,航船便能安穩;水隻注五分,器具便能穩定。”
外在的條件不好,我們可以用內在的條件彌補它;外在的環境有缺陷,我們可以用內在的精神、道德來填充它。世界本來就是個有缺陷的世界,人心卻是圓滿的。我們應當以圓滿的人心,去圓滿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不應當用缺陷的世界,來缺陷圓滿的人心。“人心圓滿”就是人生在世將自己該做的能做的事做好,那對於你來說就是“圓滿”了,並不需要苛求自己或他人時時處處都能做到極點。
人生有許多不完美的地方,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憾。追求完美沒有錯,可怕的是追而不得後的自卑與墮落。即使缺陷再大的人也有其閃光點,正如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一樣。隻要你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仍然可以贏得精彩人生。
殘疾不是一種缺陷,至少身體有殘疾的人,他們的心靈仍是健康的。一個天生就沒有手腳的人,卻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公眾人物和著名主持人,這就是日本青年乙武洋匡的成長曆程,他給人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震撼和思考,更給我們帶來了他與眾不同的思想。
乙武洋匡在日本單稻田大學政治學係念四年級時,就已經是一個知名的人物了。他的自傳出版後,7個月內就銷售了380萬本。日本TBS電視台也請他策劃和主持“新聞的森林”節目。
讓那麼多人注意到這個年輕小夥子的,當然是他身體上“五體不滿足”的特征——從出生開始,醫師就判定他是“先天性四肢切斷”換句話說,就是“天生沒手沒腳”。但乙武的魅力所在,卻是他麵對先天殘疾的態度。勵誌的故事,大多數人都聽過不少,但當乙武以短小到幾乎沒有的手腳、認真地在籃球場上進行他所謂的“超低空運球”的時候,還是相當令人感動的。更何況,在他從小至今的成長曆程中,他既學習遊泳,又參加運動會賽跑,甚至參加學校的橄欖球隊,還積極從事社區發展工作,五體不健全對他來講隻是一個特征,而非“缺陷”。
值得指出的是,乙武對於“殘疾”卻以個性化的體驗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詮釋,正如他在自傳中指出的那樣:“雖然的確不大有人會覺得‘殘疾者才有吸引我的魅力’,不過也用不著在意,最後還是要看每個人自己的魅力。”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工作內容,也不會對自己的職業產生‘自尊’吧!也許社會的確不容易混,不過我可不想‘無可奈何’地工作。”
“一般人常說,‘要克服殘疾’或是‘跨越殘疾的限製’,我和我的爸媽卻完全不適用這種形容詞。因為我們沒有把殘疾當作一種缺陷。”
“小孩子很純真,看到殘疾者會問‘為什麼?’隻要解答了他們的疑問,他們就會毫無成見地接納。我希望更多人問我,最好是當麵來問我‘為什麼?’否則他們如果把這個疑問一直留在心底,就會變成對殘疾者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