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主把星辰與一個人的靈魂放在天平的兩端,在造物主的價值係統裏,每個人的靈魂的重量卻遠超過這些星星呢!那麼,我們還到底需要什麼呢?人生真的很無常,生老病死,功名富貴都是難以捉摸的,什麼名,什麼利,那都是空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還是看淡一些,自己也活得輕鬆一些。
欲望是人生的枷鎖
我們在生活中,時刻都在名與利中徘徊,我們又總是渴望著取,渴望著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麵:放棄。懂得了放棄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妙諦。多一點中和的思想,靜觀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詩意,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放棄欲望,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快樂的好方法。
人的一生,到底為何而奔波?為名,為利,抑或為自己?其實,誠如尼采所說:“人,動物的人,就根本沒有意義!”真正領悟生命真諦的人,他的生命和生活是並行的。無論什麼時候,他都不會讓生活的雜質影響了生命的質量。塵世的喧囂,往往會塵蔽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無法注意生活本身的意義。貪婪,爭鬥,仇恨,傲慢,苦惱,惆悵……然而,或早或遲,生活總會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拂去心靈的塵埃,重新審視生活,審視自己。
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在抵達彼岸時要學會輕載。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頭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這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百喻經》裏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獼猴,手裏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一不留神,手中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獼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隻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得一顆也不剩了。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智能判斷,而隻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隻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後來,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在抵達彼岸時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就必須輕載,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堅果”果斷地放下。讓我們從許多因貪婪造成的悲劇中吸取一個教訓,牢牢記住:該鬆手時就鬆手。太多的欲望是人生的一杯苦酒,貪婪的心是時刻得不到滿足的,當你醒悟時,才發現其實你已經一無所有。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老頭在森林裏砍柴。他掄起斧子正準備砍一棵樹,突然從樹上飛出一隻金嘴巴的小鳥。
小鳥對老頭說:“你為什麼要砍倒這棵樹呀?”
“家裏沒柴燒。”
“你不要砍倒它。回家去吧,明天你家裏會有許多柴的。”說完,小鳥就飛走了。老頭空手回到家,他對老伴說:“上床睡覺吧,明天家裏會有許多柴的。”
第二天,老伴發現院子裏堆了一大堆柴,就叫老頭:“快來看,快來看,誰在我家院子裏堆了這麼一大堆柴。”
老頭把遇到了金嘴巴鳥的經過告訴了老伴,老伴說:“柴是有了,可是我們卻沒有吃的。你去找金嘴巴鳥,讓它給我們點吃的。”
老頭又回到森林裏的那棵樹下。這時,金嘴巴鳥飛來了,它問:“你想要什麼呀?”
老頭回答說:“我的老伴讓我來對你說,我們家沒有吃的了。”
“回去吧,明天你們會有許多吃的東西的。”金嘴巴鳥說完又飛走了。
老頭回到家,對老伴說:“上床睡覺吧,明天家裏會有許多食物的。”
第二天,他們果真發現家裏出現了許多肉、魚、甜食、水果、葡萄酒和想要的食物。他們飽餐了一頓後,老伴對老頭說:“快去找金嘴巴鳥,讓它送我們一個商店,商店裏要有許許多多的東西,這樣,往後我們的日子就舒服了。”
老頭又來到了森林裏的那棵樹下。金嘴巴鳥飛來問他:“你還想要什麼?”
“我的老伴讓我來找你,她請你送給我們一個商店,商店裏的東西要應有盡有。她說,這樣我們就可以舒舒服服地過日子了。”
“回去吧,明天你們會有一個商店的。”金嘴巴鳥說。
老頭回到家把經過告訴了老伴。
第二天他們醒來後,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家裏到處都是好東西:布匹、紐扣、鍋、戒指、鏡子……真是應有盡有。老伴仔細地清理了這些東西以後,又對老頭說:“再去找金嘴巴鳥,讓它把我變成王後,把你變成國王。”
老頭回到森林裏,他找到了金嘴巴鳥,對它說:“我的老伴讓我來找你,讓你把她變成王後,把我變成國王。”
金嘴巴鳥冷漠地望了一下老頭,說:“回去吧,明天早上你會變成國王,你的老伴會變成王後的。”
老頭回到家,把金嘴巴鳥的話告訴了老伴。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們發現自己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周圍還有著一大幫的侍臣奴仆。
可是,老伴對此仍不滿足,她對老頭說:“去,找金嘴巴鳥去,讓它把魔力給我,讓它來宮殿,每天早上為我跳舞唱歌。”
老頭隻好又去森林找金嘴巴鳥,他找了許多時候,最後總算又找到了它。老頭說:“金嘴巴鳥,我的老伴想讓你把魔力給她,她還讓你每天早上去為她跳舞唱歌。”金嘴巴鳥憤怒地盯著老頭,它說:“回去等著吧!”
老頭回到家,他們等待著。
第二天起床後,他們發現自己被變成了兩個又醜又小的小矮人。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人生在世,若能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辦事公道,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餓了有食欲,渴了有飲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東西用時有物欲,情竇初開時有情欲。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不然,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其危害也就太大了。
《後漢書,酷吏列傳》記載,董宣任京都洛陽令時,湖陽公主(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的家奴,無端打死賣唱的父女二人,董宣智捕凶犯,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劉秀那裏,劉秀要將董宣亂棍打死,董宣陳述情由後,“以頭擊楹”欲自盡。劉秀見狀,又讓太監攙架董宣,強迫他向公主磕頭謝罪,而董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劉秀見他鐵骨錚錚,稱之為“強項令”,即剛正倔強,不可使之低頭屈從的縣令。董宣的“剛”,源於“無欲”。他一心秉公,不惜生命,不戀官位,至於生活,更是儉樸,74歲時死於任上,“布被覆屍”,家中僅有一輛破車和幾斛大麥而已。
《韓非子?解老》上說:“有欲甚,則邪心勝。”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將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頂點,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開元之治”、“天寶盛世”。後來,他窮奢極欲,享樂無度,寵幸楊貴妃,從而導致了延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致使生靈塗炭,山河破碎,唐王朝由此由盛轉衰。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義以為上”、“見義勇為”、“殺身成仁”,即要有為了堅持正義敢於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而剛直不阿的品德,則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也是古今賢人在道德修養方麵所追求的目標。
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放棄的道理。他以“無欲則剛”為座右銘,曆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他教育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為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沾染擁姬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林則徐曾手書一副堂聯自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告誡自己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下聯砥礪自己杜絕私欲,做剛直不阿的好官。
今天,麵對錯綜複雜的大千世界,麵對來自各方的種種誘惑,我們將何以處之?呼和浩特市市委書記牛玉儒為我們做出了響亮的回答。
牛玉儒書記除了工作以外,對家裏的事幾乎不管,更不用手中的權力為個人、為家人親屬謀取一點兒私利。這方麵,有父親的一貫教誨,有他自己的一貫嚴格要求。在他調任自治區紀檢委任秘書長時,父親曾給他寫信談道:“玉儒,你現在在自治區工作,咱們家的親屬多,有的可能找你辦這樣那樣的事,你一定要拒絕,他們可能會罵你六親不認,不要怕罵娘,罵聲越大,人民讚揚你的聲音越高,曆史上的包公不是因為公正清廉而名垂青史嗎?咱家從來沒有出過當官的,我不擔心你會犯什麼錯誤,就擔心你能不能永遠去為人民服務,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好官……”玉儒在這方麵,也曾對妻子說:“我是牛家最不孝的兒子。”但是他對黨對國家盡忠了。
牛玉儒當領導這麼多年,如果要為家裏解決一些包括生活上的事比較容易,但他從不用權力為任何人說話,更不為任何人辦私事。他沒用職權為一個親屬安排工作,沒有一個親屬靠他升遷或做生意。
牛玉儒的姑姑下崗,為了生活,去交通征費局打掃衛生,每月隻掙240元;姑父下崗,和其他人一樣,去蹬三輪;大侄子下崗,沒有生活來源,給別人打小工;牛宇紅是牛玉儒最小的妹妹,也是他最喜愛的妹妹。
牛宇紅的丈夫下崗後,她找牛玉儒幫忙。牛玉儒說你們還是回家做點小買賣吧,我幫不了。妹夫很不理解,他說,三哥(牛玉儒在家排行老三)是市長啊,還不是一句話的事?牛玉儒二哥的兒子牛一哲大專畢業後,在一家公司打工。二嫂李書平考慮到不是長久之計,想讓牛玉儒幫忙。2002年秋,她特意坐火車到呼和浩特找牛玉儒。
在牛玉儒家吃完午飯後,李書平說:“你能不能給一哲找個接收單位?”牛玉儒有點生氣,說:“這種事不要找我,我管不了!”二嫂當時就哭了,牛玉儒給二嫂拿來毛巾,但不提工作的事。回到通遼後,牛二嫂繼續給兒子找工作,有人說:“你們家有那麼大的官,他說一句話,這邊還不是一路綠燈?”牛二嫂的心又動了,給牛玉儒打了個電話,提到了“綠燈”的說法。牛玉儒很生氣:“我說了我管不了!”電話那頭,二嫂把話筒摔了。每逢過年過節,他都告訴家人一律謝客。有一次,一位客人跟隨家人看望他,隻送了一條圍巾,為此,他把妻子罵得哭了一個通宵。
玉儒對家人的事雖然看起來有點不近人情,但家裏人都理解他,沒有埋怨、怪罪他,隻有這樣,他才能以正他人啊!其實,玉儒是個孝子,他對家裏人非常有感情。2004年春節前,父親住院,家裏打電話告訴了他。當時,他正準備去南方招商引資,回不來,為此,他流了一夜眼淚。他離開父親工作24年,隻在1995年和2004年探過兩次家。
牛玉儒的親屬們說:“牛玉儒走了,他雖然沒給家裏人做什麼、留下什麼,但他的所作所為,給我們家人留下了永生難忘的精神和財富。那就是:勤奮、忠誠、敬業、奉獻。我們感謝黨對他的培養,感謝黨和人民給予他的高度評價。我們家人為擁有玉儒這樣一個好黨員、好兄弟而驕傲、自豪!”
牛玉儒沒有把權力用在自己和親友身上,是因為他把權力看成是實現事業的主要手段,而這個事業就是黨和人民的事業。他用手中的權力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也贏得了群眾的愛戴。他用自己的言行再次有力詮釋了“無欲則剛”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