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有許多虛浮的事,大多皆因名利。虛名雖然能給人帶來一時的心理滿足感,但它也是人世間各種矛盾、衝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中諸多煩惱、愁苦的根源所在。如果把榮譽看淡看輕,地位、聲望都算不得什麼,人生之樂,不在於高官厚祿,受人景仰,而在於平淡中的真實,內心的安寧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有人說,人生一世,吃喝二字;有人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有人說,無利不起早。那麼,人活著到底在追求什麼?我們先來看一個事例:
在墨西哥海岸邊,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劃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問他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工夫就抓到了。美國人再問,你為什麼不呆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什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實又忙碌呢!
美國商人不以為然,幫他出主意,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魚,再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漁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或者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製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裏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要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到時候你就發啦!你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裏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吧!
上麵事例中,美國人設計的人生規劃圖中,通過一番苦苦打拚之後,才能在晚年擁有他理想的生活,而漁夫現在每天過的就是這樣的理想生活。人生中有時我們擁有的內容太多太亂,我們的心思太複雜,我們的負荷太沉重,我們的煩惱太無緒,誘惑我們的事物太繁重,大大地妨礙了我們,無形而深刻地損害著我們。
我們的人生要有所得,就不能讓誘惑自己的東西太雜多,心靈裏累積的煩惱太亂雜,努力的方向容易分叉。我們要簡化自己的人生,我們要經常地有所放棄,要學會經常否定自己,把自己生活中和內心裏的一些東西斷然放棄掉。
如果我們永遠憑著過去生活的習慣,日常世故的經驗,固守已經獲得的功名利祿,想要獲取所有的權錢職位,什麼風頭利益都要去爭,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都讓我們眼花繚亂,什麼朋友熟人都不願得罪,這樣我們會疲於應付,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無謂的紛爭和無窮的耗費上。不僅自己的正常發展受到限製,甚至迷失自己真正應該前行的方向。
在人生的一些關口,我們的生命中會長出一些雜草腫瘤,侵蝕我們美麗豐富的人生花園,搞亂我們幸福家園的田地。我們要學會對這些雜草鏟除和放棄。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職業,放棄異化扭曲自己的職位,放棄暴露你的弱點缺陷的環境和工作,放棄實權虛名,放棄人事的紛爭,放棄變了味的友誼,放棄失敗的戀愛,放棄破裂的婚姻,放棄沒有意義的交際應酬,放棄壞的情緒,放棄偏見惡習,放棄不必要的忙碌壓力。
放棄我們人生田地和花園裏的這些雜草害蟲,我們才有機會,同真正有益於自己的人和事親近,才會獲得適合自己的東西。我們才能在人生的土地上播下良種,致力於有價值的耕種,最終收獲豐碩的糧食,在人生的花園采摘到鮮麗的花朵。
放棄得當,是對圍剿自己的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對消耗你精力的事件的有力回擊,是對浪費你生命的敵人的激情掃射,是你在更大範圍去發展生存的重要前提。
放棄得當,是對壓榨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丟掉那些不值得你帶走的包袱,拿走拖累你的行李,你才可以簡潔輕鬆地走自己的路。人生的旅行才會更加愉快,你方才可以登得更高行得更遠,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風景。
決不做布利丹毛驢
人生過程中,常常會麵臨兩難選擇的境地,那麼,在“熊掌與魚翅不可兼得”的選擇中,我們應當怎麼做呢?答案是無論如何選擇都有道理,因為選擇沒有十全十美的,我們選擇了其一,就要學會麵對必要的喪失。
14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布利丹曾經講過一個哲學故事:一頭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幹草價值絕對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也就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於是它始終站在原地不能舉步,結果隻好活活餓死。
布利丹毛驢的困惑和悲劇也常折磨著人類,特別是一些缺乏社會閱曆的初涉人世者。
18歲的英子是位中專生。剛進學校時,她最大的願望就是“進入學生會出人頭地,身處要職以便鍛煉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不久,因為她歌唱得好(校園十大歌手之一)、舞跳得好,很快成了校學生會“代理”文娛部長。進入學生會後,她積極幹好每件事,即使是小事,她也會盡最大的努力做到讓上級很滿意。
然而,因為沒有處理好工作和學習的關係,英子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60分對於我來說太萬歲了。”“我的珠算課是最令人頭痛的——至今還沒過四級,而我的同學大都過了二級,有的甚至過了一級。”“我怕自己到畢業時什麼都沒學到,步入工作崗位後會被人瞧不起。”因此,她想:“我該不該辭職,退出學生會?”為了這一問題,英子有很長一段時間心裏就像壓了塊石頭一樣沉重,情緒低落,敏感易怒。
在她看來,如果辭職,她就可以用剩下的一年多時間去攻讀英語、電腦什麼的,或者博覽群書以提高自身修養,還可以用心學好專業並攻讀大專,“去過另一種生活。”但她又擔心:“像我這種活潑而且愛好虛榮的女孩,一旦脫離被眾人注意的位置,那種強烈的反差我能承受得了嗎?”“沒有了社會工作,我會不會變得很空虛?”“我的競爭對手取代我成為文娛部長之後會不會反過來攻擊我?”“辭職後我不是失去了很好的鍛煉機會嗎?”左也為難右也為難,英子希望有人能幫她拿個主意。
很多人都是因為麵臨多種選擇卻又難於選擇而心煩意亂。一位畢業不久的大專生,分配在一家好單位,他覺得自己的文憑太低,想去考研,又怕讀完研究生之後再也找不到這樣好的工作;一位28歲的女孩,戀愛已經5年,她想結婚可男友至今還沒有住房,她想分手卻又舍不得這份經受了時間考驗的感情;有同事給24歲的他介紹了一位女朋友,經過接觸,他發現了她的聰明和善良,可心裏又總覺得她長相不好看,所以進退兩難;已經服役3年的她,既想早一點踏入社會,去接受另一種鍛煉,又想留下來複習功課準備報考軍校(報考軍校就必須超期服役一年)……
現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大學生,研究生需要心理谘詢?他們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大多數前來谘詢的人都屬於這一類——學曆高的、有錢的、漂亮的、社會地位高的……因為一個人擁有較優越的現實條件,就意味著他麵臨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而可供選擇的目標越多,那麼在他作出決策之前,其內心的矛盾衝突也就越多。
比如擇業,隻有小學文化並且沒有什麼專業技術的人可選擇的機會不多,因而隻要找到一份工作,他就會很樂意地去做;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工程技術人員可以從事的職業很多(包括簡單的體力勞動),每一份工作都能滿足他的某些需求,究竟去幹什麼工作,他的心裏不可能沒有困惑。
心理學家把這種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能同時實現的目標所帶來的心理矛盾稱作“意誌行動中的衝突”,簡稱“衝突”。一般說來,衝突可分為4種類型:雙趨衝突——兩個或多個目標對我們都有吸引力,可我們隻能選擇其中一個時所產生的衝突,比如又想退伍又想讀軍校;雙避衝突——兩個或多個目標都是我們想回避的,但我們不可能全部回避時所產生的衝突,比如28歲了還不結婚和在沒有住房的情況下結婚都非她所願;趨避衝突——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物對於我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時所產生的衝突,比如喜歡她的聰明和善良但不喜歡她的“不好看”;多重趨避衝突——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麵對這樣的情況:兩個或多個目標中的每一個目標都對我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此時引起的衝突就叫多重趨避衝突,比如英子所麵臨的困惑。
無論何種衝突,其實質都是要在幾種方案中作出唯一的選擇。在選擇之前,我們的大腦一直會對方案進行反複的比較鑒定,這種高負荷的工作總是伴隨著緊張、焦慮、煩躁、不安等負性情緒,特別是當我們麵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這樣的情緒會更強烈、更深刻、更持久。每個人都無法長期忍受這種狀態,因此總是希望盡早作出選擇。一旦作出了選擇,這種煩躁不安的情緒也就隨之結束。
選擇意味著放棄那些不合理的方案,同時,選擇還意味著必須接受這一選擇所將要帶來的一切結果,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那些長時間處於衝突狀態以至出現心理障礙的人,往往具有這樣的個性特征:追求完美化、過分依賴性。追求完美,又不願放棄那些相對不重要的目標,因而遲遲不能作出選擇,並進而錯失良機;依賴性較強的人,因為不敢承擔責任,害怕麵對可能到來的不良後果,所以不能獨立作出選擇,最終因長時間承受負性情緒的壓力而加重自卑感。
以下是幾點關於選擇的原則性建議:
(1)放棄完美化的追求,從現實入手。完美化的思想會讓人產生不切實際的願望:“如果……”或者“要是……”為了等待這些虛幻的假設,我們就會長時間地陷入內心衝突之中,並因此失去原有的自信。其實,我們麵前的目標,現在都不可能是“最好的”,都需要我們作出努力之後才有可能變成“最好的”。所以,立即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2)推遲大的決策,從小處著手。有些心理衝突是因為過早地要作出“最終決定”,可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多,一時難於作出選擇。比如24歲的他,與對方接觸不久,就希望得出明確的結論:要不要跟她談朋友?由於了解不多,此時作出的選擇難免不成熟。倘若進一步了解,就可以對她有新的認識——也許不再覺得她“不好看”,也許不再覺得她“聰明和善良”——那時候再作選擇就不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