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1 / 3)

隨著交際個體素質的提高、交際環境的改變、交際內容的豐富、交際手段的多樣化,人們正在努力追求一種交際的完美境界,使得交際更加高雅、美妙、迷人。說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方式與管道。會說話的人,往往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不僅能贏得人們的一份尊敬,更能贏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相反,拙於表達的人則常在關鍵時刻敗走麥城。可以說,好的口才就是人成功的輔助器,在人際交往中選擇說一些得體的漂亮話,便可以在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人人愛聽好聽話

好聽話也就是那些讚美之辭。渴望被讚美、喜歡聽一些好聽話是人的天性。在現實生活中,讚美的價值是時時體現的,情人間的讚美讓愛情更加滋潤;親人間的讚美讓家庭更加和睦;同事間的讚美讓關係更加融洽;朋友間的讚美讓友誼更加深厚……然而很多人卻認為刻意地讚美別人乃是小人所為,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都應該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槍炮或毒藥可以殺死無辜的百姓,是因為它們被壞人利用了,而不是它們本身有什麼不好。正如鴉片會使人喪命,是因為販毒者利用了它,而在藥店裏,鴉片則又可成為很好的麻醉劑和鎮靜劑,可以用它來解除病人的痛苦。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承認,讚美作為一種說話的方式,如果我們用得恰當,會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性效果。

馬克?吐溫說:“隻要一句讚美的話,我可以活上兩個月。”要使人們始終處於施展才幹的最佳狀態,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揚和獎勵,沒有比受到批評更能扼殺人們積極性的了。

著名的成功大師卡耐基小時候是一個公認的淘氣大王。不幸的是,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把繼母娶進家門。當時他們是居住在弗吉尼亞州鄉下的貧苦人家,而繼母則來自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

一進家門,他父親一邊向繼母介紹卡耐基,一邊說:“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縣最壞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或者做出別的什麼壞事,總之讓你防不勝防。”

卡耐基對於父親這一套已經習以為常了,他的確讓父親費了不少腦筋。然而,令卡耐基大惑不解的是,繼母微笑著走到他麵前,托起他的頭看著他,接著又看著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縣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表現機會的男孩。”這一句話,令淘氣的壞男孩幾乎落淚,他心裏感到很溫暖,自然對這個繼母充滿了好感。

繼母的這一句話,不僅讓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同時也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讚美的力量竟是如此的不可思議。

無數事實證明:真誠的讚美,可以使對方心情愉悅,拉近雙方的距離,消除隔閡。因此有人說,讚美之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適當地讚美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這是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一條重要而實用的法則。

幾乎任何人都樂意聽到好聽話,因此,有些成功學家建議人們在說話時“要以讚美開始”。但是,讚美的話也不是“好聽”就行,也有一定的規則可循。

第一、恭維話要以事實為依據,不能違背事實胡說。

小張是個胖姑娘,最討厭別人提“胖”“肥”等字眼。某日她去服裝店買衣服,試了一件連衣裙,剛一穿上,那個售貨員就習慣性地說,您看您的身材這麼好,天生就是衣架子,穿這件衣服多漂亮呀。

小張聽了這話冷笑了一下,心裏罵這人說話虛偽。

想必這就叫“睜著眼說瞎話”,如果這位售貨員說:“小姐,這件衣服很適合您,一是您的氣質很好,穿這件衣服能提起來;另外,這個款型的衣服收身,顯得您身材高,看起來苗條。”估計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第二、讚美的話要不露痕跡。

有一個老笑話,說是一個人是拍馬屁專家,連閻王都知道他的大名,死後見閻王,閻王拍案大怒:“你為什麼專門拍馬屁?我是最恨這種人!”馬屁鬼叩頭回道:“因為世人都愛拍馬,不得不如此。大王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誰敢說半句恭維話?”閻王聽罷,連說:“是啊是啊!諒你也不敢!”

實則閻王也是愛聽恭維話,不過說恭維話的方式,與普通人不同罷了。這個故事是說明了世人之情,都愛恭維,你的恭維話如果有相當分寸,不流於諂媚,將是得人歡心的一種妙法。

第三、讚美之詞不可提及別人的傷心事。

有一位姑娘交友不慎,被初戀的男友騙財騙色後甩掉了,姑娘為此難過了好一段時間。朋友們與她在一起時都會避諱這一話題,怕引得她傷心。偏偏有位同事口無遮攔,在聚餐時,就感歎道:“我覺得你挺優秀的呀,人品好,長相不錯,為人處世也大方得體……”這本是句好話,卻沒想到酒過三巡的同事沒經大腦又加了一句:“我真不明白當初你那個男友為什麼會棄你而去呢?”姑娘本來聽了前半句讚揚很是高興,但聽完後半句立刻沉下了臉,回敬了一句:“這關你什麼事呀?”同事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支支吾吾地想道歉,卻是越抹越黑,結果舉座不歡,以尷尬收場。

這位同事的錯誤就在於,在讚美別人時說了不該說的話,引起了別人的傷心、惱怒之事,相信換了誰也會感到不舒服。

第四、找獨特的地方讚美,不要人雲亦雲。別人老讚美某人長相漂亮,你再說她漂亮估計就不會給他留下什麼印象,如果你誇獎他身材好,有氣質或者某些飾物漂亮則可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從某種角度上講,如果一個人善於駕馭語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都從不同側麵說明了讚美的重要性。如果你想要得到對方的認可,那麼在言談中就要多多選擇讚美之詞;如果你想緩解矛盾,那麼需要多說讓對方順耳的好聽話。讚美是人際關係最好的潤滑劑,它可以讓你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好人緣,隻要你讚美有方,那麼,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以理服人還要以情動人

曉之以理,就是以理服人;動之以情,就是以情動人。也就是說,“以理服人”要和“以情動人”結合起來,才能在說理的同時引發情感上的共鳴,收到最佳的說服效果。特別是當說服者與被說服者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和情緒對立時,單純的說理往往很難奏效,這時就需要輔以“動之以情”。

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把長安君作為人質,才派兵。”趙太後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說,太後堅決地對左右的人說:“有哪個再來說要長安君為人質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臉上。”

左師官觸龍希望覲見太後,太後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來到宮中,慢慢地小跑著,到了太後跟前謝罪道:“我腳上有毛病,竟不能快步走。好久都沒見您了,我私下原諒自己哩。我怕您玉體欠安,所以想來見見您。”太後道:“我靠車子才能行動。”觸龍又問:“每日飲食該沒減少吧?”太後道:“不過吃點稀飯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什麼,卻勉強散散步,每天走三四裏,稍稍增加了一些食欲,身體也舒暢了些。”太後說:“我做不到啊。”太後的怒色稍稍地消了些。

觸龍又說:“老臣的賤子舒祺年歲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經衰老了,心裏很憐愛他,希望他能充當一名衛士,來保衛王宮。我特冒死來向您稟告。”太後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觸龍道:“15歲了。不過,雖然他還小,我卻希望在我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太後問道:“男子漢也愛他的小兒子嗎?”觸龍答道:“比女人還愛得很哩!”太後答道:“女人格外疼愛小兒子。”觸龍說:“我私下認為您對燕後的愛憐超過了對長安君。”太後道:“您說錯了,我對燕後的愛遠遠趕不上對長安君啊!”觸龍言道:“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必須為他考慮長遠的利益。您把燕後嫁出去的時候,拉著她的腳跟,還為她哭泣,不讓她走,想著她遠嫁,您十分悲傷,那情景夠傷心的了。燕後走了,您不是不想念她。可是祭祀時為她祝福,說:‘千萬別讓她回來。’您這樣做難道不是為她考慮長遠利益、希望她有子孫能相繼為燕王嗎?”太後答道:“是這樣。”

觸龍又說:“從現在的趙王上推三代,直到趙氏從大夫封為國君為止,曆代趙國國君的子孫受封為侯的人,他們的後嗣繼承其封爵的,還有存在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觸龍又問:“不隻是趙國,諸侯各國有這種情況嗎?”太後道:“我還沒聽說過。”觸龍說道:“這大概就叫做:近一點呢,禍患落到自己身上;遠一點呢,災禍就會累及子孫。難道是這些人君之子一定都不好嗎?但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於國;俸祿優厚,卻毫無勞績,而他們又持有許多珍寶異物。(這就難免危險了。)現在您使長安君地位尊貴,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賜給他很多寶物,可是不趁現在使他有功於國,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淺了,所以認為您對他的愛不及對燕後啊!”太後答道:“行了,任憑您把他派到哪兒去。”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上百輛車子,到齊國做人質。齊國於是派兵救趙。觸龍的成功,除了高超的語言技巧外,更在於他深切地了解對方的心理;同時,也由於他理論的正確,確實是在為國家真誠考慮,確實是為長安君作長遠的打算。

比較簡單的小事,用一兩個事例進行簡明扼要的分析,就可以把道理說清楚。而相對複雜的大事,必須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說服工作。人們往往對經過自己頭腦思考得出的結論更加堅信不疑,所以,你應該讓對方在你的說理中自動地尋求答案。

與人交往溝通,僅僅做到以理服人還遠遠不夠,因為這無法拉近你和別人之間的距離,要想別人從心底接受你的想法、感謝你,則必須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化他,而不是讓人感覺你是在公事公辦,或者覺得你就是個冷血人。人都有感情,都很感性,你的心也應該跟著下屬的心而搏動,用你的真心去打動他人。

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裏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傑出人才,便專程到隆中去拜訪。他前後一共去了三次,頭兩次諸葛亮避而不見,第三次才親自出迎,就在茅廬中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歎服,願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此後,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占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麵。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秉承劉備遺誌,繼續出兵伐魏。他在向後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嫌臣卑微鄙陋,屈尊枉駕,前後三次親自登門,訪臣於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