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夢想著成功,我們每個人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通過多年的辛勤奮鬥,一些人成功了,但也有更多的人在路途中掉隊了,這些人往往是滿腹的委曲:我們如此努力,如此勤勞,為什麼偏偏落了個一事無成的結局呢?一個人事業、社交成功與否與他的做事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會做事的人絕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那些不該做的事情上,而對於那些應該做的事,他們會將它做得恰到好處,近乎完美。想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須要修煉做事的功夫,努力掌握做事的技巧。隻有這樣,你才能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標。
千萬不要臨時抱佛腳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你遇到某種困難,想辦某件事的時候,想找個朋友幫你解決,卻突然想起來: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去看他的,結果你沒有去,本來可以關心一下的,卻沒有表示。現在有求於人家就去找,會不會太唐突了?會不會遭到他的拒絕?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免不了要後悔“平時不燒香”了。
俗話說:“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真正善於利用關係的人都有長遠的眼光,早作準備,未雨綢繆。這樣,在急時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
有這樣一個寓言:黃蜂與鷓鴣因為口渴得很,就找農夫要水喝,並答應付給農夫豐厚的回報。鷓鴣向農夫許諾它可以替葡萄樹鬆土,讓葡萄長得更好,結出更多的果實:黃蜂則表示它能替農夫看守葡萄園,一旦有人來偷,它就用毒針去刺。農夫並不感興趣,對黃蜂和鷓鴣說:“你們沒有口渴時,怎麼沒想到要替我做事呢?”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平時不注意與人交往,建立關係,等到有求於人時,再提出替人出力,未免太遲了。
中國人諷刺臨事用人的做法,最簡練的話就是“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如果平時不燒香,等到需要時才“臨時抱佛腳”,盡管你很急迫,很要緊,下的工夫很大,人家也可能一口回絕你的請求。隻有平時關係搞好了,到需要時才會有求必應。
因此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就是:不要與朋友失去聯絡,不要等到需要獲得別人幫助時才想到別人。有時候,半年以上不與某個朋友聯係,就有可能失去這位朋友。
因此,主動與朋友聯係十分重要。試著每天打5~10個電話,不但能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還能維係舊情誼。如果一天打通10個電話,一星期就有50個,一個月下來,便可到達200個。這樣一來,你的人際網絡每個月大概都可多十幾個“有力人士”為你打通關節。
法國有一本《政治家必備》的書,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作總理的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朋友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個人當起總理來,自然會為你的仕途鋪開一條坦途。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互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與朋友之間的友誼,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
很多人都有忽視“感情投資”的毛病,一旦交上某個朋友,就不再去培育和發展雙方之間的感情,長此以往,兩個人的關係自然就淡漠了,最後甚至變成陌路人。
可見,“感情投資”應該是經常性的,不可似有似無,要做到常聯係、常溝通,到時才能用得著、靠得上。
朋友之間互相聯係的方法有很多,“禮尚往來”、“交流”等等,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種是有空去坐坐。
人們在禮儀性的道別時,總不忘加一句“有空來玩”,不論這是否是一句發自肺腑的言語,聽後都讓人感到溫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從中體會到“我是被人們接受的,是受人歡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也需要這樣的方式來建立良好的人際圈。
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並不多,隻是有時間有心地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許隻是隨意地寒暄幾句,也許進行一次長談,總之,我們在努力加深對方對自己的印象,讓彼此之間越來越熟悉,關係越來越融洽。
我們中國有許多禮節,碰上婚喪嫁娶等大事,親戚朋友就要參加,有許多場合還得送禮,這是幾千年來的傳統,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是親朋好友經常保持聯係的一種方式。如果你常年關閉門戶,既不“出去”,也不歡迎別人“進來”,那就孤立了自己。
遇到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盡量參加,如果實在脫不開身,也要寫信或托人帶點什麼,以表達自己的心意。
對方有困難的時候,更應加強聯係。如果朋友發生了什麼事,比如生病或遇上不幸的事,應馬上想辦法去看看。平日盡管因工作忙沒有很多時間來往,但朋友遇到困難時要鼎力相助,才顯出你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來。“患難朋友才是真朋友”,關鍵時刻拉人一把,別人會銘記在心。
常常與朋友保持聯係對你自己會有許多好處,一旦你碰上什麼事情,或者遇到什麼難事,他就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你。如果朋友之間平時沒有什麼聯係,需要時很難找上門去,即使找上門去,別人也不會樂意幫忙的。
要多交朋友,建立一張人際關係網,就要積極主動,主動去燒香。光有想法是不夠的,必須將它化為行動。朋友間頻繁的交往和走動有利於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很多有價值和重要的信息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播的。
在這個世界上,各個行業都有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可利用與他們接觸的機會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這對你的前途至關重要。不要等待,一味地等待隻能使你錯失良機,你應該積極地一步一步地去做,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如果你想多結交一些朋友,你就需要主動地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你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得到他們這些方麵的信息。
比如:平時相處時多觀察了解,向他的朋友打聽詢問,或者查閱他的個人資料等。
有一個人,當他要結交新朋友時,總是想方設法知道對方的生日。於是,他四處請教一些人,問他們是否認為生日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和前途,並借機叫他們把生日告訴他,然後他悄悄地把他們的生日都記下來,並在日曆上一一圈出,以防忘記。這些人生日的那天,他就送點小禮物或親自去祝賀。很快,那些人就對他印象深刻,把他當做好朋友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和什麼樣的人多交往。人與人交往中會出現一些交際的好機會,多一些有益的朋友,會有機會轉變你的一生。
“獨木難支大廈”,朋友在關鍵時候幫你一把,可能會直接促成你事業的成功。所以,要時刻注意能結交朋友的好機會。結交朋友不僅要把握機遇,同時還要創造機遇。
比如,朋友請你去參加一個生日聚會、舞會或者其他活動,你不要因為自己手頭事忙,一時懶得動身而拒絕。因為這些場合是你結交新朋友的好機會。又如,新同事約你出去逛逛商店或者看場電影什麼的,你最好也不要隨便拒絕。因為這是發展關係的好機會。
如果你想和剛認識的朋友進一步發展關係,你可以請他們到你家做客。你可花費心思尋找機會跟他多接觸。人與人之間接觸越多,彼此間的距離就可能越近。這跟我們平時看東西一樣,看的次數越多,越容易產生好感,就像我們在廣播或電視中反複聽、反複看到的廣告,久而久之也會在我們心目中留下印象一樣。所以,交際中的一條重要規則就是:找機會多和別人接觸。
一旦和別人取得聯係,建立初步聯係之後,要設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交際中往往會有兩種目的:直接的無非就是想達到某項交易或有利於事情的解決,或想得到別人某些方麵的指導。如果並不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者不是為了某種利益關係,隻是為了和對方加深關係,增進了解,以使你們的朋友關係長期保存下來,這可以被看做是間接目的,這種間接目的可以使你的人生更豐富,更有價值。
如果能保持無事相求時也能輕鬆地相互聯絡的關係,才是最理想的狀態。真正可以親密往來的朋友,越是無事相求時越能盡情地交往。反之,遇上有事相托時,即便三言兩語,彼此也能明白對方想說的話。此時,對方會盡己所能來幫助你。
要想辦成事,必須事換事。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體現了找人辦事的原則。你幫我辦事,我就給你辦事。在現代社會裏,人們辦事都希望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否則就不願付出,這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表現得非常突出。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也就是事換事的過程。長期以來,人們最忌諱將人際交往和交換聯係起來,認為一談交換,就很庸俗,或者褻瀆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摯的感情。這種想法顯然是不適應找人辦事的規律的。因為我們在找人辦事的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上的,或者是感情上的,或者是其他的。
假如你去找人辦事,就得先估計自己能不能幫對方辦事,有沒有什麼本事作為交換條件。你貿然開口去找人幫忙,門都沒有!隻有徒討沒趣而已。
所謂交換條件,可以是物質,也可以不是,你的某種能力對方認為很需要,那你的某種能力就是交換條件:你的近親某甲是個有地位的人,對方若認為需要你的近親某甲,那麼某甲的財力或勢力,或地位,就是交換條件,你的活動能力特別強,對方認為你的前途大有希望,這也是你的交換條件。找人辦事,讓對方知道你有能力為他辦事,他能從你這裏得到好處,或者知道你有利用價值,或者你已替對方辦了什麼事,隻要你開口,你想辦之事,別人就會盡心盡力給你辦好。你不給別人辦事,就不要奢望別人給你辦事。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哲理故事:
有一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選擇他的歸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獄。乍一眼看去,他十分吃驚,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然而,當他仔細看那些人時,他發現裏麵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或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看起來沉悶無比,沒精打采,而且枯瘦如柴。他們每人的左臂上都捆著一把叉,右臂上捆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長的把手,使它們不能用來吃食。所以即使每一樣食品在他們手邊,他們也吃不到,一直挨餓。
他又去天堂,同樣的人,同樣的食物餐具,可是這裏的居民歡歌笑語,生活十分快樂。因為他們互相喂食。
這個小故事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你給人家辦事,人家才會給你辦事,你給別人以幫助,別人才會給你以幫助。現代社會主要建立在交換關係之上,有來才有往,你幫人家辦事,他欠你一個情,日後你有事求他,他才會反過來幫你辦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你不給別人辦事,那就不要指望別人為你辦事。
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現象:在求對方辦事時,對方並不情願為你白忙乎,他希望你也能幫他做些事情,有的甚至希望在他為你辦事之前,你先為他辦成。如果了解對方的這種心理,主動滿足他的欲望,他就會很痛快地幫助你。
交友辦事講究事換事,某些事該不該為你辦,首要的是看你能不能幫他辦事,或者有幫他辦事的潛力,到時能為他所用。求人與被人求,是一筆人情債。盡管人情債無法精確地計算,但是也要心中有數。有時對方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事情,此時你就要讓對方精神上得到滿足,表現出對對方的崇拜和尊敬,不斷地誇獎對方的能力。
細節決定成敗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這句話精辟地指出,要想辦事成功,必須選擇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著手。
我們要想開創人生的新局麵,實現人生的突破,就要選擇關注細節,從小事做起。這樣,才能夠一步步向前邁進,一點一滴積累資本,並抓住瞬間的機會,實現人生的突破,踏上成功的道路。所謂“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是非常有道理的。
魯爾先生要雇一名勤雜工到他的辦公室打雜,他最終挑選了一名男童。
“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不解地問,“你為什麼選他,他既沒有帶介紹信,也沒有人推薦。”
魯爾說:“你錯了,他帶了很多介紹信。他在門口時擦去了鞋上的泥,進門後隨手關門,這說明他小心謹慎。進了辦公室,他先脫去帽子,回答我的提問時幹脆果斷,證明他懂禮貌而且有教養。其他所有的人直接坐到椅子上準備回答我的問題,而他卻把我故意扔在椅子邊的紙團拾起來,放在廢紙簍裏。他衣著整潔,頭發幹淨。難道這些小節不是極好的介紹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