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蔣介石的真麵目(16)(1 / 3)

這些話,就大有問題了。說汪精衛“與蔣勾結”,固是事實,但蔣介石勢力坐大,胡漢民(胡展堂)的“與蔣勾結”前科,也厥功至偉喲!反蔣的途徑是絕對對的,不過以“擁護革命的中心領袖”、“建立健全的最高黨部”、“接受統一的中心指導”、“實行三民主義”做號召,卻又無一不是中國的亂源。固然胡漢民的人品人格,高出蔣介石不知多少倍,但是主義荒謬、政黨獨裁、製度錯誤、衣冠易人,人格再耿介的從政人物,最後也難逃禍國殃民的。讀者讀此書時,務請在這點上特為留意。

1991年9月3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怎樣曲筆回護蔣介石

在“中央研究院院長”加拿大人吳大猷的帶頭下,院中近代史研究所自然也是從事所謂學術研究的衙門之一。這個衙門經年累月,印出來的學報,其實正是“斷爛朝報”——對蔣介石賣國禍國偽政權的史實,不但不敢直筆,並且曲為回護。這種作風,不但不配稱為曆史家的風格,甚至起碼的知識分子的風格都談不上!這個衙門目前由張玉法主持,張玉法不但在這衙門花民脂民膏、印行公牘,還在外大賺外快、出版私著,其中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名義問世的《中國現代史》,就是顯例。

這部《中國現代史》厚達八百頁,東華書局出版,在大學用書中,算是走紅的一本。走紅並非因為它好,而是其他同類書更壞。“矮子裏麵挑大個”,就以“名著”現身了。今早起來,我就這本書隨便翻,一翻就翻到第九章“戰後國共鬥爭”這麼一段:

蔣總統基於二十五年的反共經驗,對和談並無信心,隻是戰事既不利,副總統主和,地方大吏及民間亦主和,不得不屈從眾議。但在引退之後,蔣總統對於時局仍非常關心。他不斷地計劃軍事,並時常拍電報給代總統和行政院長,表示竭盡全力支持他們。在引退以前,蔣總統為國家預留地步,首先將空軍、國庫資財及軍火轉移台灣,以鞏固後方基地,其次就是於重要地方安排防務,免得共軍乘虛而入。譬如他於1月21日——宣布引退之日——任命餘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張發奎為海南特別區行政長官、朱紹良為福州綏靖公署主任、張群為重慶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為京滬警備總司令,這些都是為和議不成而預留地步的。

張玉法說蔣介石把“國庫資財”等“在引退以前”“轉移台灣”,我看了吃了一驚!因為這種曆史,可寫得太離譜了!

真的曆史是:蔣介石是1948年4月19日當選上所謂行憲後第一任總統的,5月20日舉行了就職典禮。可是就在這個當口,與中共的戰爭,愈來愈不對勁了。先是這年1月,國民黨吹下大牛,聲言一年內可以消滅共軍的有形力量,可是2月就丟了遼陽、鞍山。3月就丟了四平街、永吉。4月就丟了洛陽。5月就丟了老河口。6月就丟了開封。7月就丟了兗州、襄陽。9月就丟了濟南。10月就丟了錦州、長春、鄭州、包頭。11月就丟了沈陽、營口、保定、徐州。12月就丟了淮陰、淮安、張家口。到了1949年1月,所謂“徐蚌會戰”結束,國民黨又損失大軍四十萬,同時丟了天津。前後一年下來,國民黨一年內可消滅共軍的大牛不但吹破,並且反要被共軍消滅,就在眼前。這年1月1日,蔣介石不得已,發表元旦文告說漏氣話。三星期後(1月21日),他終於下台了。這天,他發表《引退謀和文告》,開頭就說:“中正自元旦發表文告,倡導和平以來,全國同聲響應,一致擁護。”可見謀和之事,並非張玉法所謂的“副總統主和”。據《李宗仁回憶錄》,真相乃是: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中旬,徐蚌會戰已接近尾聲,中共全盤勝利勢成定局,京、滬震動,人心惶惶,陰沉氣氛彌漫全國。至此,蔣先生固然感到大勢已去,國內外許多民意機關,甚或統兵作戰的高級將領,也都認為內戰前途無望,希望政府在猶有可為之時,與中共恢複和平談判。首做此項呼籲的為河南、湖北和湖南的省參議會。他們都有通電呈蔣總統,希望能做此項考慮。蔣先生為此也曾兩度找我到官邸商談。他說明想即時引退,希望我能頂起這局麵來同共產黨講和。我聞言大驚,說:“這局麵你都幹不了,我如何頂得起!”蔣先生一再做出懇切的姿態勸我接受,我卻竭力推辭。嗣後蔣先生又迭派吳忠信、張群、張治中等來我處,數度相勸,我均表示無論如何不願承當。我推辭的原因,第一便是我確實也幹不了;第二,我與蔣先生相處二十餘年,深知其詭計多端,說話不算話,在此危急之時,他可能要我做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