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希望漸滅油盡燈枯
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逃難到台灣,雖於1950年3月以非常手段恢複“總統”的職務,但杜魯門袖手,前途仍然暗淡,共軍隨時可能打過海峽來,局勢依然風雨飄搖,蔣政權的生命不絕如縷。
然而朝鮮戰爭重新點燃了蔣介石的熊熊希望之火。他於下野之初,國民黨仍控有大江以南以及大西北與大西南,然而已把重點擺在東南海中的台灣島上。他顯然早已想把台灣作為複興基地,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一決最後的勝負。所謂第三次大戰就是國際性的反共戰爭,他一再強調中共是斯大林的第五縱隊、強調蘇聯侵華,就是要把國共內戰轉化為全球反赤鬥爭。這種論調在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的美國,極有市場。美國於是又視蔣為盟友,並以其超強的聲勢,幫助蔣介石將已經亡了的“中華民國”牌子,又高高掛起,以台灣為中國而繼續占據聯合國的中國席次,拒絕中共取代。
蔣介石因美國的大力支持,他的“國民政府”仍然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承認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但他心裏明白,如果不能反攻大陸,台灣終究無法等同中國,“中華民國”的招牌也遲早會掉下來。美國的實力再強,亦無法永遠撐得住一個神話。但是要反攻大陸,他已敗退到台灣自知無法獨力實施,唯一的戰略就是拖美國人下水。據麥克阿瑟將軍的情報官魏諾比(Charles Willoughby)1950年6月15日的報告,蔣介石有一“極為機密”的請求,即願意將其本人以及政府與軍隊,聽由麥帥總部直接指揮,但不願把權力交給孫立人。(MacArthur Archieve RG6,BOX 1,轉引自Cumings,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p.552、876)蔣願出此“下策”,實是套牢老美的上策。朝鮮戰爭之後,蔣又一再要求出兵,亦無非想要卷入國際反共戰爭,渾水摸魚,但均未得逞。
朝鮮戰爭休兵,北京與華府之間結怨未減反增,台澎、金馬等外島成為對峙的交點。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國務卿杜勒斯尤為右傾反共,認為即使讓中共取得外島,亦有鼓勵共產黨進取台澎之慮。不過,美國共和黨政權再右傾,仍以其本國的利益為重,對付共產黨的基本策略是“防堵”(containment),而非“解放”(liberation),絕不肯犧牲美國人的性命幫助蔣介石反攻大陸,隻願意守住台澎。此乃美蔣之間反共共識中的主要不一致處。美國政府很怕蔣利用高漲的右派反共勢力,被蔣牽著鼻子走。如諾蘭參議員(William Knowland)即曾激動地要求其本國政府封鎖中國沿海。果如此,豈不正中蔣之下懷?因而艾森豪威爾派杜勒斯於1954年12月與蔣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一方麵以軍事保衛台灣,另一方麵防止蔣反攻大陸,所謂“拴住蔣”(leash on Chiang),也就是不要被蔣拖下水。蔣接受美國的保護,隻好勉強接受“反攻無望”。蔣雖然嘴巴上仍說,“大陸是中華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收複大陸是我們的神聖使命與天職”,但是沒有美國人插手,連邊都摸不著。
蔣介石當然不會就此死心,美國的反共熱情仍高,冷戰愈演愈為嚴峻。天下一旦有變,他仍有反攻大陸的希望,更何況當時美國軍方大都好戰,如前第八軍軍長弗利特(James Van Fleet)在《生活》(Life)雜誌上,公然主張美軍占領金門、馬祖,並以原子武器回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當被問到會不會在亞洲衝突時使用原子武器,回答說可能會以原子武器攻擊軍事設施(參閱Dulles,America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p.157-158),此為艾森豪威爾在朝鮮戰爭結束前做核子威脅後的再度威脅。如果真的使用原子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又有了可能性嗎?蔣介石怎麼會不感到鼓舞呢?他的希望又熾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