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孤島上的父與子(3)(3 / 3)

1950年6月初,臘斯克收到一封秘密又親自交來的台灣衛戍司令孫立人將軍所寫的便箋……孫有一驚人的建議:他將要領導兵變逐蔣。此一兵變的含義不明,但孫要求美國的支持,至少默認。假如孫取得權力,他將中止政府中的貪汙,亦會比蔣介石之對付共產黨更具彈性。此事需要總統來決定。臘斯克銷毀了孫氏便箋以防止可能的泄密,因知若蔣發現,孫會被處死。然後他去見艾奇遜,艾答應與杜魯門商談此事。然而當總統作出決定之前,北朝鮮進攻南韓。此一變局很可能挽救了蔣政權,因為此後蔣介石獲得美國進一步的支持。(見Schoenbaum,Waging Peace and War,p.209)

這一段話破綻累累,且不論孫立人既有人傳話(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竟然會寫一便箋留下痕跡與把柄,已不可思議。臘斯克既謂此事由總統決定,竟然不讓總統杜魯門以及國務卿艾奇遜看秘箋,就徑自銷毀,更不可思議。試想陰謀密件有幾件不涉及人命?如果孫立人不怕死留下把柄,臘斯克又何愛乎孫將軍之一命?亦有違常情。再說臘斯克於6月初得孫秘箋,而國務院文件顯示遲至6月19日,尚在試圖告訴孫立人美方意圖,試探孫立人是否願意,正可破臘斯克之讕言。美方看中孫立人及其示意既可確定,而臘斯克反謂孫有求於美方,豈其然哉?美方倒蔣意圖甚明,又一再向孫示意,即使由孫說出,亦不至於令臘斯克感到“吃驚”(startling),已露馬腳。康明思到底是一有見識的學者,立即懷疑“臘斯克有蠱禍於孫之意圖”(Rusk may wish to place the onus for the coup on Sun)(見Cumings.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p.537),以卸華府的責任。然而仍有一些學者繼續馳騁想象,以事出有因,遽下論斷,甚至說,孫立人已著手兵變,蔣介石調劉安琪自海南島回師製止。當蔣責問孫,孫謂乃中共挑撥,蔣接受之,而孫遂放棄其計劃雲雲(McGlothlen,Controlling the Waves,p.105),何異信口開河?《新新聞》周刊雖也注意到康明思的懷疑,卻仍然肯定確有此一秘箋,順流而下還要妄改臘斯克收到秘箋的時間為6月下旬而非6月初(見該刊,第29、30頁),還要侈言“經本刊抽絲剝繭、爬梳核實,終於發掘到曆史真相,撥開長達四十年的政治迷霧”。(同上,第18頁)剝了什麼繭?爬了什麼梳?檔案雖然解密,竟不會解讀,孫立人何辜!

其實,蔣介石未撤退到台灣之前,美國早已想放棄他,認為再多給美援亦無濟於事,所以一再要求他讓賢,或完全授權給有能力的人。美國人當麵向蔣一再提及這些,並不是什麼秘密。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固然由於徐蚌失利,美國的壓力也是主要原因。美國人看上孫立人亦非秘密,事實上無論就軍事素養、能力以及戰功而言,國民黨將領中實無出其右者,並非僅僅是曾經留美之故。真正的曆史真相是,孫立人雖然滿腹牢騷,瞧不起黃埔,不把蔣經國放在眼裏,但因一念之差仍然效忠蔣介石。孫於1949至1950年間有足夠的時間與條件聯美倒蔣,更何況李宗仁也想除蔣。蔣當時雖幕後操縱,畢竟是下了野,失去了名分。既有美國的全力支持,裏應外合,於蔣亡命之際倒之,實易如反掌。蕭公權教授曾說過,他於1949年秋天離台赴美前,因與孫立人乃清華舊友,過從甚密,孫於周末照例派吉普車來接,無話不談。談到牢騷處,蕭戲說若有決心,願草檄文,而孫終無決心,更無意倒蔣,故蕭氏謂“孫將軍有勇無謀”,無謀者,沒有政治野心之謂也,亦可為孫未嚐對美方有所謂正麵響應的旁證。

孫立人於1949年至50年代可倒蔣而不願倒蔣,蔣於1955年孫無以倒蔣時,竟以莫須有之罪名指孫欲以兵變倒蔣,實欲借故除孫耳,可謂狠者勝、善者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