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孤島上的父與子(3)(2 / 3)

吳國楨事件發生之後,緊接著的是孫立人事件。孫將軍是國民黨集團中最傑出的將領,學曆之深,無人可及;練兵之精,無人可及;戰功之高,無人可及;身上彈孔之多,無人可及;國際性聲譽之隆,也無人可及。他從小感受到外侮,立誌要雪恥,清華、普渡兩名校畢業之後,投筆從戎。自美國弗吉尼亞軍校學成,回國後南征北討,脫穎而出,但受製於蔣介石的嫡係,一再被黃埔軍頭排擠。蔣介石落魄到台灣之後,為爭取美援,打出孫立人牌,然而當鳥盡弓藏之時,便以冤案軟禁孫立人。

能夠洞悉蔣介石性格的人,便知孫案伏機極早,早到孫立人的出身。孫既非黃埔又比黃埔傑出,已注定了他被排擠、被嫉妒的“原罪”。再加上他的國際聲望,贏得美國名將史迪威、艾森豪威爾、巴頓、麥克阿瑟等的禮遇與敬重,更令忌才多疑的蔣介石不安與猜忌。一旦情況稍穩,就把良將拉下馬來。拉下馬要靠罪名,於是冤案出矣。

孫立人軍事素養深厚,技高一籌,印緬作戰,出奇兵、打硬仗,反攻緬北時,得“東方隆美爾”的美譽,獲英國皇家獎章,成為世界級的名將,戰後被邀赴歐洲戰場巡視,蔣介石麾下無人可望項背。國共內戰,孫立人在東北打得順利,忽遭黃埔排擠,最後被送到台灣訓練新兵,讓黃埔軍頭去立功,孰知立功不成,反而慘敗,紛紛撤退來台。孫立人在台內有新兵,外有美國支持,“要槍給槍、要錢給錢”,一如韓信,他有“反”的大好機會,而由於忠於蔣介石之一念而不“反”,忠於上級,也如韓信。孫立人“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令上級不安,也如韓信;他“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弄得“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人告公反”,也如韓信。至於看不起其他將軍,韓信“生乃與〔樊〕噲等為伍”,孫立人“生乃與黃埔係軍頭等為伍”,更是一如韓信了。所不同的是,韓信的下場是身首異處、家夷三族;孫立人隻是身囚台中、冤氣難伸,家屬奉陪,賣“將軍花”維生而已。

1994年2月台北《新新聞》周刊第三六一、三六二合刊本,以醒目的標題,長篇報道所謂“孫立人案的大發現”、“CIA機密檔案驚人揭露”、“獨家報道美國中情局最新解密檔案”,認為“在美政客、將領鼓吹下,孫立人答應與美發動兵變”雲雲,好像是落實了孫立人的兵變。其實,所謂“最新解密檔案”,美國學者早已利用了;所謂“獨家報道”的主要論述,實自1990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康明思(Bruce Cumings)著《韓戰的起源》(Cumings,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一書下卷,有關孫立人部分抄譯而來。這些解密的檔案不過顯示美方單方麵的意願,臘斯克一度想驅蔣之後,把台灣置於麥帥控製之下。(見Schaller,Douglas MacArthur,p.179)遲至1950年6月19日,美國國務院的文件猶謂:

美國應該經由最可信賴的私人密使告訴孫立人,假如他願意搞政變以便置台島於其軍事控製之下,美國政府準備為他提供必需的軍事援助與意見。(譯自Cumings,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p. 508)

朝鮮戰爭於6月25日爆發,朝鮮戰爭一爆發美國已轉而又支持蔣介石,至戰爭發生前夕的6月19日,美方仍在單方麵示意、仍用假設語氣,並無孫立人正麵響應的跡象!孫立人之所以一再被美方一相情願地看中,誠如康明思所說,“由於孫曾在弗吉尼亞軍校受訓以及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Cumings,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Vol.2,p.534)之故,當年美國駐台北代辦斯特朗(Robert Strong)曾告訴康明思,前美駐台北領事克倫茨(Kenneth Krentz)於1949年年底與孫立人接觸並告訴他,假如同意控製“國民政府”,美方將全力支持他,但是“孫斷然拒絕如此做”(Sun flately refused to do so)。(見同書,第534頁,參閱第872頁,注85)其他檔案資料中所謂孫立人的“正麵反應”,不過是“據報”、“傳聞”或“假設性方案”之類,唯一較為具體的所謂證據是根據臘斯克(Dean Rusk)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