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作弄李宗仁(5)(3 / 3)

詹特芳又回憶“盜用”經過說:

以上這些人民血汗,經由吳嵩慶以軍費名義全部提走後,其中黃金及銀圓用了一艘海軍兵艦,由上海運到廈門,在廈門存放了一個短時期,又移至台灣。當時具體負責這件工作的人,有財務署收支司副司長董德成、總務科長李光烈等,但他們都是臨時抽調的,有的人可能還不知道其中內幕。

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蔣介石當時依第49條交出總統職務,已不是總統而是平民。這是常識,毋庸多說。就連蔣介石自己也不能不承認。1948年4月27日,他發表《為南京撤守告全國同胞書》(《和平絕望奮鬥到底》),就說他“引退於野”,“為國民一分子”。但是上述實際行事,已可看到,這個“國民一分子”可真權勢顯赫!他居然可以越過總統,直接搬走國庫中的黃金!對這一行為,對照起當時“憲政”體製下的真總統李宗仁的回憶,就別有會心了。據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口述《李宗仁回憶錄》,李宗仁說:

使我不能有絲毫作為的第一項基本原因,便是蔣先生在決定引退之時,即已準備放棄大陸,退保台灣……為布置這一退路,蔣先生於三十七年(1948)12月29日突然命令孫科的行政院任命陳誠為台灣省主席。……陳誠上任後,蔣先生便密令將國庫所存全部銀圓、黃金、美鈔運台。因自民國三十七年八月“金圓券”發行之後,民間所藏的銀圓、黃金、美鈔為政府一網打盡。……各項總計約在美金五億上下。……因此在我就任代總統之日,手頭一文不名,為維持軍餉,安定民心,曾命行政院飭財政部將運台的國庫銀圓金鈔運回一部分備用。但是在台負保管責任的陳誠奉蔣暗示,竟做充耳不聞的無言抗命。

李宗仁也指出,蔣介石引退後,在溪口故裏建立了七座電台,隨意指揮軍隊。蔣介石在《引退謀和書告》中呼籲“務望全國軍民暨各級政府共矢精誠,同心一德,翊讚李副總統”,話既這樣說,說這話的本人,當不例外。可惜的是,他在兵權和財權方麵,都給“李副總統”來個金蟬脫殼、釜底抽薪,最後兵撤走了,黃金運走了,還說“下野之人,不幹預軍國大事”!好一個“共矢精誠,同心一德”!好一個“翊讚”!這可真是中國現代史、中國憲政史、中國政黨史上的最大謔畫與笑話。

第四節非法複職

蔣介石總裁國民黨,操生殺予奪的大權,黨內同誌除幾片鳳毛、幾隻麟角之外,莫不匍匐畏懼,希旨承風。即使鳳毛麟角也要有所憑借,如胡漢民與汪精衛靠元老資格,如馮玉祥與李宗仁則靠握有兵柄,爾後能說聲“不”,有所抗爭。在這些抗爭中,蔣介石與李宗仁之間最具戲劇性,對國民黨的影響也最大。蔣、李誠心合作並不足以擋住中共席卷之勢,但蔣、李鬥爭無疑為中共席卷再助一臂之力。

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召開國民大會,選舉正副總統。蔣當總統固不在話下,但他雅不欲李宗仁當副總統,而李居然選上,使蔣大為不快,乃不惜玩弄副總統於股掌,如在就職典禮的服飾上玩小動作(《李宗仁回憶錄》,第870、871頁)等。徐蚌(淮海)會戰大敗後,蔣介石被迫下台,李宗仁依法繼任,但蔣仍幕後操縱,不令其為正式的繼任總統而是“代總統”。和談失敗後,李宗仁想在長江以南部署戰事,而蔣卻不斷扯後腿,私下命令,軍經主力撤退台灣,以保守個人的實力。李宗仁指揮不動,成了背黑鍋的空頭代總統,隻好抱病赴美就醫,這些情況在《李宗仁回憶錄》中,有毫不諱言的陳述。李氏的回憶錄固然有其一己之見,但撰寫者是史學家唐德剛,經過考訂的工夫,有很高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