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作弄李宗仁(2)(3 / 3)

張學良陪蔣回京後,立中“連環套”,被蔣背信強留下來。張學良1936年12月31日被軍法大審後第二天(1937年元旦),西安人民遊行向蔣介石抗議,楊虎城發表《告民眾書》。在這篇《告民眾書》裏,顯然在張學良被軍法大審的氣氛下,在西安人民的群情憤激下,楊虎城竭力在自製,在力持大體,肯定了西安事變的正確導向,肯定了蔣介石“對於我們的主張完全采納了”,他對蔣自食不咎既往的諾言而軍法大審張學良的事,避開不提,這樣做,顯然是留有餘地,以便善後。

但是,在這種公開的《告民眾書》以外,楊虎城對張學良的處境,並非避開不提,而是據理力爭。他在致電表示“漢公親送委座入都,蹈刑辟而若甘,示大義於天下,果有人心,能不感動!乃竟扣留漢公,縱兵西進”後,又在1月5日致電蔣介石明說:“此間情形,張副司令一日不歸,即西北軍民一日不安。”兩天以後(1月7日),蔣介石回電,雖然保證說稍緩即為張學良“複權”,可是事實上,張學良的公權,卻一連近六十年都沒被恢複。楊虎城等人當年的疑慮,自非無因。這種疑慮的細節,在他們1月5日的“歌電”中,有詳細說明。就在1月5日同一天,國民黨發表黃埔嫡係的顧祝同為西安行營主任,孫蔚如為陝西省政府主席,王樹常為甘肅綏靖主任,楊虎城、於學忠撤職留任。同一天西安各救亡團體舉行聯合大會,要求釋放張學良。到了2月5日,楊虎城等人發表《和平宣言》,再度拆穿國民黨的無信與不識大體。在楊虎城等人“謹此宣言”之後十天(2月15日),國民黨三中全會開會了,楊虎城、於學忠也做了“提議實行改組政府、收容各黨各派人才、停止一切內戰等八項辦法,以求全國一致積極抗敵”的提案,但是三中全會卻決議說:“不問其內容如何,惟既出以叛逆之行為及威脅之方式,顯係托詞造亂,實國法軍紀所不容,應不予置理,以絕效尤。”——國民黨顯然蠻不講理了,“不問其內容如何”,一律要蠻幹到底了。

蔣介石蠻幹的方式是徹底消滅東北軍和西北軍中的十七路軍。東北軍方麵,他告訴東北軍說:你們不要在陝西了,你們到江蘇、安徽北邊去,並把安徽省主席給你們挑。結果東北軍開到了蘇北皖北,除了以於學忠為江蘇綏靖主任外,安徽省主席卻食言而肥了。至於西北軍方麵,他告訴西北軍說:你們也不要在陝西了,你們到甘肅去,並把甘肅省主席給你們挑。雖然如此,把楊虎城趕出國門,卻在所必行。4月27日,楊虎城被迫辭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及十七路軍總指揮職務,準備離開西安。6月16日,國民黨發布了這樣的命令:

茲派楊虎城為歐美考察軍事專員,此令。

就這樣的,在東北軍“擒賊擒王”之後,西北軍十七路軍也“群龍失首”。楊虎城預定5月27日上午離開西安,消息傳出,西安人民、十七路軍部隊、西安各救國團體、各學校師生,都擁到機場,去送別他,很多人流下眼淚。他到上海後,一些學生們還到終南山麓,采集了許多故鄉花草,分別貼在幾本紀念冊上,寫上熱情的句子,遠道送了給他,表示人民對他的懷念,他們似乎預感到:楊將軍是很難再回來了!

楊虎城是6月29日出國的,出國後第八天,就發生了“盧溝橋事變”。他在11日電宋子文,說:“日寇進迫,國將不國,噩耗傳來,五中痛憤。弟以革命軍人,何忍此時逍遙國外,擬由舊金山返國抗敵,祈轉陳委座。”14日抵舊金山,接宋子文回電說:“以目前情況觀之,請稍緩返國。”不讓他回來。這天他在舊金山發表書麵談話,說:

我是一個革命軍人,一個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強烈的信徒。參加革命已逾二十五年。我完全看透日本帝國主義一貫侵華的來曆和動向。保衛國土是軍人的職責,我一直是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者。這次盧溝橋事變,是危及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我怎能置身事外、流連忘返?即擬兼程回國,請求任務,執行戰鬥,為國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