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打不過毛澤東(3)(1 / 3)

杜甫上任,黃伯韜兵團已經被圍,蔣遂命杜率邱、李兩兵團解黃兵團之圍,並想乘機殲滅包圍黃兵團之華東野戰軍,亟欲與共軍一決雌雄。然而像東北戰役一樣,共軍圍點打援,當咬住黃兵團時,頑強阻援,使邱、李援軍遲滯其行,黃兵團近八萬人卒於1948年11月22日被殲,黃伯韜兵敗陣亡。

蔣介石見黃兵團覆亡,如賭徒輸了大把銀子,急欲贏回,不惜拿出老本一搏,即令杜聿明率師南攻,令黃維兵團、劉汝明兵團分別北攻,意圖三路會剿,打通徐蚌間之鐵路線。未料三兵團前進依然困難,有時甚至寸步難行,黃維的機械化重武器兵團在河道眾多地區行軍,更為困難,又因蔣介石不諳敵情,亂出主意,敵前將領猶豫不決,缺乏彈性,終於11月24日渡河後進入口袋,轉移無方,陷入重圍於南平集和雙堆集一帶。翌日,蔣致劉峙、杜聿明電,透露國軍消耗各種炮彈十二餘萬發,而進展每日不及一公裏,引為“奇恥大辱”(電文藏南京二檔館),至此,蔣知徐蚌之間的鐵路線已無望打通,乃允杜棄徐州而後退守淮河以南。然杜於11月30日南撤時,不到幾天就被困於永城附近。蔣居然還要杜南下救黃維兵團。這又犯了“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兵家大忌。杜部孫元良兵團突圍未果被殲。12月15日,久被圍困的黃維兵團相繼覆滅。劉汝明與李延年兩兵團及時南逃得脫。各路皆潰後,杜聿明所領邱李兩兵團更形孤立於永城東北,已成孤立無援、坐以待斃的局麵。

杜聿明當然希望華中“剿總”與西北“剿總”能伸援手,蔣介石視杜為心腹,所部乃老本之老本,更希望能有救兵。但是胡宗南的西北兵團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少曆史學者指出白崇禧在華中見死不救,由於蔣桂之間素有芥蒂,事出有因。宋希濂在其自述中更指白氏有倒蔣企圖,並阻宋部東援,不過宋氏記白氏所說:“形勢已無法挽救,去(援)亦無補於大局。”(宋希濂《鷹犬將軍》下冊,頁三九二)平心而論,應屬實情,再多送一些部隊去受殲,不如集中兵力於武漢,以保障華中和西南,應屬上策。犧牲蔣之老本,固於蔣不利,於國民黨而言,未嚐不可說是“棄帥保車”。再說,蔣別立徐州“剿總”,原具私心,以分白崇禧之兵權,指揮與調配不能如臂使指,咎由自取。中共那邊劉伯承曾說,解放軍在華東與西北為啞鈴之兩端,而其中原野戰軍為啞鈴之柄,渾然一體。國共交兵,勝敗之機,又見之矣。

杜聿明陷於重圍後,12月19日晚間,風雪大作,一直到12月28日,十天間無一日晴天,空投困難。在大軍餓肚子的情況下,蔣介石居然派飛機空投烈士紀念冊,意在要杜聿明去死,真是太妙了。杜被派赴前線之前,蔣介石曾召見他,表情沉痛地明告:這一會戰是生死存亡之戰,“你放下槍,我脫軍裝!”師生前途,在此一戰。於是杜聿明臨危受命,義無反顧。到了被困之日,他拒絕中共招降,也是感於老師“你放下槍,我脫軍裝!”這一番沉痛、這一番秘密告誡與叮嚀。但是,蔣介石畢竟是奸雄,一方麵,他明明想要杜聿明去死;他方麵,卻又不能不做救援的姿態,以表示他珍惜部下與將才。因此,形式上派飛機去接杜聿明之舉,也就一再演出。但真相卻是,飛機雖派了兩次,但駕駛員並未帶蔣介石的手令。沒有手令,杜聿明是不敢上飛機的。原來他們師徒兩人是有“密碼”(秘密意思表示)的。“密碼”不符,一切形式上的關懷,都屬無效。都是演給別人看的,不容你當真!

1948年12月19日起,由於戰地雨雪交加,空投補給更形困難,杜聿明的部隊已經吃起了草根、樹皮和馬肉,這種局麵,何能持久?翌年元月9日,杜聿明實在撐不下去了,做最後突圍嚐試,當晚他給了蔣介石最後一電:“各部隊已混亂,無法維持到明天,隻有當晚分頭突圍。”這種突圍,實際是各自逃命。杜聿明改穿士兵服裝,混跡其中,仍遭識破被俘。這次大會戰的結果,使國民黨的部隊全殲六十萬人,包括五十七個整師,元氣為之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