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失掉東北,並不是俄國人撕毀中俄條約,如真撕毀,斯大林何不把東北交給毛澤東?事實上,一百二十萬在華日軍的武器裝備大都繳給了國民黨的中央軍。在東北,蘇軍原定於1945年11月撤走,但蔣來不及接收,要求蘇軍延期,以免中共捷足先登。蘇軍落得稽延,遲遲其行,直到1949年5月於大掠之後撤離。(參閱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13,pt.2,p.727-728)蔣介石於派遣精銳部隊從俄國人手中接收後,被土八路打敗。美式裝備的新一軍與新六軍都喪師東北,師喪而後東北失,正合克氏所言,殲敵為作戰之唯一目標。
蔣既十分重視東北,卻不知也不敢打手裏的一張王牌,那就是張學良。少帥不僅是“當地的兒子”(native son),而且是東北的傳奇人物,在民間有一定的影響力,更無論曆史淵源的深厚,收複東北不僅是國家的收複,也是他個人的收複,雪九一八之恥,沒有比他更加顯著,一旦榮歸故裏,號召力實無與倫比,中共的聲勢必然為其所掩蓋。但蔣氏狹窄的胸襟,仍以報複私怨為念,哪有“百萬人中取上將首級”的氣魄呢?所以他隻能派出熊式輝、陳誠、衛立煌等三四流貨色,既無“競爭力”,更無“穩定力”,哪會被東北父老瞧在眼裏?最後還得靠軍隊來“打通”東北,即使靠軍隊,他情願靠隻有幾個月粗淺軍事訓練的黃埔畢業生杜聿明,而不情願靠文武資曆完整、美國第一流軍校畢業生孫立人。孫批評杜“膽小如鼠”後被調往台灣鳳山訓練新兵去也。於是“硬件”精銳、“軟件”草包的蔣軍分布在東北鐵路沿線的諸要點上,從錦州、沈陽到長春,孤孤零零,渾然不知已被廣大的“麵”所包圍。1948年9月,毛澤東主動向錦州開炮,蔣即使想撤出關外精銳以保關內,亦為時已晚。當錦州一“點”被圍,蔣想派援軍解圍,不知毛早已有“圍點打援”的成竹在胸。10月3日,錦州告急,駐在葫蘆島的國民黨東北兵團九個師,雖奉命馳援,然受阻於塔山地區,奮戰不已,仍無進展。10月15日晚,錦州已失。
錦州既失,東北的後門被關上,群情緊張。三天之後,鄭洞國以長春降共,又失一“點”,沈陽遠成“孤島”。蔣介石亟欲反攻錦州,打開後門南撤東北精銳,臨時命令黃埔愛將杜聿明出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輔助衛立煌。杜於10月20日飛抵沈陽,即命廖耀湘的美械新六軍南攻錦州,命五十二軍奪取營口,以備退路。但廖軍前進受阻,激戰數日無法突破,不得已撤軍營口,但通往營口之路已為共軍切斷,隻好北歸沈陽,但北歸之門也被共軍關上,隻好突圍,突圍不成,於10月28日被殲於大虎山之東,廖耀湘被俘。約略同時,葫蘆島的國民黨兵團也被困於塔山地區。10月30日,杜聿明自葫蘆島飛返沈陽,機場已經被占,無法落地,折回葫蘆島。三天之後,共軍即已占領沈陽,衛立煌逃出。再一周之後,錦西、葫蘆島俱失,結束遼沈戰役,整個東北易手,蔣介石的軍隊被殲四十七萬餘人,其中有三十餘萬是現代化的精銳部隊。此敗除戰略上早失先機,成為困獸之外,蔣在戰術上又犯了兵家大忌,居然在飛機上或在“重慶”號座艦上瞎指揮,搞亂了部隊的主動與機動。相比之下,毛澤東隻提戰略原則,如何打法,全由東北野戰軍的林彪與羅榮桓負責決定,成敗利鈍豈偶然哉?
東北盡失,共軍在數量上已超過國軍,又從蔣氏嫡係投降之精銳部隊,取得前所未有的大批美製重武器,強弱已經易勢。何況陳毅、粟裕已組成龐大的華東野戰軍,據有山東;劉伯承、鄧小平以大別山為基地,也組成龐大的中原野戰軍,虎視眈眈。蔣介石若知進退,實應集中兵力於淮河之南,與華中白崇禧、西北胡宗南遙相呼應,以確保長江。然而蔣大輸之後極不甘心,仍想聚殲共軍主力,以挽頹局。最初,由於形勢所逼,已準備撤徐州之師,尋為毛澤東佯攻豫南所惑,覺得徐州有暇可守,舍不得放棄此一名城,遂命邱清泉、李彌、黃伯韜、李延年各兵團向徐州集結,另在徐州之南的宿縣有孫元良兵團,在蚌埠有劉汝明兵團。此一陣勢顯然要與華東、中原兩野戰軍決戰於徐蚌之間、津浦鐵路兩側。杜聿明又回任徐州副剿總,實際負責此次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