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打不過毛澤東(2)(2 / 3)

蔣介石在山東的重點進攻,損兵折將,雖於六七月間再度發動膠東攻勢,仍無多進展,沒有警覺到“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把他美式裝備的精銳師打得大敗虧輸意味著什麼,反而於6月25日命高等法院下達通緝令,通緝毛澤東,以自壯聲勢,有點兒像夜行吹口哨。蔣介石重點進攻失敗之餘,(兵力)被壓縮於鐵路據點與大城市,而毛澤東則由內線轉入外線,尤其是劉伯承與鄧小平的大軍乘機千裏躍進大別山。大別山位於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之間,直接威脅到南京與武漢。1947年七八月間,毛澤東已逐步易守為攻,展現出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態勢。蔣介石於同年7月5日發布“剿共戡亂令”,更加顯得色厲內荏。事實上,1947年的後半年,毛澤東喊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至此不是國民黨“剿共”,已是共產黨“剿國”了。蔣介石歸罪於“友軍不能及時赴援”等戰術上的錯失,渾然不知在戰略上犯了根本的錯誤,他竟像《水滸傳》裏的洪教頭,氣勢洶洶地要打林衝,結果被退讓的林衝看出破綻,一腳踢翻。毛澤東於1936年12月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長文時,就引用了林衝的例子(見《毛澤東選集》第一冊,第187頁),而蔣介石卻計不及此,能怪誰人?

1948年元月,蔣介石“閱地圖所示共匪擴張之色別,令人驚怖”(見蔣介石1948年1月7日日記,載《蔣總統秘錄》,第3076頁),乃退采重點防禦戰略,將戰區分為二十個綏靖區,設司令長官,掌握軍政大權,組訓民眾,以充實兵源。同時集中兵力於主點、主線之上。其實這種集中對蔣並不有利,因為這些防禦重點勢將被割成片片孤島,等待被動的決戰,那就是即將來臨的所謂遼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戰役,使蔣氏精銳主力喪失殆盡!

蔣介石自稱熟讀德國著名戰略家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Vour Kriege)。(見蔣介石《對克勞塞維茨著作的感想》,1956年5月出版)克氏說得很明白:“什麼叫擊敗敵人?必然是消滅其武力,無論用任何方式來殺傷敵軍,使其不能繼續作戰……吾人必須視殲敵之全部或一部為所有作戰的唯一目標。”(見Clausewitz,On War,p. 304)但是蔣介石總是不肯放棄土地城池,情願消耗兵力,已犯克氏所謂的兵家大忌。讀《孫子兵法》的毛澤東為了保存二三萬兵力,不惜棄守延安,轉戰陝北,至擊敗敵軍後,再收複延安,比蔣更懂得克氏《戰爭論》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