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國學文化與社會生活(2)(1 / 3)

四、把儒家誠信觀轉換為現代和諧社會的誠信友愛

儒家誠信觀對中國曆朝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們今天分析儒家誠信觀的豐富內涵和評判儒家誠信觀重要價值,提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弘揚儒家誠信觀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文明之國、禮儀之邦,中國人向來強調以誠信為本。但在當代中國違背誠信的事情卻是越來越多,以假冒偽劣產品冒充“名牌產品”、“優質產品”、借款不還還理直氣壯、交通肇事後逃避責任、學生考試作弊巍然成風等。雖然上述事件的發生存在多方麵的原因,但是足以說明中國人的誠信觀在當代受到了巨大衝擊,所以把儒家誠信觀轉換為現代和諧社會的誠信友愛已經顯得極為重要。

第一,儒家誠信觀的內涵

孔子關於誠信的思想非常豐富,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一)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這是孔子在談論為政時,特別強調誠信的重要性,並且指出無信不足以為政。

(二)治國。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裏孔子將誠信提升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認為是治理國家最重要的要務,“民無信不立”,如果一個國家失去了人民的信任,那麼這個國家很快就會滅亡。

(三)做人。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矣,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裏孔子論述了誠信做人的重要性,仁人應具有的五種品德中就有誠信,誠信是得到別人信任的重要條件。

(四)做事。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這裏孔子把誠信看作是一個人立身行事的根本。

(五)交友。孔子主張結交朋友,對待朋友都要講信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通過以上這五個方麵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誠信觀是儒家人生理想和價值取向的集中反映,包含著孔孟之道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士大夫,以及仁人誌士治國、為政、修身的重要標準,是個人精神生活方麵的價值取向的基本準則,也是評價一個社會風氣好壞的重要標準。

第二,儒家誠信觀的價值體現

儒家的誠信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半部《論語》即能治天下,”這已經充分說明了儒家誠信觀的重要性。現在在世界範圍內已經風行著一股“儒學熱”,借鑒儒學思想更好地實施德育教育已成為國內外德育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向,在這股儒學熱潮中儒家的誠信觀的地位就顯得更為重要。

(一)儒家的誠信觀推進了個人的發展。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總是要不斷的發展。由於儒家誠信觀的提出和發揚,使我們有了一個衡量自身發展好壞的標準。中華民族在曆史上出現了眾多講誠信的仁人誌士,這些都離不開儒家誠信觀的影響。

(二)儒家誠信觀造就了大量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比如屈原的《離騷》、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等。

(三)儒家誠信觀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儒家的“仁愛”、“道義”是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具有普適性和合理性,雖然時代在變化,社會也在變化,但儒家有關誠信觀的思想卻依然適用,仍然是衡量個人精神世界和社會風氣的基本尺度,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重要理想。

(四)儒家誠信觀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曆史學家陳寅格在談到中國文化的定義時也論及了民族精神與氣節的關係,他說:“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煌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按陳寅洛先生的理解,“忠”、“信”這樣的理念是中華民族精神或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五)儒家誠信觀對中國曆代法製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曆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就是從誠信開始的。而且中國曆代法製中均有對違反誠信的行為進行懲罰的規定,比如曆朝曆代的法律都把“欺君”定為大罪。

在中國社會數千年的曆史進程中,誠信作為一種高尚的價值取向被無數的士大夫和仁人誌士所追求和實踐。經曆了數千年後的今天,儒家誠信觀仍然不斷的被中國人所繼承和發揚。

第三,儒家誠信觀在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一)儒家的誠信理論可用來培育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增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中國人向來講誠信,對於簽署和加入的國際公約中國能堅決予以執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競爭和信用是資本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杠杆。”信用製度在當今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已經普遍建立,並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誠信是信用製度的思想道德基礎和精神支柱。無誠信則無信用。儒家的誠信觀能夠配合我國企業和個人誠信係統的建立,將有力的促進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

(二)儒家誠信觀的經典理論是當代進行德育教育的寶貴資料。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未來道德建設的重點就包括“誠實守信”;我國正在實施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也明確將“誠信”列入“二十字基本道德規範”之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有“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要求。

(三)儒家的誠信理論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誠信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構建和諧社會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建立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這實際上也包含著對儒家誠信觀的繼承和發揚。

(四)儒家誠信觀促進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製建設。我國目前的許多法律都涉及誠信問題。例如《行政許可法》中規定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民法通則》與《合同法》中規定的誠信原則、《刑法》中規定的詐騙罪、侵占罪、招搖撞騙罪、合同詐騙罪、貸款詐騙罪、偷稅罪、走私罪等均涉及誠信問題。如果一個社會誠信問題解決的好,很明顯就會在法律上更好的貫徹執行,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儒家的誠信觀能夠促進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製建設。

(五)儒家的誠信理論有利於人的全麵發展。誠信是人全麵發展的重要內容。什麼是人的全麵發展呢?人的全麵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社會關係和個體素質諸方麵的自由而又充分的發展。人的素質內容中自然包括誠信的品質。2004年9月《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發展文化的目的是:“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上”。

(六)儒家誠信觀能夠為中國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我們都知道,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合同法》、《對外貿易法》、《刑法》等中國法律均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出了誠信的要求。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WTO規則更是要求我們要誠信經營。可見,儒家誠信觀對中國企業的健康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以現在社會上出現的種種不誠信現象,顯然違背了儒家誠信觀和我們現在公認的為人處事準則,同時也是不和諧的表現,所以我們說按照當代要求弘揚儒家誠信觀已經是一件緊迫、重要的事情,這件事實施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人的全麵發展。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孔子釣魚,隻用釣竿,不用漁網;孔子也絕不傷害棲息於巢中的鳥。

現在我們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其實我們的祖先們都有著非常樸素的科學發展思想,這種科學發展的思想很早就上升到了用來治理國家的高度。但是這種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先進、製度的完善、執行的堅決程度還是給今天的我們以強烈的震撼,可見我們的祖先是何等的聰明和睿智。

【品故事,明心誌】

巧妙變通

堯的兒子叫丹朱,據說,堯為這個兒子,發明了圍棋,以此來教他的兒子,訓練他的心性能夠縝密寧靜下來,但是,丹朱在下棋方麵,也沒有達到國手的境界,到底還是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