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文帝到東宮拜見皇太後,趙譚陪坐在車上侍奉。袁盎見狀,馬上跪在車前攔住,說:“臣聞可以與天子同車的,都是天下豪傑之士。如今我大漢朝雖缺人才,陛下也不應和宦官賤臣同車啊!”文帝一聽,哈哈大笑,於是叫趙譚下車。趙譚當眾受此大辱,哭著下車去了。自此,凡趙譚再說袁盎的壞話,文帝都認為是報複,便不再那麼聽信了。
三、儒家思想在當代社會具備哪些功能
我們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紀,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必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衝擊,科學進步與社會文明的發展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共同話題。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積澱,我們直到現在也能感受到它的芬芳。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使我們樹立遠大理想,激揚愛國之誌,陶冶情操。
從先秦諸子的“天人之辯”,到漢代董仲舒“天人合而為一”理論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學家“萬物一體”論的形成,就像一條線貫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觀念,這種主流觀念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文化百花齊放的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使先進的文化傳統得到繁榮,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和緊迫。
儒家思想的傳承,除去其中的糟粕外,還有許多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的精華。在儒家思想形成和完善的過程中,對於人生價值的內涵、類型、層次、標準等問題,都做了充分而精辟的論述,這些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儒家思想的人生價值觀包含著對人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觀點,包含著怎樣做人,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的看法。由於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自然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這樣就是說人與自然也是相互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怎樣做人,實質上就是說怎樣對待自己,以及怎樣對待與自己有關係的事物。特別是與他人的關係、與民族和國家的關係、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一個人人生的價值正是通過對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國家以及自然的關係而實現的。
第一,人與自我的關係
人與自我的關係可以說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問題。什麼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怎樣才能達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這是古代思想家們喜歡討論的一個問題,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這其實就是在強調每一個人都應具有獨立的意誌,也就是肯定每個人都要有獨立的人格。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所謂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因為堅持原則受到一點失敗就開始動搖,莊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認為一個人要有不受任何環境影響的獨立精神和自主精神。莊子還提倡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主張從萬物之間平等無差別的特征,也就是沒有價值區別的理念出發,從而達到超越自我,能夠與天地同在的目標。
儒家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人格價值相比較,生命價值是最不重要的,而道德價值和人格價值則極為關鍵,孔子的“殺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義”,就是儒家為了保全仁義道德價值而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典型表述,這些論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實通過這麼多的理論觀點我們不難看出要正確對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關鍵的就是要正確對待生命與道德、人格的關係。一個人的人格尊嚴才是生命中最為寶貴的、人格尊嚴是超過了生命價值的。
第二,人與他人的關係
古代的思想家們,特別是儒學思想家提倡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關愛,以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並對人倫的準則與規範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荀子論述人類合群的必要性時提出“群道”的概念,他認為,人之所以能夠生活在一起,在於有職責和道義;而合群也是人類能夠戰勝萬物的保證。荀子非常重視合群之道,強調對待他人的方法一定要得當,這就為妥善處理自己與他人、個體與群休的關係提供了社會學的依據。
儒家思想的“仁、禮、和、義、信”,就是關於人與他人關係的準則與規範。“仁”,是孔子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其含義是“愛人”、“泛愛眾”。孔子解釋說:“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子雖然提倡愛人,但是還是承認等級差別的。墨子主張“兼愛”,他說:“愛人若愛其身”,“視人之室若其室”,認為應當不分遠近親疏地愛一切人。孔子的愛人和墨子的兼愛都表現了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禮”是古代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孔子重視禮,說:“不知禮,無以立。”認為必須知禮才能自立,自立以後才能立人。他又說:“克己複禮為仁”,主張克製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法,以達到仁的境界。
第三,個人與民族和國家的關係
民族是曆史形成的一定人們組成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彙合而成的統一體。國家既指政權,也指該政權治理範圍內的國土和人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以關心社稷民生,維護民族獨立和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為基本內容的愛國主義傳統,以愛國主義為人生的崇高價值。中國古代還提倡“忠”,忠的原則是對別人盡心盡責。到了漢代以後“忠”的含義上升了一個層次,升華為對國君盡忠,強調對君主要絕對服從,從而維護君主專製。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君主專製製度,廢除了君主,盡管我們對儒家思想的“忠”還一度存在偏見,但是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大力提倡的“忠”。
第四,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人應當怎樣對待自然?這也是曆來中國哲學所探討的一個根本問題。
古代所說的“天人之際”的“天”有很多種意思,一般是指自然界,“人”指人類,“天人之際”主要就是講人與自然的關係。孟子最早提出“知性則知天”的天人統一思想,認為人性是天賦的,天與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說,倡導人體組成的結構在本質上是與天體結構相一致的“天人相類”的觀點。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強調天道與人性的統一。
至於“天人之分”學說,主要有荀子的“製天命而用之”的說法,這就含有了人類要征服自然的思想。再就是劉禹錫的“天人交相勝”說,認為天與人各自都有著各自特殊的功能,自然界的自然規律與人類社會的道德準則是不同的。
應當明確指出的是,“天人合一”學說,側重於宣揚天人統一的思想,但是也不排斥天人之間的區別,而這一學說認為承認區別正是強調統一的前提。
此外,在人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儒家還有“因任自然說”,也就是說自然界是和諧美好的,人類不能做任何一點行動,以免破壞自然狀態。而“控製自然說”則主張治理自然,利用自然資源來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相互協調說”強調既要重視自然變化及發展規律的客觀性,掌握自然規律,又要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作用,調節自然的變化,協助萬物獲得完滿的成就。其實這一學說才是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真正視為相輔相成的關係,以人與自然的協調作為最高理想。
我們現在總體看這四個方麵,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關於人生價值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觀點,已經構成了互相聯係的、統一的人生價值觀。正確對待自己是正確對待他人、民族和國家以及自然的基礎,而一個人人生價值的真正實現,又是通過正確處理與他人、民族和國家以及自然的關係體現出來的,這也就是說,實現自身價值的真正實現與服務人民、國家是分不開的。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談論怪、力、亂、神的事情。
一個社會充滿怪、力、亂、神,將會影響到這個社會正常的價值觀體係的建立以及作用的發揮,這就是為政者要清醒認識的。一個社會講“力”,而不講“理”,這樣的社會怎麼可能發展的好?
【品故事,明心誌】
懂得隨機應變
漢靈帝死後,宰相董卓專斷朝政,引起了滿朝文武的憤恨。當時任驍騎校尉的曹操從司徒王允那裏借來一把七星寶刀,前去刺殺董卓。當曹操身佩寶刀來到相府時,見董卓坐在床上,呂布在旁侍衛。不一會兒,呂布出去牽馬,曹操感覺時機已到,於是拿出寶刀正要行刺,不想董卓從衣鏡中看到曹操在後麵拔刀,他急忙問道:“你要幹什麼?”這時曹操見大勢不妙,急中生智,持刀跪下說:“我有一口寶刀,想獻給丞相。”獻刀之後,曹操就出門逃之夭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