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家思想中的生活智慧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科學和技術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可以說現代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卻要麵對一個處處充滿矛盾的世界。很多人麵對這個處處充滿矛盾的世界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為此常常陷入到困惑之中。
人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以後發現,返本複原,回到最開始的地方,也就是到出發點去重新思考問題,在中華悠久文化的傳統中開發它的現代價值,可能會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新路。在長期被忽視的古老傳統文化中,可以說蘊含著現代人所需要的很多智慧。特別是老子思想中豐富的生活智慧,正可以作為現代人尋找解決生活危機的新的智慧源泉。
我們作為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麵對的就是各種紛繁複雜的社會矛盾。在老子生活的時代,社會矛盾也是相當的嚴重,人們承受著很大的社會壓力,可以說一輩子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就好像《莊子·齊物論》中所描寫的那樣:“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進如馳,而莫之能止。”我們可以想像,生活在這樣的緊張社會關係中,思想家們肯定很早就對其合理性進行了思考,而且還試圖通過某種方法來改變和消除這種緊張的關係,而思想家中的代表者老子,就是中國最早進行這樣的思考和努力的哲學家。
老子認為,人類社會最開始的狀態和大自然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和諧而美好的,高度緊張的社會關係是違背自然的,絕不是人類社會應該有的狀態。為此,老子提出了緩解社會壓力,消除社會衝突、改善人際關係的處世原則和一係列具體的處世方法,而這些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老子的生活智慧。
老子生活智慧的基本精神可以歸納為自然主義,也就是個人應該以自然主義的心態去對待社會和他人。雖然我們現在處於一個與老子完全不同的時代,而且所麵臨的問題也要比老子那個時候複雜得多,但是我們細細分析會發現,彼此之間還是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的,甚至可以說,問題的實質是一樣的。所以,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以及生活在未來社會的我們的後代,老子以自然主義為基本精神的生活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實用價值。
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老子所提倡的自然的智慧已經滲透到了中華民族的潛意識裏,成為了人們生活常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我們還應該更深入的進行思考,老子的自然主義之所以能夠被大家所接受,並且成為一種常識和習慣,就是因為老子這種崇尚自然的價值觀念是符合人們本性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時刻所需要的,就是那些不知道老子的自然主義精神,甚至不知道老子的人,也往往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發地傾向於自然的取向。
老子的貢獻可以說是巨大的,第一,把自然主義由哲學的高度落實到日常的生活中,這樣就成為了人們的常識和習慣,而且對於人們的思維和行為起著一種自覺的指導作用。第二,就是把這種天然的存在於人類本性中的傾向性,並且由自發提升為自覺,最後上升為一種係統的哲學理論。
幾千年來,老子的自然主義對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麵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了中華民族生活的偉大智慧,讓我們今天受益無窮。可是今天,在西方文化和商品經濟大浪潮的衝擊下,現代的科學技術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與此同時,現代的生活方式也呈現出越來越多背離自然的趨勢。由於我們現在對於層出不窮和社會巨變中的矛盾越來越難以應對,生活的也就越來越不自然,從此我們對自然主義的認識也越來越陌生。
可是,人類社會在變化發展中,也不斷地證明了“物極必反”這句古訓,回歸到自然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一致的要求。現在那些不施化肥、沒有汙染的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空閑時間到大自然中去享受清新的空氣和親近自然的體驗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可以說,人類的天性中對自然的需求越來越多,自然主義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的價值也正在提高,這種需求有很多方麵,而就我們現在承受的壓力而言,主要還是來自社會生活中一些不自然的現象。比如,如何緩解社會帶來的生活壓力,如何協調日益緊張的人際關係,如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保持內心的超脫和寧靜等等。當然,這些複雜而艱巨的問題,如果僅僅是靠我們人類本性中那種自發的自然主義傾向顯然是不夠的,這就需要一種高超的生活智慧,從哲學人生觀的高度予以指導,而老子的自然主義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恰恰就是一種高超的生活智慧。老子對待社會,對待人生的生活智慧,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高度藝術化的境界。我們重溫老子的處世藝術,就可以讓我們懂得應該換種生活態度,以緩解自己承受的社會壓力,使我們生活得更明白、更輕鬆、更灑脫。
現代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物質資料,我們不會再為吃穿而發愁,相反,過度的追求物質卻在破壞著人體的平衡,威脅著人們的健康,人們常常不得不采取一些極端的生活方式來抵消過剩的營養,這也就正好印證了老子“益生曰祥”的警告。
老子是反對“益生”、“厚生”、“貴生”的,在他看來,人的生命也是一個自然體,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對待生命也應該遵循自然的原則,我們不能妄加增益,否則不僅不能夠增加人的壽命,反而會損害我們的生命。我們現在越來越重視身體的健康,而老子的某些思想就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引導我們對自己的生命采取一種符合自然的態度。
現代的社會為我們提供了個人能夠更好發展的機會,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合理的社會需要,但是這也無疑會大大刺激人們之間的爭名奪利。我們每天都會看到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為了名利而不惜犧牲一切,可是卻很少有人好好反思過,這樣做到底值得不值得?其實現在我們所承受的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更為輕鬆的生活方式。如果不把名利和社會地位看得過重,我們就會像老子這樣,懂得知足,懂得放棄,從而讓我們可以坦然地麵對人生。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進步,鼓勵人們的競爭意識,這也是社會前進的動力。難道真的是競爭越厲害越好嗎?其實不是的,如果一味地崇尚競爭,就容易讓人生缺乏必要的韌性,單純的競爭不但容易讓人際關係變得緊張,而且還會誘發各種社會矛盾,也使得我們很多人都處於巨大的社會壓力之下,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的主要原因。
我們投身到社會激烈的競爭中,也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因此,老子所倡導的守柔、謙下、處順、不爭的古老的生活智慧並沒有過時。在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時候,如果能夠采取順其自然的超脫態度,主動的後退一步,我們就會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這種淡泊自然的生活藝術,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去它的新鮮感,特別是在現代激烈競爭的社會。
我們處於巨大的社會壓力之下,為了保護自己,並且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常常不得不學會為人處事的心機,甚至做一些違背我們良心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為此而感到內心不安。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總是流動著高尚的、道德的精神需求,潛藏著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的渴望。這又不得不讓我們想到老子關於返璞歸真的古老信條,它可以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現代喧囂的社會中求得內心的安寧,這也是一種極其高難度的要求,但是這也成為了我們所要追求的一種精神歸宿。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道自己已經快步入老年了,如此而已。”
孔子一生沒有看到理想的實現,但是他還在不懈的努力,保持樂觀的態度,如果行政人員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能夠法發憤工作,廢寢忘食,對工作、對生活、對健康都會有好處。我們要像孔子那樣,在任何時候都要做一個樂觀主義者,做一個樂觀的奮鬥不息者。
【品故事,明心誌】
突破思維定勢
西漢文帝時,大臣袁盎正直能幹,忠言敢諫,因而招致了掌權宦官趙譚的嫉恨,常用自己在文帝身邊侍奉的機會詆毀袁盎。袁盎為此很是苦惱,他的侄子袁種給他出了一個“假象惑亂之計”,袁盎照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