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而要保持社會環境的穩定,就必須使各種矛盾以和諧的狀態存在。因此,從方法論的角度看,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來看,中庸之道強調“執中知權”的觀點,所謂“執中知權”也就說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順應時宜,靈活處置,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從事物的質與量的關係來看,中庸之道的本義在於“執中”、“適度”,反對“過”與“不及”,因此,它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中庸之道啟示我們執行政策要正確、適當,不能過於偏激。
我們之所以要借鑒中庸之道來建設和諧社會,有多方麵的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巨變。新的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不斷出現,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不和諧的時代。當前我國社會的不和諧最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收入分配失衡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化;二是城鄉發展失衡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化;三是地區發展失衡導致地區差距擴大化。此外,腐敗問題、就業不足問題、勞資糾紛問題、道德滑坡問題、治安嚴峻問題、維權艱難問題、社會保障滯後問題等等,都是造成當前社會不和諧的因素。這些不和諧的因素已經嚴重危及社會的穩定,危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中庸之道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思想方法和重要手段,它要求通過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協調矛盾,達到萬物之間的平衡與穩定,實現最合理的和諧狀態。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借鑒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解決好以下四個重大問題:
第一,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離的,它們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辯證關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時期,但經濟與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工業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日趨嚴重,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我們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人類的發展不應該限製自然的發展,經濟的增長也不應該建立在掠奪、破壞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人與自然從來就是平等的。
經濟、社會、自然三者共同發展並不是空想,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天地萬物的和諧是中庸的內在追求,是中庸所要達到的理想社會和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而產生於2000多年前的中庸理念,包括儒家所倡導的愛護生命、熱愛自然、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對提高人們建設技術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提供了一種寶貴的曆史資源。
第二,統籌和協調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國家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是正確的,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也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不平衡應該控製在適當的範圍內。如果區域結構嚴重失衡,和諧社會就會失去存在的依靠。所以,統籌和協調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既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標誌。
第三,堅持適度原則來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的,穩定則是改革與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穩定,就沒辦法進行改革,更談不上發展;隻有通過改革讓社會真正發展了,社會也才會穩定和諧。穩定是在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社會發展的狀況與社會穩定直接相關。所以,改革的力度和發展的速度應該堅持“適度”原則。這裏的“適度”也就是“中庸”的力度,就是既能達到改革的目的,又能被社會所承受。如果主觀願望超過了客觀實際,那最終的結果也隻能是“欲速則不達”。
第四,整合各種社會矛盾。首先是整合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關係。根據國際經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處於1000~3000美元這一時期,是社會矛盾尖銳、問題多發期,很容易出現社會動蕩。當前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1000美元,正處於這樣一個時期,協調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關係,維持社會的穩定和諧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
其次是協調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係。政府與公民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腐敗現象嚴重,影響了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係,從而也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諧。但是我們對於不和諧的現象,隻能運用和諧的方法去化解。一種好的製度並非表現為包含很少或絕對沒有衝突矛盾,而是表現為它能夠容納衝突矛盾,不懼怕衝突矛盾,不為衝突矛盾所亂,並能迅速有效地解決衝突矛盾。為此,就必須兼顧到多元化的利益,製定出良好有效的製度,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隻有這樣才能形成公民與政府、人與製度的和諧相處,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應很好的對“中庸之道”這一思想方法進行總結和反思,堅決避免偏激的行為。目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黃金期,又處於矛盾的凸顯期,各種社會矛盾錯綜複雜,這些國情都更加需要我們借鑒“中庸之道”這一正確的思維方式來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從而緩和社會中各種的矛盾情緒,保證社會健康和諧的發展。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孔子說:“我已經老得很厲害了吧,我很長時間都沒有夢見周公了。”
為政的人,不能局限於眼前的利益,還要布置好將來的發展,為此就要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年紀大了,確實會在精力、體力和腦力方麵出現衰敗,如果沒有值得信賴和出色的繼承人,那麼就會出現不亡政已息的情況。可是如何才能培養值得信賴的繼承人呢?其實就是靠實踐,在實踐中來觀察和培養幹部。
【品故事,明心誌】
善於用人
有一年,孟嚐君的領地“薛”鬧了饑荒,沒有人願去代收租稅,這時,馮諼毛遂自薦,願意為孟嚐君效勞。他來到了“薛”,立即就以孟嚐君的名義召見當地百姓,宣布一切債務作廢,並把一切債券當場燒毀,老百姓紛紛歡呼“萬歲”。
馮諼回來以後,就對孟嚐君說,看看您的府上“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棟”,什麼都不缺了,唯一缺的就是“義”,我這次就給你買來了“義”。
孟嚐君聽了以後非常震驚,但也沒什麼辦法。到後來,齊國換了新的君主,國王因為聽信讒言,把孟嚐君的宰相之職撤了,並貶他到“薛”為侯。孟嚐君上任時,離“薛”還有百裏,老百姓都紛紛扶老攜幼,前來歡迎孟嚐君,歡呼之聲,不絕於耳。這時,孟嚐君才恍然大悟,如果沒有馮諼當初買回來的“義”,哪會如此受到百姓的擁戴?
三、儒家思想體現出來的和諧價值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改革家,他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可以說孔子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盞指示燈,也是中華民族能夠持續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孔子思想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僅僅是對中國,對全世界、全人類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在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共同探討21世紀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當時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達成共識,認為:“21世紀人類如果想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到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後來的第一屆儒學國際學術研究會也在吉隆坡發布宣言:“‘忠恕之道’是促進世界和平、無我和諧的基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適合全人類的道德規範,是個人大小、強弱相處之道;‘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是全世界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宗教與宗教、文化與文化之間相互關係的準則;‘天人合一’是人類與大自然維持和諧的最佳關係。”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的有識之士都認為孔子思想將為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在孔子的心目中,社會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不均、不和、不安的問題,於是他提出了理想社會的“均、和、安”這一目標。當然,孔子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係列實施的具體方案:第一步就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每個人都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並且要達到一定的高度,這也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第二步就是要解決社會的管理製度、等級等問題,這也就是所說的“禮”;最後就是要處理社會中的各種思想問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中庸”。
孔子的這些思想都集中在《論語》這本書中。這本書其實並不長,隻有11705字,可是裏麵的“仁”字竟然達到了109個,可見孔子對“仁”是相當喜歡的。那麼“仁”到底指什麼呢?孔子他從不同的幾個角度給我們進行了解釋。
《論語·雍也》:樊遲問仁,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難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乎。’曰:‘其言也,斯謂之仁矣乎?’曰:‘為之難,言之得無切乎?’”《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子路》:“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衛靈公》:“子貢為問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這九條關於“仁”的定義,內涵都是積極的、豐富的,都是善良而美好的道德品質。其核心思想就是“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複禮”、“恭、寬、信、敏、惠”。
“愛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這對於我們領導者來說就是要關心人民群眾,人民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民心隻有穩定了,國家才能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