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國學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1)(3 / 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果我們都能盡自己的所能去理解別人,考慮別人的感受,那麼我們的社會自然也就和諧了。

“克己複禮”這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克製自己的非分之想,一定要按照社會製度和道德規範來學習、生活和工作,這也正是“禮”的重要體現。

“恭、寬、信、敏、惠”我們從字麵上來看就知道,這就是在講,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大家都以誠相待,作為領導者更是要做到這一點,把自己的本領最終實施到人民的身上,讓老百姓受到你的恩惠,這樣你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你的從政之路才走的更長久、更有意義。

《論語》中除了“仁”字之外,出現頻率第二多的就要算“禮”字了。其實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是很看重“禮”的。

關於“禮”,孔子也向我們指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話,告訴我們了“禮”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論語·季氏》載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其實我們歸納起來,“禮”的含義無非就是人倫之間的規範;禮儀、禮貌問題、社會名分的問題、人情人性問題等等。我們細細想來會發現,關於“禮”的學說都是緊緊圍繞著社會與人的規範、製度、秩序而展開的實踐活動。如果我們把這幾個問題解決好了,我們的社會也就和諧了。

孔子思想還比較重視“中庸”之道,可是現在很多人誤認為“中庸”就是折中的意思,其實這樣的理解根本沒有找到“中庸”這一思想的真諦。

“中庸”不僅僅是關於儒家倫理道德的學說,也是處理各種事情可以參考的一種方法和原則,甚至是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則。

當然,在《論語·雍也》中孔子曾說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把“中庸”看成了是一種極高的道德修養境界,甚至是最高的道德修養準則。

如果作為領導者,能夠具有“中庸”的道德修養,甚至用“中庸”方法來解決問題,那麼他一定就能處理好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社會與自然的關係,這樣領導者也就會有很牢固的群眾基礎,簡言之就是有很多群眾支持他,他一定能成為一名聖賢治國人。

【國學小講堂,人生大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說:“治理千乘的國家:要嚴肅認真地處理政事,講求信用;要節約用度,愛護老百姓;征集老百姓從事勞役,要不奪農時。”

這就是告訴領導者在行政決策的時候,一定要深謀遠慮,反複思考,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要深入分析事情的眼前利益、長遠利益,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做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並且要懂得節約,學會少花錢,多辦事,辦大事。

【品故事,明心誌】

平和待人留餘地

宋代有個叫韓琦的人,曾同範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時長期擔任宰相職位。韓琦在定武統帥部隊時,夜間伏案辦公,一名侍衛拿著蠟燭為他照明。那個侍衛不小心一走神,蠟燭燒了韓琦鬢角的頭發,韓琦沒說什麼,隻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頭寫字。過了一會兒一回頭,發現拿蠟燭的侍衛換人了,韓琦怕主管侍衛的長官鞭打那個侍衛,就趕快把他們召來,當著他們的麵說:“不要替換他,因為他已經懂得怎樣拿蠟燭了。”軍中的將士們知道此事後,無不感動佩服。

按理說,侍衛拿蠟燭照明時不全神貫注,把統帥的頭發燒了,本身就是失職,韓琦責備一句也是應該的,可他卻極力替其開脫。他這種容忍比批評和責罰更能讓士兵改正缺點、盡職盡責。

由此可見,“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和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四、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孟子思想

時世變遷,鬥轉星移,我們已經進入了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處處都存在挑戰的二十一世紀。而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曆史的中華民族,其中深奧的儒家思想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告訴我們要樹立嚴謹的人文科學態度,去除封建宗法和唯心主義,弘揚順應自然、天人和諧的思想,服務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中以孟子為主要代表的“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思想,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進而發展成為了仁政學說,這也成為孟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聯係起來,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並且還極力追求一個政治清明、天下統一、君民同樂、道德高尚、風尚淳樸、民眾親睦的美好社會。這種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社會和諧思想,不僅促進了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發展,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和價值取向,對經濟社會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孟子思想融會於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

(一)正確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

正確對待人與自我的關係,是一個人如何保持高尚道德品格、樹立獨立人格意誌的立足點。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己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為人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通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出要正確對待自己,塑造崇高的人格,最關鍵的就是要正確對待生命和人格的關係。

一個人的人格尊嚴是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在生死的問題上,孟子也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見解。孟子繼承、發展孔子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思想,認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在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時候,就應該為堅持仁義節操而獻身。這表明,人的道德精神價值高於生命價值。這一思想對於我們黨政幹部加強黨性修養、永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黨政幹部要具有浩然正氣,堅定理想信念,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清正廉潔,勤政為民,自覺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言行,規範執法行為,大力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正確處理人與他人的關係

古代的思想家,特別是儒家學者倡導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在孟子看來,人們隻有基於仁義道德,才能形成一種真正友愛融洽的人際關係,才能形成一種徹底和諧的社會狀態。否則,人們隻知道一味的追求個人利益,這勢必會導致每個人都不擇手段的爭名奪利,互相衝突,從而導致社會的不安定。

孟子的仁,就是要每個人對別人都充滿仁慈友好,人人依據仁義,社會必然和諧有序。其典型的表述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同樣“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做人者人恒敬之”。這樣,整個社會就能和諧,就必然會呈現出一幅穩定有序的治景,就可“天下可運於掌”。

“大舜有大焉,善於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這就是說,古聖的舜之所以為聖人、聖君,在他的治理下,國家呈現出和諧興旺的景象,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在於他善於人同,也就是說他高度重視並善於與人民同甘共苦、同心同德。

一個和諧的社會就意味著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和諧相處,而這種和諧相處必然是要建立在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自覺地把自己的痛苦和快樂與其他成員的痛苦和快樂統一起來,讓感情達到一體化,這樣社會就自然和諧了。

二、通過孟子思想來正確對待個人與民族、國家的關係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就有關心社稷民生,維護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傳統。孟子強調執政者要關心人民疾苦,培養人民熱愛自己的國家,始終以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準則,來處理國家和個人的關係。

(一)一切權利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的根本,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孟子強調治國要愛民、要與民同憂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這些都深刻地闡述了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有利於培養人民的愛國之情。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就是忠於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則是對別人要盡心盡責。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大力提倡忠於民族、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這是每一個國民的崇高責任,不容推托。孟子的這一偉大思想被後世無數思想家、誌士仁人繼承與弘揚。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就是對孟子“忠”的思想的最好詮釋。

三、孟子思想的根本還在於維護人與社會的和諧

要實現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就要求社會各個要素之間必須是均衡協調的。孟子認為這是“天下之通義”,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他認為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要各行各業協調發展,而一旦做到協調平衡發展,才有各行各業人們的安居樂業,才能滿足整個社會不同群體的生活需求,才有整個社會的和諧生存。

(一)社會穩定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前提。社會隻有在穩定的環境中,才能前進和發展。孟子提倡的和諧相處,執中有權的原則及方法,揭示了對立麵之間的統一性,要不斷協調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使上下級之間、各行業、各部門之間處於和諧狀態。

(二)家庭的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是由無數個家庭組成的,孝文化是構成家庭和諧的重要內容,子女孝順父母是家庭倫理的核心,這樣家庭才會和諧。有了每一個家庭的和諧,整個社會的和諧也就能夠順利實現。

(三)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維持社會的和諧統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對社會進行經濟製約的主張。這主要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交換製度、製民恒產的土地製度、“取於民有製”和薄收賦稅的財政賦稅製度、優先照顧窮困的撫恤製度,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