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去推翻他為之盡忠了一輩子的朝廷,這是不現實的。他一力促成“東南互保”,又孤身北上,冒死來與列強談判,能為這個國家和子孫後代們做的事,李鴻章,都盡力做了。
4.《辛醜條約》
光緒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六日,已經逃到宣化的慈禧太後以光緒帝的名義下“罪己詔”,把這場大禍的責任全推在臣子們頭上,同時承認了東南各省互保。
不承認也不行啦。眼下慈禧和光緒已經成了喪家狗,除非那些參與“東南互保”的督撫肯接納他們,否則這兩條“狗”連落腳的地方都沒了。
下了“罪己詔”之後,慈禧太後似乎覺得自己又算個“人兒”了,於是又催著李鴻章趕緊到北京議和。
這件事不用催,李鴻章自然會去的。可他再也不願意僅靠自己一個漢臣來替大清皇室背黑鍋,所以回電要求派慶親王奕劻跟他一起進京談判。慈禧太後立刻答應,命奕劻回京和李鴻章一起跟洋人談判。
八月二十一日,李鴻章在俄國軍艦的護送下乘坐招商局的“安平”號客輪離開上海,二十五日到大沽,第二天在俄軍的護送下回到天津。
此時中國北方工商業最發達的天津城已經在戰火中化為齏粉,李鴻章作為北洋大臣在天津設立的衙門毀於戰火。天津各司、道、局、庫積存的數百萬兩白銀全被擄掠一空,各機器製造局和軍械局的槍炮子彈也全被劫走了,滿街都是洋兵橫行。
眼下李鴻章顧不得想這些了,到北京後趕緊和俄、英、德各國接觸。而跟他一起來的那位慶親王奕劻隻比木頭多倆耳朵——飯桶一個,什麼事也別指望他。
然而此時八國聯軍根本不和李鴻章談判,隻把他扔在一邊不聞不問,同時出兵四麵攻伐,西至山西,東至山海關,北至張家口,南至正定的廣大地區都被八國聯軍控製了。
見八國聯軍對自己這個談判使臣不理不睬,李鴻章心裏一個勁地打鼓,不知這幫洋人打的什麼主意。
此時的大清國朝廷崩毀,軍力無存,天下動亂,局勢危如累卵。如果八國聯軍想要就此肢解中國,大有可能。原因很簡單:
一、它們可以靠武力瓜分中國,由各國分別劃定地盤,在自己的占領區內直接進行殖民統治。
二、它們可以在各省扶植傀儡,借這些人的力量來控製和分化中國。
三、它們也可以保留那個已經成了臭狗屎的大清朝廷,使之成為捏在洋人手裏的一個更老實、更容易控製的代理人。
但相對而言這三條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第四條!那就是能瓜分的就瓜分,能扶植傀儡的就扶植,留下一些殘山剩水交給清廷控製。如此一來,中國就真的垮了。
李鴻章已經看到了這些危機,所以他心裏恐慌已極,整天想著趕緊和洋人談判,可這幫洋人偏偏不肯理他。
為了討好洋人,以便趕緊和他們談判,李鴻章幾次致電已經逃到西安的慈禧,叫她盡快懲辦跟著她逃到西安的“那一夥子”人。慈禧太後為了自己的私利,對最後一批死黨也毫不留情,一次次加重處罰,終於使洋人感到滿意,開始和李鴻章接觸了。
當然,洋人肯和李鴻章接觸,說明他們內部已經達成協議,暫不瓜分中國,暫不扶植傀儡,而是維持搖搖欲墜的大清朝廷。對李鴻章、也對整個中國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結果。於是李鴻章趕緊抓住機會和洋人議和。
十一月初三,英、美、法、俄、德、意、日、奧、比利時、西班牙、荷蘭十一國公使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
一、對克林德被害,中國派親王前往德國謝罪,並在遇害處立紀念碑;二、嚴懲禍首,戕害淩虐外國人的城鎮停止科舉考試五年;三、對杉山彬被害,中國須用優榮之典以謝日本政府;四、各國墳塋曾遭汙瀆發掘之處,建立碣碑;五、軍火及軍火製造器材,不準運入中國;六、公平賠償外國人的損失;七、各國駐兵護衛使館,並劃定使館區,中國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八、為保證京師至海邊通暢,削平大沽等炮台;九、由京師至海邊酌定數處,由各國留兵駐守;十、張貼永禁軍民人等仇視各國的諭旨兩年;十一、修改通商行船各約;十二、改革總理衙門,改變各國公使覲見中國皇帝之禮節。
大綱最後聲稱:以上各款,若非中國國家允從足適各國之意,各本大臣難許有撤退京畿一帶駐紮兵隊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