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圖會見孫中山,到公開違抗宣戰詔書,再到聯合劉坤一、張之洞、盛宣懷等人搞“東南互保”,如今又“病倒”在上海,李鴻章,已經不是大清朝廷豢養的犬馬奴才了。
這一天,有人遞了張帖子來,李鴻章接過看了,來人卻是張元濟。
張元濟曾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做過章京,戊戌變法中受到光緒皇帝的接見,變法失敗後,李鴻章暗中出力助他脫身,又把他推薦給盛宣懷,於是盛宣懷把張元濟安排在自己創辦的南洋公學(今上海交大)譯書院做總校。張元濟不負所托,把個譯書院搞得有聲有色,之後又經營商務印書館,成為中國一代大出版家。
這次聽說李鴻章來了上海,張元濟忙趕來相見,答謝當年的救命之恩。在李鴻章麵前張元濟是個晚輩,李鴻章又不拿他當外人,兩人談得甚是隨便。言語之中,張元濟漸漸說到了正題:“中堂此次離開廣州北上,是要替清廷善後嗎?難道中堂看不出這大清朝廷腐朽透頂已不可為了?”
“以你之見應該如何?”
“何不振臂一呼?”
“誰來響應呢?”
“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人都唯中堂馬首是瞻,孫中山先生也願意協助中堂……”
李鴻章打斷了張元濟的話:“這幾個人能捏到一起嗎?”
張元濟半天答不上來。隻好說:“總之不要為大清賣命了吧?”
聽了這話,李鴻章長歎一聲,說了句:“你們小孩子懂得什麼呀?國家大事不能這麼輕率,我這條老命還拚得過,就得拚下去。”
是啊,當此時局,難道坐視不管,任由大清朝廷崩潰嗎?那天津還要不要?北京還要不要?直隸一省還要不要?東北還要不要?
這些地方有的已落入列強手中,有的即將陷落,如果此時南方各省宣布獨立,大清朝廷瞬間覆沒,這些地方豈不是要被各國列強割去嗎?如此一來,且不論北方各省的疆土、人民沒了出路,單說南方各省獨立之後,又以誰為首領?
李鴻章老朽了,推不上去了。推舉張之洞?劉坤一?革命黨能答應嗎?推舉孫中山?各省督撫能答應嗎?
一代人,隻能做一代人的事。
各省獨立,推翻大清,仍是明天的事,而不在今天。李鴻章這一代人糟朽了,孫中山這一代,還沒有積聚起足夠的力量。
終於,北京被八國聯軍攻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西逃,扔下了國家,扔下了人民,扔下了自己的義務跑得無影無蹤。得知這個消息後,一直在上海養病的李鴻章忽然“病體痊愈”,並立刻起程赴京。
為什麼李鴻章不在北京陷落前趕來和洋人議和,北京失陷了,他卻飛一樣地趕來,孤身犯險,又和洋人打起交道來了呢?
這時候我們不能不回想一下明朝。
當年明朝滅亡,李自成又不爭氣,被八旗兵一戰而潰,結果偌大個國家忽然陷入了無政府狀態,混亂中竟被區區十幾萬滿洲兵席卷而下,連滿人自己都說這是“唾手而得天下”。可天下的漢人呢?卻個個被剃掉了半邊頭發。
可能有人會說:頭發剃了沒關係,反正不痛不癢的。
若這樣說,那你就要自己去想想了。
此時大清國的局麵竟與前朝覆沒時相仿,所不同的是,當年麵對的隻有一支清兵,今天中國麵對的卻是八國列強!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先保全大清朝廷,度過危機,之後再擇個時機由中國人自己起來將其摧毀。否則,如果大清就此滅亡,則中國將立刻陷入無政府狀態,混亂之中,極可能全部或部分被列強瓜分,頓時淪為殖民地。
相較之下,暫時保全朝廷反而成了當務之急。而為了保全朝廷,就不得不再次簽下比《馬關條約》更加喪權辱國的和約。李鴻章趕在這個時候冒死來北京與列強談判,為的就是這個。
其後簽訂的《辛醜條約》雖然令所有中國人捶胸擊顙,肝腸寸斷,可它卻是無法回避的。因為曆史的車輪無人可以逆轉,不管挑起這場戰爭到底是誰的過錯,此時的中國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上。腐朽的朝代即將被推翻之時,也正是整個國家最柔弱、最危險的時刻,這份辛酸醜陋的《辛醜條約》,成了一個國家在改朝換代、浴火重生之前,所要付出的慘痛代價。
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山河破碎,人如豕犬……縱觀上下五千年,哪一次改朝換代不是這樣?我們這個國家,不正是一次次從這恐怖的血海中掙紮過來的嗎?
於是李鴻章趕來替他的國家善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