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無私奉獻耳鼻喉科的“硬骨頭”一一林必錦(2)(1 / 2)

林必錦就是以“硬骨頭”的精神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雖經曆之路極為曲折和坎坷,卻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和壓力,勇於拚搏,終於成功。他自己的體會是:“一個人隻要立下誌願,確定了方向,勤學苦練,奮發自強,向困難和命運宣戰,總會達到目的的。

林必錦的業餘愛好之一就是爬山運動,逢山必登。登山必達頂。 有一次他因事外出,路過泰安,堅持要住下,從第二天清晨就毅然來到泰山腳下開始登山。他不畏艱苦的登攀,過了“十八盤”、“回馬嶺”,經過幾個小時的奮鬥,終於到了日觀峰,實現了 “會當淩絕頂”的願望。林必錦還攀登過五台山、峨眉山、黃山、廬山……他常說:“登山能鍛煉人的意誌,越是在高山峻嶺,懸崖峭壁麵前,我越要登上去,戰勝它。”

縱觀林必錦奮發求學,從事醫學工作的頑強精神和他的愛好極為相似。他就是這種類型的性格:“隻要是他認準的道路,拚命也要走到底。”真是 :“逢山必登,登山必達頂”的硬骨頭神啊。

從事耳鼻咽喉頭頸科專業

兩年以後,協和醫院將林必錦從外科調到耳鼻喉科工作。他每天在醫院做完臨床工作以後,晚間就在實驗室進行顱骨解剖實習。除鼻及鼻竇外,特別注意顳骨解剖、乳竇標誌、中耳三個聽骨排列位置、三個半規管、耳蝸及前庭互相關係、麵神經走形等,繪出圖形,保留標本。每晚解剖經常到11點鍾才回家。在珍珠港事件後,日軍侵占協和時,他將這些標本都帶了出來,一直在身邊保留著,作為臨床參考之用。為病人做手術時起了很大作用 林必錦認為以後凡是他研讀文獻。開展新手術,如半規開窗、 麵神經減壓以及喉切除發聲重建等。都是在協和醫院外科、耳 喉科等專業幾年訓練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研究而完成的協和醫院在臨床工作方麵有幾項嚴格的製度和工作方法,一直作為日後工作的借鑒。包括:

1.病房巡診

住院醫生對住院病人全天24小時負責,隨叫隨到。一天一般巡視兩次,主治醫師巡視病人每天至少1次各專業組查房和全科查房,各每周1次。查房由教授或講師主持。實習醫生報告病曆。住院醫生講述治療經過,主治醫生概括補充後,大家討論。重點病例則作重點討論。有的病例事先需搜集資料,提出討論提綱,將圖表掛在牆上,細致描述,闡明理論。這對掌握病理,豐富臨床工作經驗,大有裨益。

2.療效統計會

該院外科療效統計會是統計各病種、各種治療效果及並發症的會議,每月開一次,全科人員參加。出現並發症的,由手術主持人說明原因,接受批評建議。對某些差錯嚴肅批評,不講情麵,有時爭論十分激烈。出現醫療事故的責任者,如任期已滿,就不再聘任,紀律嚴明。

3.住院醫師學術座談會

住院醫生和實習醫生,除臨床工作外,還注意學習技術。每周一次學術座談會,由住院總醫師分給每個人一個題目,根據各自接觸的病種,找文獻了解病因機轉及治療原則,寫綜述,作專題報告。這對提高醫療質量,培養青年醫生,很有好處。林必錦對這種學術座談會印象極深,離開協和後,他仍遵循這種方法,繼續學習研究。他到天津工作以後,天津早年沒有醫學圖書館,他就托朋友到協和醫學院圖書館代借書刊,摘錄筆記,兩周歸還,以此為開展診斷治療和手術提供參考。這種理論聯係實際的學習方法,很有益於每位醫師醫術的提高。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後日軍占領北京協和醫院,次年1月31日,協和醫院關閉,全部職工被迫離去。2月間,林必錦與林劍朋醫師到阜成門外中央醫院(即今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找該院院長宋元凱聯係轉院工作。林劍朋到婦產科工作,林必錦受命籌辦耳鼻喉科,開設門診,收受住院病人,做手術等。護理部門由天主教修女負責。不久,協和醫院放射科謝誌光教授,由林必錦介紹也來工作。他們開始在中央醫院工作時,除了中午醫院提供午飯外,沒有談到報酬。

以後,鍾惠瀾教授率協和醫院一部分醫護人員接辦中央醫院,擴展業務。鍾教授任院長兼內科主任,謝誌光教授主持放射科,林巧稚教授主持婦產科,司徒展醫師負責外科,外科、耳鼻喉科合並,林必錦負責耳鼻喉科。兩科住院醫師輪流值班。當時,共同工作的還有曾憲兒、馮傳議、吳階平等醫師。大家團結共事,非常和諧,如同在協和時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