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無私奉獻耳鼻喉科的“硬骨頭”一一林必錦(2)(2 / 2)

耳鼻喉科每天上午查病房及手術,下午門診,夜間還有急診。病種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食迫和氣管異物。有一例耳源性顱內並發症,患者有耳流膿病史,當時檢查鼓膜未見穿孔,診斷有不同意見,但外耳道後上壁腫突下陷,遂決定手術,術中有大量膿溢出,結果順利。此例表明,檢查要細致,才能做出正確診斷,處理得當,才有好效果。還有一例耳源性側竇周圍炎,手術後發燒不退。查房時一位實習醫生認為可能是斑疹傷寒,經過血清檢查及內科會診,證實他的診斷正確。因此,林必錦對青年醫生的意見更加重視。

從1942年2月至1943年12月,林必錦在中央醫院創辦耳鼻喉科並任主任,該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處理病種廣泛,工作順利,頗孚眾望,他總是順利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林必錦自從被迫離開協和醫院,曾希望不久打敗日寇,協和複校,他就可以重返工作。再求深造。但是他在中央醫院為薪金製職工,日軍侵華時期,貨幣貶值,物價波動,民不聊生。他那微薄的收入難以維持一家的生計,家庭負擔重,度日困難,不得已辭職來到天津。

1944 年,林必錦來到天津以後,被聘到聚集協和醫院知名醫生較多的恩光醫院工作。此外,他定時在由外國人開辦的馬大夫醫院會診,是為了能夠為更多的病人服務。同時,他仍不忘記讀書上進,借閱各種醫學書刊,鑽研新技術。

許身於耳鼻喉醫學

解放後,正是林醫生風華正茂,醫術達到高峰的時代。他的行醫收入完全可以使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得更好,完全可以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之中。可是林必錦想的不是金錢,因為他從小立誌就是以醫學拯救人類的生命。

因此,天津馬大夫醫院由國家接管後,改名為人民醫院,林必錦繼續在這裏工作,並將主要精力傾注於這所醫院。1953 年,天津市人民政府人事局聘林必錦為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主任,天津醫學院聘請他任教授。

中國剛剛解放,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那時,醫院的醫療設備也是極其簡陋的,沒有基本的檢查監施,條件極端艱苦。在醫生少、病人多的情況下,這個科隻有三位醫生。病床卻從6張增加到30張,工作十分緊張。從上午7點鍾到11點做手術,11點到下午4點看門診,夜間還有急診。他們還要傳授進修的醫生。此外,每周安排一個晚間,有其他醫院醫生來人民醫院進修業務。

此時,林醫生的工作相當辛苦,他一天的工作時間是早7時直到晚ll時,安排得滿滿的。日複一日,月複一月。盡管妻子每天都做好飯菜等著他,但林醫生常常不能按時吃飯,結果患了比較嚴重的胃病。

有一次,晚上 11 時過了,林必錦才麵色蒼白、疲憊不堪地回家,妻子勸他要注意身體,人是肉長的,不是鐵打的……林必錦笑笑對妻子說:“事業總是件隨著辛勤的勞動,艱苦的探索。法國小說家莫泊桑不是說過:‘一個人以學術許身,便沒有權利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妻子深深地理解了丈夫:他之所以刻苦地學習,頑強地拚搏,不正是為了這些患者嗎!

那天晚上林醫生隻吃了一小碗湯麵,還要自學一會兒德語,很晚才睡覺。第二天早晨,他又出現在手術台前。

20世紀50年代初期。林醫生對耳鼻喉患者開展的手術日益廣泛。他還大膽地使用了當時的新醫術,如食道化學燒傷(一般是吞服火堿或硫酸所致),就用橄欖探引線擴張治療;再有就是用內耳開窗術治療耳硬化症。這種手術從30年代在美國已盛行,我國開展較晚,還是由林必錦在50年代開始施行,效果良好。

有一次,一個患耳硬化症的病人來到醫院,痛苦地懇求醫生為他解除病苦。林醫生診斷後。病人需要做內耳開窗手術。可是 簡陋的醫院根本不具備做這種手術的條件。

“硬骨頭林必錦”這個綽號真是名不虛傳,他硬是收下了這位病人。當時他雖然對耳鼻喉疾病已具有較高超的醫術,但是沒有手術機械怎麼辦?林必錦也犯難了。“沒有條件也要想辦法幹”,這是林必錦一貫的主張。於是他改造機械,沒有電鑽,他找來一台破舊的牙科鑽;沒有放大鏡,就用鏡片代替;沒有測聽器,就用音叉做檢查 ……林醫生克服重重困難,大膽摸索,終於成功地完成了內耳開窗手術,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痛苦,患者隻是重複一句話:“謝謝大夫,謝謝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