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們認為,朝廷應針對日本的殘暴行徑做出嚴正聲明,而中日之戰中,我方麵由於指揮錯誤而導致的隱性影響不容小視,因此,在皇上的詔書中應有懲治主要官員的詳細陳述。正如大家所知,日本的國際地位以及軍事實力與西方國家相比相距甚遠。
日本國家債務沉重,人民生活貧困,這說明即使他現在的戰爭取得了勝利,但這也隻是表象而已,他的國家基礎並不牢固。日本雖然擁有快速巡洋艦,但大型戰艦的數量卻為零,這是他軍隊建製的一個重大缺陷。他的士兵是在匆忙招募中獲得,並未經過專門的軍事訓練。日本的政治在幾個政黨的控製之中,政黨之間的博弈削弱了他們的政治力量。當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所有的軍事專家以及那些通曉外國之事的人士不約而同地把日本比作螳螂,企圖用他的觸須抵住飛馳而過的戰車,日本無疑會被壓得粉身碎骨。歐洲人也認為中國的成功是必然的結局,但事實卻讓他們大跌眼鏡。朝鮮首都失守,不久之後牙山也淪陷了。成川最終被清軍主動放棄,在平壤的清軍也被打得狼狽逃竄。朝鮮漢江上清軍的戰艦被擊沉,裝甲艦在鹿島被放火燒毀。
旅順港和威海衛是大清重要港口,然而,當敵軍巡航艦在此偵查時,卻沒有遭受任何阻攔。沈陽邊界的防禦城市翼州也被日軍徹底地擊垮。經曆了百場戰爭的淮軍統領衛汝貴,也倉皇逃跑。丁汝昌由於指揮不當,其手下的強大的戰艦擺出的陣型破綻百出,最終讓日本有機可乘。由於朝鮮在短時間內無法光複,圖們江和鴨綠江上的防禦體係的建設成為此時最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而仁川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脫離控製,那麼大沽口以及北堂就很有可能被襲,危險迫在眉睫。
然而,清軍的總將領是誰呢?是誰指揮著清軍的進退,帶領強大的清軍抵製弱小的日本,最終卻讓大清節節敗退?究竟誰是那個懦弱無能、狂妄自大而又位高權重的官員,將大清置於危險之中,又在民間臭名昭著呢?
此人遭人憎惡主要因為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當他收到朝鮮求救信號時,卻秘密挾持了朝鮮王。因此,在最開始的時候他並未采取任何防禦措施,直到危險真正來臨,我軍在各方麵處於被動的情況之下,他才有所行動。在小埠、牙山、平壤以及綠島,我軍坐以待斃,消極應戰,直至被日軍包圍。然而,在之後與日軍的和平談判中,他還可能做到如此退讓嗎?
由於在戰爭剛開始之時消極應戰,沒有抓住反擊的機會,這使得日本士氣提高,中國士氣隨即下降。在每一次交火中,日本都積極主動地進行進攻,而我軍卻連連退讓。在另一方麵,我軍總是要等到敵軍開始行動了才有所行動,由於一直處於被動之中,戰敗是必然。在中日之戰中,我軍意外戰敗完全是由於指揮不當以及消極應戰而延誤了戰機。作為具有三十餘年的軍事經驗的高官,怎麼能夠忽略掉這一點呢?
當牙山戰役打響時,我軍既沒有充足的糧食,也沒有充足的彈藥;而到了平壤之戰,情況也同樣窘迫;而且,在我軍中,我們找不到一名隨軍侍從,更找不到一輛輜重車,戰士們隻能在行軍時背著自己的糧食和彈藥。在極端的饑餓之下,他們不得不通過武力到處覓食,這引來了朝鮮人民的憎惡和敵意。當兩軍交火之時,我軍彈盡糧絕、困餓交迫,隻能憑赤手空拳對付敵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怎能不屈服。清軍作為大清人民的所有希望,卻因為沒有充足的彈藥和糧食,陷入如此無助的境地,我們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枉死。這完全是因為一些官員的盲目自信以及消極怠工,不願意積極為前方進行糧食補給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