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李鴻章的一生與他的時代(31)(1 / 3)

慈禧太後聽聞李鴻章死訊後,立即寫道:“內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因學而優則仕,他頗有軍事才華,在軍事上創下了許多輝煌戰績,他鎮壓叛亂,為大清江山的穩固做出巨大貢獻,這使得他在朝中名聲大噪。在他最後的三十年中,他全麵掌管大清的外交事宜。自從去年春天,北京卷入國際紛爭以來,形勢異常嚴峻,而內閣大學士李鴻章出於對大清的忠誠,毅然決然扛起了所有的重擔。如今,大清江山得到保全,人們又生活在和平之中。在他患病期間,我常常向他發信,由於所有事端才剛剛得到解決,我希望他能夠早日養好身體,繼續為大清效力,然而,他卻突然開始吐血,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再也沒有醒來過。在如此緊要的關頭,我失去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幫手!這是多麼的不幸!……”

在李鴻章死後,為表彰他對大清做出的巨大貢獻,被慈禧太後封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並為其舉行葬禮;接著,慈禧太後命恭親王從皇家護衛隊中挑選十人護送李鴻章靈柩,並讓其代表自己為李鴻章穿上壽衣。恭親王還被要求以皇上和皇太後的名義為其祭酒,以告慰其在天之靈,最後,刻有李鴻章名字的牌匾在京師祠中,與為大清做出巨大貢獻的先人一起,留給後人祭拜。

李鴻章的私人秘書、翻譯和顧問畢德格回京晚了一步,沒能見到李鴻章最後一麵。1900年,他率領一行人到南堂(譯者注:宣武門教堂)解救基督教徒時,不幸身負重傷,身體狀況直轉急下。在李鴻章去世後不久,他也駕鶴西去了,而他與李鴻章之間的秘密也隨之永遠帶入墳墓裏。

隨後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回京,《泰晤士報》對其回京的情形進行了生動詳細地記載,慈禧太後打扮成普通婦人的樣子,照料著她的行李,她還一改往日威嚴,與身邊的人談笑風生,在進入城門之前還與站在城門之上的外國女士點頭示意,甚至還呼喊她們的名字;而光緒帝則一直沉默不語,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當然,李鴻章不可能出現在歡迎的隊列中。

1902年6月1日,李鴻章的靈柩在軍隊和宗教隊伍的陪伴之下,由64位轎夫抬出北京。在抵達通州之後,李鴻章的靈柩被放到船上,通過水路運達大沽口,在大沽口再換汽船,最終抵達安徽合肥,靈柩的運輸路線是依照李鴻章最後的日子裏所待過的地方而設計。在喪葬船靠岸的地方,許多中國人和外國人再次等候,向李鴻章作最後的告別。在不遠處,還設置了一個祭壇,一整個早上,當地官員都在此為他焚香,以示尊重。

後來,他的兒子李經述,在他去世後的幾個月裏,因不堪喪父之痛,也隨之而去了。李經述才華橫溢,在文學方麵造詣頗深,他曾被指派為李鴻章書寫傳記,為了寫好傳記,他花費了六年的時間閱讀大量的書籍和材料。然而,隨著李經述的去世,這項工作也無法完成了。李經述有一位夫人以及幾個孩子,作為名門望族、朝廷高官,這種隻有一個夫人的情況卻不常見。

從中日之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備受慈禧太後信任的李鴻章在組織清軍自衛反擊中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甚至可以說是失敗。李鴻章的主和思想讓清軍一而再,再而三地退避,然而卻讓大清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陷入苦難之中。麵對這樣的情況,廣大人民首先會選擇忍受,但當洋人強索賠款,清政府不得不從人民身上壓榨、在人民身上的重擔被加壓到一定極限時,他們便會奮起抗爭,反抗當地政府的活動以及針對洋人的暴亂便發生了,這種情緒以及反抗鬥爭,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迅速鋪遍整個中國,然而,貪得無厭的西方列強又會以此為借口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東西。

和朝中其他位高權重的官員一樣,李鴻章也是一個機會主義者,而人們對他這一政策極為擔心,害怕終有一日會因此而吃到“苦果”。在李鴻章的一生中,他堅定地支持著慈禧太後,同樣地,慈禧太後也力挺李鴻章。從這一層麵看,這裏並不存在機會主義的影子。

如果沒有李鴻章和戈登,清朝很有可能被太平天國推翻,新的王朝很可能隨時拔地而起。實際上,這時的清朝腐敗、墮落,她是通過犧牲國家利益、人民利益才得以苟延殘喘,而西方列強已將長矛直指中央政府,然而,各省總督為早日擊退洋人,正埋頭努力發展所管地區的軍事和經濟。這時,李鴻章被比作黎恩濟而非俾斯麥,但這並不意味著此時的清政府還大有希望。因為後者促成了德國的統一,而前者則造就了意大利的分裂。

通過前文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李鴻章在惡劣的情況之下是怎樣處理問題的。毫無疑問,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機敏的人。但是,像他這樣的人犯下極大的錯誤並不罕見,當他麵對至關重要的問題時,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唯心主義。

但我們有證據顯示,李鴻章是一個十分討人喜歡的人。他非常忠於朋友,甚至當他們背叛他時,他仍然能夠和善地對待他們。也許這並不能夠說明什麼,頂多隻能說明他的好脾氣。但是李鴻章一直以來都對自己嚴格要求,從未非難過任何人,而對於那些非難他的人,他也從未心懷仇恨之心,從這裏便可以看出李鴻章過人的度量了。還有人告訴過我,李鴻章在記人方麵有著過目不忘的天賦,不管是外國人還是本國人,隻要他見過,他都會記得,並且知道誰將會跟他見第二次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