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李鴻章的一生與他的時代(30)(1 / 3)

張之洞承認,慈禧太後在麵對列強入侵時,想把義和團作為“後備軍”來抵製列強的入侵,但他否認朝廷對任何洋人與傳教士曾經有過敵意。這位領事進一步說道:“我並不認為一個哨兵會僅僅在邊界規定範圍內站崗,他定然會越過界線以得到更多情報。”

對於這樣的情況,光緒帝認為需要第三方國家作為調停人介入此事,這將有利於幫助大清整合優勢資源,壯大實力,抵製侵略者,這也許會終結大清殘酷而有失公平的體製,國內叛亂因此也會漸漸平息,這也是長期以來,人們所期望的。

然而當慈禧太後幽禁光緒帝,重新奪回政權時,外交使團不僅放棄了救出極其信任他們的光緒帝,而且還迅速地開始公開支持慈禧太後;並在曆史上第一次讓他們的妻子去拜訪慈禧太後;與此同時,他們不斷向慈禧太後施壓,以懲治犯罪,但奇怪的是,英國卻站出來,說要為慈禧太後窮追不舍的戊戌變法中的維新誌士提供保護。

顯然就像甲午中日戰爭之後俄國邀請李鴻章選為沙皇加冕禮的嘉賓一樣,那個時候的李鴻章已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身邊沒有誰可以依靠。慈禧太後的境地也是如此,首先是中日之戰,接著是支持義和團運動,如今是襲擊公使團,這讓她聲名狼藉,顏麵盡失。法國自然會與俄國站在一邊。德國也許也會如此,因為此時英國,正如我們所知,正侵占著德蘭士瓦。如果當地政府給予英格蘭使者全權自由處理的外交權力,在英格蘭信譽的保障之下,他們也許可以取得更好的結果。

1901年1月份,李鴻章和慶親王向慈禧太後遞交了一份懇求她回京的奏折,奏折中言辭激烈地指出,如果慈禧太後不早日回京,形勢將會變得更糟,這對朝廷和大清都是極為不利的。

1901年2月,我聽聞李鴻章身體抱恙,但他仍然不顧自己年邁的身體,為履行自己的職責,像年輕人一樣奮鬥在第一線上。11月時,為了避免保定府落入洋人之手,他被任命為刑部尚書,全麵接管刑部,任何人麵對如此繁重的工作,都會忙得頭昏眼花,而如果保定府失守了,那麼誰會被抓住呢?也許還有人會記得,在保定府發生的一次大規模屠殺中,聯軍在攻城時將城牆的基石卸下,最終順利進城。

李鴻章抱怨道,無法通過電報發送密報給朝廷,讓他舉步維艱。接著,我們便聽到李鴻章給朝廷的信件在途中被偷的消息。這是因為他想要答應洋人的條件,簽訂相關條約,被朝中頑固派拒絕,而他感覺無法與他們進行有效溝通,對此也無能為力,因此,根據中國傳統做法,為了保住顏麵,隻能說信件被偷,朝中無法收到他發出的信息。

3月25日,李鴻章發了一封電報,電報中稱:“如果皇太後不批準這個條約,那麼俄國將會永遠占據滿洲,而其他國家將會效仿。如果皇太後批準了,俄國承諾歸還滿洲給大清,這也會讓其他西方列強停止抗議。”對於一個明白人而言,這必然是一個艱難的處境,這時,洋人已經直接公開地閱讀通過電報線傳輸的電報,而電報線的另一頭,慈禧太後也是腹背受敵,情況不容樂觀。

慈禧太後西逃至西安府時,還帶上了三個大型戲班子,他們幾乎每日都在慈禧太後的臨時宮殿外為慈禧太後表演,而在朝中大臣和各官員也能夠每日欣賞他們的表演。然而,這時在民間,物價飛漲,每擔米要18,000兩,一杯水5兩,甚至連人肉都能賣高價錢,每日都有人餓死。然而,一位剛從西安府回來的官員說道,慈禧太後氣色很好,對那裏的生活也很滿意,她保養得非常好,看起來就四十出頭的樣子而不像是一個年近百歲的人。相反的,光緒帝則精神不佳,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

5月,李鴻章在北京購置了一套大房,準備將合肥的家人接來同住。在這時候的北京街頭,我們大約可以聽到41種語言,一份中國報紙中說道,聯軍將一些本國的新聞工作者帶來北京為他們從事相關工作,而在北京的新聞界中,還有一些之前曾活躍在朝中的六部重要官員,以及最近被任命為內閣大學士的官員。

6月,一些外國使臣在拜訪李鴻章時建議,當外國使臣進宮覲見時,宮中應為他們備好轎子,迎接他們的到來。李鴻章很快回複道,關於為外國使臣備轎,之前從未有先例。外國使臣說:“那好吧,當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到訪歐洲時,難道會帶著轎子和馬車前往嗎?為什麼我們不能使用皇家轎子呢?”李鴻章聽罷,一直沉默不語。麵對這樣的情況,他總是被迫以沉默表示默許的那一個。

實際上,絕大多數中國人也是如此。他們總是竭盡全力地反對革新。但一旦引進了新技術、新方法,他們便不再多言一句。一些人還會以自盡來表示強烈地反對,哪個國家的人民又會通過這樣的方法反抗呢?

在北京,當八國聯軍攻入時,許多家庭不堪屈辱,在家中自盡,一位負責清理工作的年輕的英國小夥子對此震驚不已,在一個民宅中,他發現除了一位老人,所有人都已經在家中的橫梁上自縊而亡。“你們沒必要這麼做。我們並沒打算傷害你們。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呢?”老人答道:“因為我們對生活已經感到十分厭倦,除了自殺,我們別無選擇。”而在其他的民宅中,他所見到的也是同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