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李鴻章的一生與他的時代(30)(3 / 3)

在書中,皮埃爾·洛蒂把李鴻章描述得非常高大,突出的顴骨、明亮而敏銳的雙眼,看上去就像典型的蒙古人,盡管如此,他的長相一點也不難看,雖然他的皮毛長袍已經破舊,但從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卻流露出一股貴族的氣派。

李鴻章詢問法國人、在頤和園的瓦德西以及相關的其他人士,他們究竟在慈禧太後所有的宮殿裏做了什麼,並警告他們,不能在宮內進行任何破壞活動,要小心翼翼地對待宮內所有物品。接著,李鴻章做出了一次他人生中最為動人的演講,他說:“我幾乎已經去過了所有歐洲國家,也參觀了你們首都的博物館。同樣,北京也有博物館,它就是京城中的所有皇家宮殿,它們都建於幾百年前,它們中的每一個都能與你們國家最好的博物館媲美,但現在它們被你們摧毀了。”

1901年4月,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六名官員,被任命聯合攝政。就在同一個月,朝廷收到許多從北京發出的奏折,要求慈禧太後攜朝中大臣立馬回京,彈劾慶親王和李鴻章。就在此時,李鴻章和慶親王請求英國公使同意讓李提摩太保衛上海,讓西方與清政府所有懸而未決的爭端在那裏得到解決。

然而,薩道義爵士不會讓李提摩太冒著生命危險去上海,同時,他還要求清政府給予賠款。在一片狼藉的京城之中,直到簽署條約之日,年邁的李鴻章一直日以繼夜地為國辛勤工作著。實際上,在簽署條約之日,李鴻章真的沒有必要去冒險,但是他心意已決,一定會出現在簽約現場。

接著,李鴻章的身體狀況雖然有所好轉,但仍然十分虛弱,他將他所有的兒子召集到自己身邊。據說,在李鴻章簽署條約的兩天之後,將機要秘書派往俄國公使處告訴俄國公使作為全權代表的他已收到來自西安府的指示,要求他們撤離滿洲,因為條約簽署之後,大清和其他西方列強間的和平得到了保證。俄國公使回複道:“我隻是被委派來京的公使而已,對當地事宜才有決定權。很遺憾,我無權對撤離滿洲如此重大的事宜作出決定。你們最好派出全權大臣到聖彼得堡與外交部長進行交涉,隻有他才可以決定如此重大的事宜。”

接著,以冷酷無情聞名的俄國公使薩爾抵達北京,這時李鴻章的身體還未完全恢複,但他在10月初時仍帶病堅持與其進行了一次長談。據一份中國報紙報道,在10月7日時,他們又進行了一次長達三小時的會談。10月8日,回到天津他的臨時衙門住下,接著,他將要乘火車去覲見慈禧太後和光緒帝。

麵對風雨飄搖的大清,作為半截身子已經入土的人,李鴻章十分不安,11月1日,李鴻章身體突然嚴重不適,但24小時之後,症狀有所緩解,盡管如此,遭受重創的他已變得更為虛弱。據說引起他重病的原因主要是長期的沮喪和不滿,尤其是在近來的一些政治事件中。慶親王在與他就滿族問題協商時,強烈反對他在一些重點問題上的處理辦法,最後,慶親王退出,放棄所有權利,不再管這件事。

俄國公司薩爾一直在催促李鴻章簽署《滿洲條約》,然而十一月以來,李鴻章的身體越發的虛弱,似乎已經康複無望了。據說,他已經虛弱得無法起床了,隻能邀請俄國公使來到他的榻前,告訴他朝廷采取了劉坤一和張之洞總督的意見,拒絕批準《滿洲條約》的新增條款;與此同時,朝廷還要求李鴻章懇求俄國,希望對於條約的簽訂能夠放寬要求。

也許俄國公使此時的感受十分複雜,他想通過逼迫李鴻章簽訂條約,讓俄國取得滿洲的主權而使自己政績斐然的願望破滅了。據說在李鴻章和俄國公使就滿洲之事密談期間,日本公使也拜訪了李鴻章,強烈建議在條約中要求俄國在條約簽訂後的十二個月內徹底撤離滿洲。因此,李鴻章在條約中增加了一個條款,即:俄國人在1903年春天之前撤出滿洲,“這稍稍多於十二個月,這與日本政府提議的十二個月相差並不太遠。”

11月6日,李鴻章要求清政府召慶親王回北京,而他自己也立即向慶親王發了關於回京的電報,因為他很有可能隨時咽氣。據說不服氣的俄國公使每天清早都要到李鴻章府上,試圖得到李鴻章的印章來蓋在《滿洲條約》之上,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李鴻章的最後時刻是在哭泣中度過,最後,他徹底陷入昏迷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去世前最後的一項舉措是推薦馬丁博士翻譯的最新《國際公法》。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李鴻章仍然在工作,1901年11月7日,78歲零六個月的李鴻章與世長辭,根據中國傳統說法,李鴻章卒時的年齡應為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