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希全 大曆十四年至建中四年(779~783年)任靈武留後。大曆十四年(779年)十一月,時任朔方節度虞侯的杜希全被任命為靈州留後,興元元年(784年)八月至貞元九年(793年)十二月,大將軍杜希全再次被任命為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軍、靈鹽豐夏節度營田等使。拜太子少師、檢校左仆射(宰相)。當時,崔寧、李懷光相繼任靈州大都督,但實際並未理州事,靈州主要是杜希全在守邊。
唐德宗李適時期(780~805年)
李懷光 建中二年至四年(781~783年)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建中二年(781年)七月,時任邠寧節度使的李懷光被任命為兼靈州大都督、單於鎮大都護、朔方節度使。建中四年(783年)十一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先派兵解叛賊朱泚賊之圍。興元元年(784年)二月授為太尉,不拜。後又聯泚反叛唐朝,最後敗亡。
甯景璿 建中四年至興元元年(783~784年)任靈武節度使。《新唐書·韓遊環傳》:“李懷光反,……靈武有甯景璿……皆守將也。”
渾瑊 興元元年(784年)出任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興元元年(784年)六月朔方節度使、邠寧振武永平奉天行營兵馬副元帥、檢校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渾瑊為侍中(宰相)。
李諒 貞元十年至十一年(794~795年)任靈州大都督、靈鹽豐夏節度營田等使。貞元十年(794年)正月以虔王李諒為朔方靈鹽豐節度大使、靈州大都督。唐宗室,封虔王。
李孿 貞元十年至元和二年(794~807年)任朔方留後、靈州大都督府長史。貞元十年(794年)任命朔方行軍司馬立孿為靈府左司馬,知府事,朔方留後。十一年五月任命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靈鹽豐夏四州受降定遠城天德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管內度支營田觀察押藩落等使。後為靈州節度使、禦史大夫。
楊朝晟 貞元十七年(801年)為朔方邠寧慶節度使。貞元十二年(796年)為寧州刺史,不知何年出任靈州鎮將。而《資治通鑒》236卷載:“貞元十七年(801年)五月,朔方邠寧慶節度使楊朝晟防秋於寧州。乙酉,薨。”
李朝寀 貞元十七年(801年)五月,楊朝晟逝世,六月,唐德宗下詔以定平鎮兵馬使李朝寀為檢校工部尚書,兼邠州刺史,代楊朝晟出任朔方邠寧慶節度使。(見《舊唐書·德宗本紀下》)
唐憲宗李純時期(806~820年)
範希朝 元和二年至四年(807~809年),出任靈州長史、朔方靈鹽節度使。曾任太原尹、河東節度使、右金吾大將軍、檢校司空。大詩人白居易有《論範希朝狀》。
王佖 元和四年至八年(809~813年),出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朔方靈鹽定遠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曾任檢校戶部尚書、檢校刑部尚書兼右衛上將軍、檢校司空、右衛將軍、禦史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李光進 元和八年至十年(813~815年),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武節度使。曾任振武節度使、朔方靈鹽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事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在靈州任職三年“夏六月寢疾於理所”,“旬有八日奄棄厥命”。他是禦史中丞、太保李良臣之子。
杜叔良 元和十年至十五年(815~820年),任靈武節度使、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曾於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五年(820年)兩次率軍擊退吐蕃進犯。曾任神策軍長武城使、檢校工部尚書朔方靈鹽定遠等城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驃騎大將軍。
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時期(821~827年)
李聽 元和十五年至長慶二年(820~822年)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朔方靈鹽節度使。史載:“公之分靈武也,兵三覆以敗戎虜。”曾任九節度使:靈武、夏州、河東、鄭滑、邠寧、鳳翔、陳許、武寧、河中九節度使。北都留守、太原尹。太子太保、涼國公。其兄為司空李願,有兄弟九人,四有土地。
李進成 長慶二年至太和(大和)二年(822~828年)靈武節度使。
唐文宗李昂時期(827~840年)
李文悅 太和二年至太和六年(828~832年)任靈武節度使。“太和二年六月”,“天德軍使李文悅為靈武節度使”。到“太和六年七月”“以前靈武節度使李文悅為海沂密節度使”。2003年5月8日,寧夏吳忠市發現的“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誌”確定靈州城就在吳忠市,而墓誌記載呂氏夫人是太和四年“終於靈州私第”,“殯於回樂縣東原”。太和四年(830年),應該正是李文悅任靈武節度使的任內。
李廓(791~851年) 太和末(835年)開成初(836年)出任朔方節度使或朔方節度使從事。大唐宗室詩人。曾任監察禦史,刑部侍郎等官職。
王晏平 太和六年至開成元年(832~836年),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武節度使。他是在太和六年(832年)五月因討李同捷有功,以鹽州刺史王晏平檢校左散騎常侍、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靈鹽節度使。後因貪罷鎮,貶康州司馬。曾任禦史大夫。
魏仲卿 開成元年(836年)閏五月,任朔方靈鹽節度使。曾任神策大將軍。
唐武宗李炎時期(841~846年)
李岐 會昌元年(841年),出任靈、夏六道元帥。安撫黨項大使。曾任禦史中丞。他是唐宗室,封袞王。
李彥佐 會昌三年至五年(843~845年)、會昌五年至大中七年(845~853年),出任朔方靈鹽節度使。會昌三年(843年)十月,黨項寇鹽州,派武寧節度使李彥佐為朔方靈鹽節度使,防禦黨項。在靈州任鎮將時,曾為靈武龍興寺僧名增忍的“建別院號白草焉”。“會昌五載,節度使李彥佐嘉其名節”。“大中七年,李(彥佐)公慮其枯悴,躬往敦諭”。曾任武寧節度使。
何清朝 會昌五年(845年)八月出任靈武節度使。當時朔方有羌、渾反叛,任命何清朝為靈武節度使,博言為副節度使,以平叛。
史憲忠 會昌六年至大中元年(846~847年)任朔方節度使。靈州人,會昌六年(846年)中,先任涇原節度使,後來,也是因為黨項羌“內寇,又徙朔方”任節度使。曾任涇原、振武節度使。
唐宣宗李忱時期(847~860年)
米暨 大中元年(847年)初,任靈武節度使。大中元年(847年)二月,宰相李德裕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時,“靈武帥米暨饋羊五百”。“靈武帥”就是靈武節度使。
李欽 大中三年(849年),任靈武節度使。大中三年(849年),靈武節度使李欽取得安樂川,唐宣宗下詔改安樂川為威州。
朱叔明 大中三年至約五年(849~約851年)為靈武節度使。史載朱叔明“忝據藩翰,已積歲時”,大中五年(851年),罷靈武節度使。曾任檢校工部尚書兼左武衛上將軍、右武衛大將軍、禦史大夫、上柱國。
田牟 大中五年至七年?(851~853年?)任靈州節度使。《全唐詩》有薛逢的《送靈州田尚書》詩,其中的田尚書就是田牟,因為大中五年當時的田牟是檢校吏部尚書、靈武節度使。曾任檢校吏部尚書、鄜坊節度使、天平軍使。
劉潼 大中七年至十一年(853~857年)出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武節度使、朔方靈武節度使。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二月曾派劉潼進剿山南賊寇。後數陳邊事,升任右諫議大夫。曾任朔方靈武定遠等城節度使、朝散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上柱國、賜金魚。後因為給邊糧不及時而遭貶為鄭州刺史,轉湖南觀察使。
唐持(字德守) 約大中十一年至十三年(857~859年),出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靈武六城轉運使、朔方昭義節度使。曾任檢校左散騎常侍、檢校戶部尚書、潞州大都督府長史等。唐持,字德守,元和十五年(820年)擢進士第,累辟諸侯府。入朝為侍禦史、尚書郎。大中末,自工部郎中出為容州刺史、禦史中丞、容管經略招討使。入為給事中。大中末,檢校左散騎常侍、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靈武六城轉運等使。進位檢校戶部尚書、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澤潞邢洺磁觀察處置等使。
唐懿宗李漼時期(860~874年)
李公度 約鹹通初(860年),出任靈鹽朔方節度使。李公度是唐朝宗室,出自“大鄭王(李)房”之家。曾任定州刺史、充義武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
裴識 鹹通七年(866年),出任靈武、鳳翔、忠武、天平、邠寧等五軍節度使。裴識曾任檢校尚書右仆射。
侯固約 鹹通中(約867年前後)出任靈武節度使。侯固曾任鄜坊、靈武、易定節度使,同平章事(宰相)。
盧潘 鹹通十年前後(約869年),出任靈武節度使。《全唐詩》有唐朝詩人韋蟾以“賀蘭山下果園城(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詩句開頭的著名詩篇《送盧潘尚書之靈武》,送盧潘詩在鹹通十四年(873年)以前。這裏特別要指出的是,史書記載,尚書盧潘,“曆數鎮,薨於靈武”。也就是說,他曾經擔任過好幾個鎮的節度使,而最終是在靈武的節度使任上殉職。曾任黔中經略使。
胡(某) 鹹通中?(約869年前後)任靈武節度使。胡某,姓胡,名待考,《全唐詩》有《寄靈武胡常侍》,還有《夏州胡常侍》有可能就是胡某此人。
唐弘夫 鹹通十二年至廣明元年(871~880年),出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靈鹽節度使。中和元年(881年)四月,朔方節度使唐弘夫曾與程宗楚敗黃巢於鹹陽。後來,黃巢入京,唐弘夫與程宗楚皆戰死。唐弘夫曾任恢複京城都統行軍司馬、上柱國、常侍、中書門下,也就是宰相。
唐僖宗李儇時期(874~888年)
李鈞 乾符元年(874年)出任靈武節度使。李鈞曾任宣慰沙陀六州部落、檢校兵部尚書。
李玄禮 約廣明元年(約880年)十月至中和年間(883或884年),任靈武節度使。李玄禮曾任隴西郡公。
韓(某) 光啟至大順年間(885~891年間)任靈武節度使。姓韓,名待考。靈州節度使、太尉韓遵之父。
唐昭宗和唐哀帝時期(889~907年)
韓遵 景福至光化年間(892~901年),任靈州節度使。韓遵曾任太尉。
韓遜 光化二年至天佑四年(899~907年),出任靈州節度使。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唐朝滅亡,所以,韓遜是大唐最後一任刺史——靈州節度使。曾任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中書令(宰相)。
待考錄
騫行本 據鬱賢皓教授《唐刺史考》考證,《古今姓氏考辨證》卷九“騫氏”,“裔孫行本,唐靈州都督府長史”。
結語
早在1989年我曾發表了題為《古靈州城址初探》的論文,提出了“古靈州城的城址,似應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今日之吳忠市與靈武縣(現為縣級市),究其根源,都是一個古城靈州”的觀點。2003年5月8日呂氏夫人墓誌的發現,為這個觀點作出了考古文物無需討論的物證。接著,我先後撰寫並發表了《古靈州城在吳忠的確證——解讀吳忠出土唐墓墓誌銘》《“一石驚天”背後的故事》《一石驚天——古靈州浮現吳忠》和《話說靈州》。以後,又著手《唐朝靈州刺史列傳》(現名《大唐靈州鎮將》)的編寫,已有一部分《列傳》在報紙上發表。這是一個巨大的係統工程,非短期能就,我將繼續努力撰寫。現先撰寫成《唐朝靈州鎮將名錄》。撰寫《名錄》除參閱有關曆史文獻外,鬱賢皓教授的《唐刺史考》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名錄》力求收全,但可能還有未搜集到的,肯定還會有遺漏,容後補充。我想,《名錄》作為本書的大綱和雛形,還是能讓有幸繼承靈州曆史文化遺產的吳忠和靈武人民、寧夏人民,看出唐靈州鎮將的強大陣容,大家定會以有這樣悠久、偉大的曆史而自豪,必將有利於激發人們在全麵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奮發前進。
(《大唐靈州鎮將名錄》,以《大唐靈州刺史名錄》為篇名曾在《吳忠日報》2005年3月10日至3月12日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