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大唐靈州鎮將名錄(2 / 3)

張仁願(?~714年) 神龍三年(707年)五月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唐著名大將、宰相。為抵抗突厥進犯,請乘虛奪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六旬而三城倨就,相距各四百裏,皆據津濟,遙相應接,北拓地三百裏。三受降城建立,使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複寇略,減鎮兵數萬人。他在靈州知人善任,啟用多人,被稱有知人之鑒。曾任兵部尚書、光祿大夫、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開元二年(714年)卒,贈太子少傅。

解琬 景龍年間(708~709年)任朔方軍大總管至開元元年(713年)。魏州元城人,新政尉、監察禦史。遷禦史大夫。習邊事,守邊二十年。開元中,終同州刺史。

甄粲 景龍四年(710年)五月出任靈州都督。曾任豐安軍大使。曾統帥蕃漢兵馬六萬騎。

唐睿宗李旦時期(710~712年)

臧懷亮 約景雲元年(711年)擔任靈州等七州都督。拜羽林大將軍。

唐玄宗李隆基時期(712~756年)

郭元振(郭震)(656~713年) 先天元年(712年)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唐朝著名宰相。本名震,字元振,以字行。曾出使吐蕃。後改任武職。曆任涼州都督、隴右諸州大使、左驍衛將軍、檢校安西大都護、金山道行軍大總管。他在各地建設軍塞,進行屯田,鞏固國防繁榮經濟,減輕邊民負擔。後拜太仆卿、加銀青光祿大夫、進中書門下三品,掌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獲罪流新州(廣東新興縣),“道病卒”。

常元楷 先天元年(712年)出任朔方道大總管,開元元年(713年)參與太平公主誅唐玄宗政變,被斬殺。

趙彥昭 開元元年(713年)刑部尚書趙彥昭為朔方道大總管。後官至宰相。

王睃(652?~732年) 開元二年(714年)任朔方道大總管。714年、718年兩任朔方道大總管。又曾在723年、726年兩任朔方節度使。曆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加紫光祿大夫、封中山郡王。死後追贈尚書左丞相。

薛訥 開元三年(715年)十月以宰相身份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杜賓客、呂延祚並為副大總管(也有說先天二年(713年)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

呂休璟 開元二年(714年)出任靈州都督。拜左威衛將軍。

杜賓客 開元三年(715年)出任靈州刺史、朔方道行軍副大總管。杜賓客在開元九年(721年),第二次被任命為靈州刺史,充豐安軍使,封建平縣開國男。拜右衛將軍、上柱國。

呂延祚 開元三年(715年)出任朔方道行軍副大總管。拜太仆卿。

強循 開元四年(716年)七月出任靈州都督。

魏靖 約開元八年(約720年)任靈州都督。他曾曆慶、心、易、涇四州刺史,靈、慶、秦三州都督。後拜為右金吾將軍。

王上客 開元中出任靈州都督、朔方道總管。拜監察禦史(又名王俊)。

田宏 開元初期或中期任靈、冀等州刺史。拜光祿大夫、驃騎大將軍。

韋抗 開元八年(720年)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伐契丹。

王毛仲 開元九年(721年)出任朔方道防禦大使。

張說 開元九年(721年)十月,唐玄宗在靈州設朔方節度使領單於大都護、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安二軍和東、中西三受降城以及魯、麗、契三羈縻州,當時沒有立即任命朔方節度使。第二年,開元十年(722年)四月,任命宰相兼兵部尚書張說出任首任朔方節度大使。五月,首任朔方節度大使張說巡邊,巡五城。張說到靈州赴任,在當時朝廷是一件大事,唐玄宗親自賦詩《送張說巡邊》,並詔大臣張九齡等二十人賦詩《奉和聖製送尚書燕國公說赴朔方》為張說送行。九月,張說在靈州率大軍打敗突厥康願子於盤山。唐朝著名宰相。

楊執一 (662~726年),隋觀王楊雄重孫、靈州總管楊師道二哥楊續之孫。開元十二年(724年),檢校右金吾衛大將軍、禦史大夫楊執一被唐玄宗任命為朔方節度使。考賀知章撰《楊執一墓誌銘》載:“屬河塞殤,軍實屢空,複命為朔方元帥兼禦史大夫”,“遂移疾朔方,來思右戟,複為右衛大將軍,尋除右金吾衛大將軍”,“俄拜金紫光祿大夫、行鄜州刺史”,“以開元十四年(726年)正月二日,遇疾薨於官舍,享年六十有五”(《全唐文補遺》卷一),朔方元帥即朔方節度使,據此,楊執一任朔方元帥當在王睃開元十一年(723年)之後和王睃再任、並當年由蕭嵩接任的開元十四年(726年)之前的開元十二年(724年)。

蕭嵩 開元十四年(726年)兵部尚書蕭嵩出任朔方節度使,玄宗親赴長安定鼎門為蕭嵩賦詩送行。開元十五年(727年)五月,蕭嵩兼任關內鹽池使,為朔方節帥兼鹽池使之始。

李浚(李亨,即唐肅宗) (711~762年),開元十五年(727年)十六歲的忠王李浚被唐玄宗任命出任朔方節度大使、單於大都督。李浚即李亨,唐玄宗的第三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唐肅宗。在大將郭子儀的幫助下打敗安祿山等,收複失地,再造唐朝。作為皇太子的李亨,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走四川,留太子李亨收拾殘局,再次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遙領)。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城南樓即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白知節 開元十六年(728年)任靈州都督、朔方節度兼渾部落使。曾拜上柱國,是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從曾祖。

李煒開 元十七年(729年)出任朔方節度使。他是唐朝宗室,封信安王。

田仁琬 約開元二十年(732年)出任靈州刺史、朔方軍節度副使。曾拜正議大夫。

李暹 開元(713~741年)中,出任靈州刺史。唐朝宗室,曾襲廣川郡公(襄邑恭王神符之孫)。

牛仙客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出任朔方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再任朔方節度使(遙領)。宰相。

韋光乘 開元年間任朔方節度使,後在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由王忠嗣接任。

王忠嗣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代韋光乘為朔方節度使。天寶元年(742年),兼靈州都督。天寶四年(745年),加攝禦史大夫,充河東節度采訪使。天寶五年(746年)正月,王忠嗣以持節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軍事,出任河西、隴右節度使。《新唐書》本傳:“(開元)二十九年,節度朔方,兼靈州都督。俄為河西、隴右節度使,權朔方、河東節度,佩四將印。”

李琳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出任靈州都督。《金石錄》有《唐靈州都督李琳碑》。

張齊丘 天寶八載(749年)任靈州都督、朔方節度使。曾任監察禦史、禦史中丞、管內諸軍采訪使,終東都留守。

安思順 天寶九載(750年)八月至十載(751年),河西節度使安思順權知朔方節度事。天寶十一載(752年),由李林甫推薦安思順自代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天寶十一載至十四載(752~755年)再次出任朔方節度使。曾任禦史大夫、戶部尚書。

李林甫 天寶十載(751年)兼領安西大都護、朔方節度(使)。天寶十載至十一載(751~752年)任朔方節度使(遙領)。大唐著名宰相。

李暐 天寶十載(751年)李林甫遙領朔方節度使,李暐知朔方留後事。曾任戶部侍郎。

阿布思 天寶十一年(752年),任朔方節度副使。

唐肅宗李亨時期(756~761年)

郭子儀(697~781年) 天寶十四年至乾元二年(755~759年),出任靈武太守、朔方節度使、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單於、鎮北大都護、天下兵馬副元帥。寶應元年(762年)再任朔方節度使、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寶應元年(762年),再任知朔方等州節度行營。廣德二年至大曆十四年(764~779年),三任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大使。大唐宰相、唐軍統帥郭子儀是唐朝繼李靖之後最著名的大將、軍事家,特別是他在大唐政權因安祿山、史思明造反,而有亡國危險的特殊時刻,統帥大軍擁護在靈州即位的唐肅宗,指揮各路唐軍,平息安史之亂,被稱為“再造唐朝”最大的功臣。曾任防禦兵馬元帥、東京留守、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兼武部尚書、司徒兼尚書右仆射、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代國公、汾陽王、尚父兼太尉,著名宰相。

杜鴻漸(708~769年) 天寶十五年(756年)任朔方留後,是積極迎接、擁護唐肅宗靈州即位的靈州高官之一,可以說是肅宗靈武即位的總設計師。後因功拜宰相、封衛國公。

李光弼(708~764年) 乾元二年(759年),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加任為太尉、兼中書令。他是平息安史之亂的前線最高指揮,是與郭子儀並列的“再造唐朝”的功臣。曾拜太尉兼中書令。

李國貞(李若幽)(?~762年) 上元二年(761年)九月,出任朔方諸鎮行營都統,唐肅宗頒發《授李若幽朔方節度使製》,李國貞統帥朔方軍等九節度數萬兵馬出鎮絳州(今山西新絳)。寶應元年(762年)二月,發生兵變,李國貞被叛將王元振所殺,被追贈揚州都督。李國貞為大唐宗室,曾任禦史大夫等官。

唐代宗李豫時期(762~779年)

仆固懷恩(?~765年) 寶應元年(762年)出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他的軍隊是郭子儀部戰鬥力最強的一支勁旅。隨郭子儀平息安史叛亂,擁立唐肅宗,“勇冠三軍”“功冠諸將”。記功升朔方節度使。授開府儀同三司、鴻臚卿,封豐國公、大寧郡王。加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令即宰相。廣德二年(764年)叛朝廷,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九日,病死靈州。

渾釋之 廣德二年前(764年前),他是靈州守將,任朔方節度留後。仆固懷恩反叛後,公元764年被仆固懷恩所殺。他是後來的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書使渾瑊之父。

何遊仙 廣德二年?(764年?),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在仆固懷恩之後,當時郭子儀為靈州都督。曾拜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贈尚書右仆射。

路嗣恭 永泰元年至大曆三年(765~768年),出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他先任刑部侍郎,永泰元年(765年),被任命為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充關內副元帥,兼知朔方節度、營田押諸蕃部落等使,當時是關內副元帥郭子儀的副使。大曆二年(767年)十月,朔方節度使路嗣恭破吐蕃於靈州城下。曾任工部尚書、禦史大夫。

杜黃裳 大曆十三年(778年),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入朝,命判官京兆杜黃裳“主留務”。留是留後,也就是說節度使不在,讓部將主持留後事務。留後就是節度留後,實際是代理節度使。元和元年(806年)任宰相。

常謙光 大曆三年至十四年(768~779年),朔方留後、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大曆十四年(779年),當時崔寧兼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實際未理州事,而由常謙光主州事。大曆三年(768年)冬十月,朔方右留後、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常謙光加檢校工部尚書。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以朔方留後常謙光兼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遠軍、天德、鹽夏豐節度等使。同年,“吐蕃寇靈州,朔方留後常謙光擊敗之”。曾任工部尚書。《全唐詩》有皇甫冉《送常大夫加散騎常侍赴朔方》詩,即送常謙光。

韋元甫 大曆初任朔方節度使。初任白馬尉被“采訪使韋陟深器之,奏充之使”。累遷蘇州刺史、浙江西道觀察使、兼禦史中丞。大曆初征拜尚書右丞。又稱韋狀。《文苑英華》《全唐詩》都以為是《木蘭歌》作者。

郭唏 大曆年間任朔方節度使。是郭子儀第三子,領朔方軍作戰,複兩京,戰最力,是最能打仗的一個兒子。以戰功拜鴻臚卿、殿中監、禦史中丞、檢校尚書、領副元帥行營節度使、太子賓客。

崔寧 大曆十四年至建中二年(779~781年)靈州大都督、朔方節度使。大曆十四年(779年)十一月,加崔寧兼靈州大都督、單於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等使。後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