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中華名將再造唐朝的郭子儀(2 / 3)

寶應元年(762年)二月,絳州(今山西新絳)朔方軍將領王元振發動兵變,殺死朔方、鎮西、北庭、興平、陳鄭等道節度使行營都統兼河中節度使李國貞。唐肅宗認為當時後進的將帥,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郭子儀的威望,從而鎮住朔方等駐軍,沒有別的辦法,隻好再請賦閑在家的郭子儀複出,又封郭子儀為汾陽王,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等州節度行營,兼興平、定國等軍副元帥,出鎮絳州。當時唐肅宗病重不見群臣,上元三年(762年)三月,郭子儀臨危受命赴任之前,請求唐肅宗說:“老臣受命,將死於外,不見陛下,目不瞑。”重病臥床的唐肅宗,在內宮臥室接見了郭子儀,向他麵授機宜,臨終前還向他的忠臣郭子儀托付後事:“河東之事,一以委卿。”賜郭子儀禦馬、銀器、雜彩,絹四萬匹,布九萬端,米六萬石,犒勞三軍。郭子儀到鎮以後,不徇私情,誅殺了發動兵亂的首惡王元振等數十人,平息了兵變,使河東局勢穩定。

六、郭帥複出 不徇私情

郭子儀是個不徇私情的人,他到絳州鎮以後,麵對王元振,嚴厲斥責他說:“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耶!”並不因為王元振等擁護自己而對其姑息。於是,在上元三年(762年)五月,收捕了兵亂首惡王元振及其同謀者四十人,皆處以死刑。河東節度使辛雲京知郭子儀懲治了亂將,也處死作亂者數十人,從此河東諸鎮得以穩定。

七、再戰吐蕃 力保代宗

唐肅宗逝世以後,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宦官程元振嫉妒郭子儀“宿將難製”,進讒言,代宗又一次調郭子儀回京,解除了兵權,實戶七百,封“為肅宗山陵使”。廣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黨項趁唐內亂東進,打到邠州(今陝西彬縣)、奉天(今陝西乾縣),京師震動,代宗這才任命雍王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鹹陽。雖軍隊不足,郭子儀卻出奇製勝,以少勝多,大敗吐蕃,迎代宗返回長安,代宗懷著羞愧泣對左右說:“子儀固社稷臣也。”對郭子儀說:“出卿不早,故及於此。”代宗賜鐵券,畫郭子儀圖形放置淩煙閣,郭子儀聲望更高。

八、平仆固亂 再立大功

靈州人、朔方將校、鐵勒族大將仆固懷恩是郭子儀的“五虎”將之一,作戰勇冠三軍。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奉肅宗之命搬回紇兵,跟隨郭子儀轉戰山西、河北,累立戰功,升任朔方節度副使。安史之亂平息之後,因功封尚書左仆射、中書令(宰相)、出任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河東節度使和宦官駱奉先誣陷仆固懷恩欲反,因此受到懷疑,仆固懷恩真的被激反,擁兵不朝,引回紇、吐蕃兵入侵。唐代宗再派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討伐仆固懷恩。仆固懷恩進攻太原失敗,帶三百人,逃到靈州。郭子儀軍在奉天(今陝西乾縣),大敗仆固懷恩。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懷恩之亂平息,這是郭子儀為大唐立下的又一大功。

九、尊為尚父 三分兵權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年),郭子儀以司徒、中書令領河中尹,靈州大都督,單於、鎮北大都護,關內、河東副元帥,朔方節度,關內支度,鹽池、六城水運大使,押蕃部並營田及河陽道觀察等使,權任既重,功名複大,性寬大,政令頗不肅,唐代宗欲分其權而難之,久不決。於是,詔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增實封滿二千戶,月給千五百人糧、二百馬食,子弟、諸婿遷官者十餘人,所領副元帥諸使悉罷之,並三分其兵權:一、以其裨將河東、朔方都虞候李懷光為河中尹,邠、寧、慶、晉、絳、慈、隰節度使;二、以朔方留後兼靈州長史常謙光為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遠、天德、鹽、夏、豐等軍州節度使;三、振武軍使渾瑊為單於大都護,東、中二受降城,振武、鎮北、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分領其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