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身官宦 武舉入仕
在中國,享有榮幸能列入中國古代軍事史的中華名將、傑出軍事家,唐朝有兩位——李靖和郭子儀。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柱石”、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以平息安史之亂聞名古今,功勞蓋世,位極人臣,唐肅宗稱他為“再造唐朝”的功臣。
郭子儀(697~781年),唐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父郭敬之,曆任綏、渭、桂、壽、泗五州刺史,贈太保,封祁國公。子儀體貌出眾,身材魁梧,“長七尺二”。以武舉任左衛長史,後升單於副都護、振遠軍使、左衛大將軍。天寶八年(749年)任橫塞軍使及安北都護。天寶十三年(754年),任天德軍使、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
二、朔方節度 東討叛逆
郭子儀所以被列入中華名將、軍事家,主要功勞在於他平息安史之亂、再造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安祿山的族弟朔方節度使安思順被唐玄宗調回京城委以戶部尚書,實際上是剝奪了兵權,任命原曾任朔方右廂兵馬使的朔方將領郭子儀為衛尉卿、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奉命東討叛逆。郭子儀率軍由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出奇兵,入河東,在今山西地區,“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右衛鎮)之戰”消滅叛軍七千,收複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打通了東阱(今山西代縣東),為進軍河北掃平了道路,郭子儀“靜邊軍之戰”的勝利,是唐朝八年平定安史之亂戰爭的首次大捷,接著,連克數城,大敗叛軍。
三、郭李聯軍 重創叛軍
天寶十五年(756年),郭子儀推薦李光弼任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成為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將,他攻占史思明盤踞的常山(今河北正定),郭李聯軍十多萬人,還有仆固懷恩、渾釋之等進擊叛軍嘉山,郭子儀指揮有方,在河北九門(今河北正定東)大敗史思明軍,斬四萬,擒五千,獲馬五千匹,重創叛軍,收複河北十餘郡。
四、靈武勤王 再造唐朝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當時,他勢單力薄,詔郭子儀為衛尉卿、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兵部尚書兼宰相“仍總節度”。郭子儀率大軍回師靈武勤王,郭子儀、李光弼率步騎五萬來到肅宗行在靈武。唐肅宗在靈武城外大閱六軍,以郭、李的朔方軍為根本,“鼓而南”,至彭原。郭子儀與回紇兵擊破威脅唐肅宗行在靈州的數萬叛軍,“執獲數萬,牛羊不可勝計”,平定了河曲地區。至德二年(757年)二月,郭子儀攻占河東(今山西永濟),殺敵四千,俘虜五千。四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唐軍節節勝利,唐肅宗就由靈武來到鳳翔(今陝西鳳翔),四月,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為皇子李俶)。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十五萬大破叛軍,收複長安,千萬人民夾道歡迎:“不圖今日複見官軍!”十一月,收複洛陽。郭子儀因功加司徒,封代國公。肅宗回長安,詔郭子儀進京,派人隆重歡迎,詔見郭子儀時感激涕零地對他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由此,曆史上郭子儀就被稱為“再造唐朝”的功臣。“再造”二字,實為唐肅宗原話。
五、封汾陽王 平息兵變
雖然郭子儀在平亂中功勞蓋世,但肅宗並不放心。乾元元年(758年)九月,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進攻安慶緒,肅宗故意不設主帥,讓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全局,乾元二年(759年)二月,鄴南戰役,史思明大敗九節度大軍。魚朝恩進讒言反誣郭子儀作戰不力,唐肅宗不了解情況,詔郭子儀還京,免其軍職,以李光弼取代。郭子儀麵對冤屈,怡然接受,沒有任何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