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群臣輔嗣皇帝詔
李隆基
皇帝自幼仁孝,與諸子有異,朕豈不知。往十三年,已有傳位之意,屬其歲水旱,左右勸朕,且俟豐年。爾來便屬祿山構逆,方隅震擾,示遂此心。昨發馬嵬,亦有處分。今皇帝受命,朕心頓如釋負,勞卿等遠去,勉輔佐之。多難興王,自古皆有,卿等乃心王室,以宗社為念,早定中原,吾之望也。
八、指揮平叛 中興唐朝
唐肅宗靈武即位之後,最重要的任務,也是他在位的最大亮點,就是指揮全國軍隊平息安史之亂。唐肅宗七月在靈州即位,以靈武為指揮平叛中心,八月詔正在河北、河東抗敵的郭子儀、李光弼兩員大將,命他們率朔方軍五萬趕赴靈武本鎮,並且聯合回紇騎兵,加上靈武本鎮的朔方軍、河隴、安西以及其他諸道軍隊,於是,對叛軍開展了大規模的反攻。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在唐政府軍打擊下,叛軍內部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和回紇軍收複京師長安,接著又收複東都洛陽。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肅宗任命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李光弼、淮西魯日火、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關內澤潞王思禮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沒有任命主帥,而派不懂軍事的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協調指揮戰事。十月,唐軍圍鄴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史思明率十三萬大軍援助安慶緒,在鄴城南史思明執殺安慶緒,返回範陽,也自稱大燕皇帝。上元元年(760年)四月,史思明南下占領東都洛陽。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自稱皇帝。安史之亂到此,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先後都失敗身亡,隻剩下一個史朝義,可以說,唐肅宗基本上平息了叛亂,收複了兩京,使危在旦夕的大唐政權得以中興。
九、象棋皇帝 靈武下棋
唐肅宗喜下象棋,被稱為“象棋皇帝”。“悶來時,取過象棋來下,要學做士與象,得力當家。小卒兒向前行,休說回頭話。須學車行直,莫似馬行斜。若有他人阻隔了我恩情也,我就炮兒般一會子打。”(《桂枝兒·詠部八卷》)唐肅宗李亨熱衷於象棋,卻不學士象,不學卒車,偏偏學馬行斜。唐玄宗朝積禍,加上安史之亂,迫使大唐皇太子李亨與愛妃張良娣擁兵塞北,即位於靈武。逃命靈武,他還念念不忘象棋,有時竟然置堆積如山的軍情戰報而不理,與張氏整天下棋作樂。肅宗信任的重臣“侍謀軍國、元帥府長史”李泌進言勸說:“如果不懸崖勒馬,有重蹈‘馬嵬坡事件’的危險。”但肅宗卻毫無收斂,為了掩人耳目,下棋的時候,命太監將“金銅成形”的銅棋子換成“幹樹雞”雕成的木質棋子,這樣,旁人就聽不到他們下棋擲子時發出的聲音了。在文學作品中,東晉謝安、三國孔明、元末劉伯溫都能“帷幄之中下棋,千裏之外決勝”,唐肅宗好像也不示弱。
十、靈州產子 愛妃縫衣
唐肅宗李亨在靈州期間,指揮平叛,當時李亨非常困難,他的愛妃即後來的皇後張良娣曾為戰士縫製戰袍。當時,唐肅宗即位靈武,財源匱乏,軍需緊張成為肅宗麵臨的一個特大的問題。張良娣跟隨皇太子李亨到靈武,當時安祿山已經攻陷京師長安,跟隨李亨的官員很少,道路又多艱險。每當皇太子“次舍宿止”,張良娣必居其前。太子曰:“捍禦非婦人之事,何以居前?”良娣曰:“今大家跋履險難,兵衛非多,恐有倉促,妾自當之,大家可由後而出,庶幾無患。”到了靈武以後,李亨即位是為唐肅宗,張良娣在靈武產下一個皇子,即定王李侗,是唐肅宗十四子中的第十三子,寶應初(762年)早逝,年僅7歲。張妃生下李侗剛剛三天,她便起來,為戰士縫製戰衣。唐肅宗勸阻她曰:“產忌作勞,安可容易?”張良娣曰:“此非妾自養之時,須辦大家事。”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張淑妃被冊立為皇後。張良娣在靈武為戰士縫製戰袍這件事,一方麵說明她對唐肅宗平叛的支持,另一方麵也看出唐肅宗在靈武的困難。
十一、詩人杜 甫詩讚肅宗
唐肅宗在位期間,收複兩京,基本上平息叛亂,使唐王朝得以中興,然而,唐肅宗疑心頗重,不能知人善用,反而重用宦官,本人又一病不起,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十六日,發生宮廷政變,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擁立太子李豫,幽禁張皇後並逼死之,四月十八日,僅坐了七年皇帝的唐肅宗憂驚而死,終年五十二歲,四月二十日,皇太子李豫在唐肅宗靈柩前即位,是為唐代宗。對唐肅宗如何評價,已往史家多持低調,似乎不靠前也不靠後,但我發現當時人卻評價頗高,這裏不打算全麵評價唐肅宗,僅舉大詩人杜甫詩為例。安史之亂爆發以後,詩人杜甫聽說唐玄宗逃往西蜀,皇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即位,便急忙隻身北上投奔唐肅宗,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身陷叛軍營近半年。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脫險逃出,直奔肅宗行在鳳翔,被唐肅宗委任為左拾遺。大詩人杜甫賦詩讚頌,高興地“近賀”唐肅宗靈武即位,評價他是“中興主”,讚揚他動用十萬朔方兵,打敗叛軍,使唐朝免於滅亡,得以中興,現錄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
送靈州李判官
杜甫
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將軍專策略,幕府盛材良。近賀中興主,神兵動朔方。
還有,大詩人杜甫在《惜別行,送向卿進奉端午禦衣之上都》詩中,同樣肯定唐肅宗即位靈武、指揮平叛、中興唐朝的豐功偉績:“肅宗昔在靈武城,指揮猛將收鹹京”;在《洗兵馬》(收京後作)詩中更是興奮地稱讚唐肅宗,抒發收複京城之後人們的喜悅心情:“中興諸將收山東”“整頓乾坤濟時了。”“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喂肉葡萄宮。”“鶴禁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杜甫詩最後還提出:“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期盼從此以後,國家不用兵馬,天下太平!
當然,安史之亂完全平息,是在唐肅宗去世之後第二年,他的兒子,曾經跟隨他一起到靈武的廣平王李俶,即唐代宗李豫即位之初。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逃到廣陽(今河北房山東北),因眾叛親離,走投無路,自縊而死,群龍無首,其部將李寶臣、李淮仙、田承嗣先後向唐軍投降,相繼被唐朝政府任命為成德、幽州、魏博節度使,是為河北三鎮。至此,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最後完全平息。唐肅宗的功勞不應該抹殺。
李亨的詩不多見,隻見到以下幾首:
賜梨李泌與諸王聯句
李亨
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潁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信王
不食千鍾粟,唯餐兩顆梨。——益王
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李亨
夢丹書
李亨
厥不雲乎,惟其惟時。上天所保,福祿不虧。
延英殿玉靈芝詩三章,章八句
李亨
玉殿肅肅,靈芝煌煌。重英發秀,連葉分房。
宗廟之福,垂其耿光。(此章缺二句)
元氣產芝,明神合德。紫微間采,白蕣呈色。
載啟瑞圖,庶符皇極。天心有眷,王道惟直。
幸生芳本,當我扆旒,效此靈質,賁其王猷。
神惟不愛,道亦無求。端拱思惟,永荷天體。
關於唐肅宗,有興趣的讀者,我推薦你們可以去看一本書,即《唐肅宗評傳》,任士英著,三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趙文潤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本書作者任士英長期潛心研究,通過史料的搜集、考辨,令人信服地證明,唐肅宗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功績顯著,而且他還繼承了開元天寶盛世的某些成果。唐肅宗表麵上看起來是謹小慎微,實際上是大智若愚,是一位頗有主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