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太子北上 陝甘至寧
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逃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境),六軍不進,請誅楊國忠、楊貴妃,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唐玄宗隻好下詔,殺楊國忠,含淚賜愛妃楊玉環死。父老鄉親攔道請留太子討賊,玄宗許之。臨分手,唐玄宗對皇太子李亨說:“汝好去!百姓屬望,慎勿違之。莫以吾為意。且西戎北狄,吾嚐厚之,今舉步艱難,必得其用,汝其勉之。”臨危受命監國、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的皇太子李亨,回至渭北,便橋已斷,涉水而過,麵對安祿山的叛亂,也是“莫知所適”,不知道該往哪裏去。這時,李亨的三王子建寧王李倓等人向李亨建議:“殿下昔嚐為朔方節度大使,將吏歲時致啟,倓略識其姓名。今河西、隴右之眾皆敗降賊,父兄彌多在賊中,或生異圖。朔方道近,士馬全盛”,“速往就之,徐圖大舉,此上策也。”長子廣平王李俶(即後來的唐代宗李豫)也同意弟弟李倓的建議,唐太子李亨接受了三王子李倓的建議,決定北上朔方。因為靈州古代為朔方(北方)之地,開元九年(721年),唐玄宗在靈州設朔方節度使,所以,人們把靈州也稱為朔方。
李亨自長安到靈州的路線是:長安—奉天(今陝西乾縣)—永壽(今陝西永壽縣)—新平(今陝西彬縣)—安定(今甘肅涇川)—烏氏驛(今甘肅涇川東北)—彭原(彭陽,今甘肅慶陽西南)—平涼郡(今寧夏固原市)—寧豐南(今寧夏中寧縣鳴沙鎮)—靈州。與父皇唐玄宗馬嵬分手回到渭北以後,率領大約三千人馬,渡過渭河,路上又死傷不少,到奉天(陝西乾縣),隻剩兩千人。急速北上,到新平(陝西彬縣),一口氣連夜跑了三百裏路,到安定(今甘肅涇川)時,所剩不過數百人。到平涼郡(原為治甘肅平涼,唐天寶時改為治原州,今寧夏固原),又招兵買馬,得士兵數百,馬數百匹,軍勢稍振。
當李亨一行到平涼郡時,在靈州的官員,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運使魏少遊、朔方節度判官崔漪、朔方支度判官盧金簡、朔方鹽池判官李涵等商議以為:“平涼散地,非屯兵之所,靈武(當時的靈武郡所以稱靈武,大部分時間稱靈州,治回樂縣,也是朔方節度使所住在州城,又稱朔方)兵實完富,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諸城兵,西發河隴勁騎,南向一定中原,此萬世一時也。”於是,他們決定派判官李涵去平涼郡“奉簽迎”太子,“備陳兵馬召集之勢,倉儲庫甲之數”,太子“大悅”。正巧河西行軍司馬裴冕新授禦史中丞赴任來到平涼,也勸太子“治兵於靈武以圖進取”。於是,太子李亨下定決心北上靈州。靈州方麵,留魏少遊留後,由杜鴻漸、崔漪等官員率數千人到平涼北境白草屯(又名白草軍,蕭關縣西,今同心縣南)迎接太子,見麵以後,杜鴻漸等人又親自向太子進言:“朔方(即靈州)天下勁兵處也,今吐蕃請和,回紇內附,四方郡縣大抵堅守拒賊(指安祿山等),以俟興複。殿下(指太子李亨)今理靈武,按鑾長驅,移檄四方,收攬忠義,則逆賊不足屠也。”李亨聽了非常高興,當來到豐寧南時,魏少遊等又率一千人迎接,李亨看到“黃河天塹之固”,心裏產生動搖,不想去靈州,他想整軍北渡過黃河,以守豐寧,但忽然天卻刮起大風大沙,對麵不辨人物。等大軍轉向靈州行進,“風沙頓止,天地廓清”。就這樣,在眾人力勸下繼續前進,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九日,大唐皇太子、朔方節度大使、天下兵馬大元帥李亨,曆時一個月,由陝西經甘肅,到達寧夏,進住當時的靈武(即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唐玄宗天寶元載(742年)將靈州改為靈武郡,故靈州又稱靈武。
六、靈武即位 稱唐肅宗
李亨抵達靈武以後,魏少遊等人為他登基稱帝緊鑼密鼓地加緊準備,考慮到太子李亨等人“遠離宮闕,初至邊藩,故豐供具以悅之。”因此,準備的“殿宇禦幄,皆像宮闈,諸王、公主各設本院,飲食進禦,窮其水陸”,“預備供帳,無不畢備”。裴冕、杜鴻漸等人六次上書,勸太子李亨早即帝位,李亨再三推辭之後,終於在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在遠離京師長安的西北重鎮靈州城南門樓,即大唐皇帝位,史稱唐肅宗,也就是大唐第七代皇帝。“群臣舞蹈稱萬歲”,李亨“流涕歔欷,感動左右”,“即日奏其事於上皇(唐玄宗)”。頒布詔書說明自己“靈武即位”的原因、時間、地點等:
“朕聞聖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時。知皇靈睠命,不敢畏而去之;知曆數所歸,不獲己而當知。在昔帝王,靡不由斯而有天下者也。乃者羯胡亂常,京闕失守,天未悔禍,群凶尚扇。聖皇久厭大位,思傳眇身,軍興之初,已有成命,予恐不德,網敢袛承。今群工卿士倹曰:‘孝莫大於繼德,功莫盛於中興。’朕所以治兵朔方,將珍寇逆,務以大者,本其孝乎。須安兆庶之心,敬順群臣之請,乃以七月甲子,即皇帝位於靈武。敬崇徽號,上尊聖皇曰‘上皇天帝’所司擇日昭告上帝。朕以薄德,謬當重位,既展承天之禮,宜覃率士之澤,可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內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加兩階、賜兩轉,三品以上賜爵一級。”
隨即派人去四川給玄宗報告,尊父皇唐玄宗為“上皇天帝”,即“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至德”。唐玄宗麵對既成事實,隻好派宰相韋見素、兵部尚書房琯、門下侍郎崔渙等人,將皇帝國寶、金冊送靈武,給新即位的唐肅宗李亨。唐肅宗即位以後,肩負著平息叛亂、中興唐朝的重大曆史使命,為此,他實行了一係列重大舉措。
一、升格新皇帝的行在靈武郡為靈州大都督府,封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兼任靈州大都督府長史,後又加兵部尚書兼宰相;封範陽節度使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同樣是宰相指揮前方軍事;詔郭子儀、李光弼率所統步騎五萬自河北回師靈州勤王。
二、下詔請作太子時“與太子遊,聯為布衣交”的“先生”李泌來靈州,封為宰相(右相),為他起草詔書。任命裴冕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宰相。
三、封朔方度支副使、大理司直杜鴻漸為兵部郎中,朔方節度判官崔漪為吏部郎中並知中書舍人,河西兵馬使周泌為河西節度使,隴右兵馬使彭元暉為隴右節度使,呂崇賁為關內節度使兼順化郡太守,陳倉縣縣令薛景仙為扶風太守,隴右節度使郭英義為天水郡太守。
四、派出各路使節到蕃番各部請援軍、議和親、賜封賞,回紇、吐蕃遣使相繼而至,請和親,願助國討賊,都設宴款待賜賞。很快,南北蕃蠻各路援軍紛紛雲集靈州,共討安史叛亂。
五、給百官進級嘉獎。
唐肅宗七月九日到靈武,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即位,然後,組建新朝廷,指揮平叛,一直到九月十七日,才離開靈武,在靈武時間長達兩個多月,前後近七十天。
這裏要強調一下,唐肅宗即位的靈武(靈州),究竟在今天什麼地方?史學界過去曾經有長期的探索。根據作者多年考察、研究,1989年曾經提出“古靈州的城址,似應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的觀點,已經被2003年5月8日吳忠市綠地園出土的唐靈州呂氏夫人墓誌這塊唯一物證所確證。古靈州,包括唐肅宗即位的靈武(靈州),應該在今天的吳忠市古城鄉。不是過去所說的今靈武,今靈武是明朝的靈州,是古靈州的搬遷,不是古靈州城,不是唐靈武。這一觀點也已經得到學術界多數人的認可。
七、玄宗下詔 承認肅宗
唐玄宗在皇太子李亨靈武即位之後連發兩道詔書,承認李亨即位合法。
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
李隆基
元子亨,睿哲聰明,恪慎克孝,才備文武,量吞海嶽。付之神器,僉曰宜然。今宗社未安,國家多難,宜令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且天下兵權,宜製在中夏,朕據巴蜀,應座則難。其四海軍權,先取皇帝處分,然後奏朕知。待克複上京,朕將凝神靜慮,偃息大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