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口蜜腹劍的宰相李林甫(3 / 3)

因為發生了朔方節度副使李獻忠叛變事件,李林甫以年老多病、力有不逮為由,上表請求解除朔方節度使之職,皇帝批準。李林甫擬了一份表書,舉薦河西節度使安思順兼領朔方節度使。

安思順河西節度使之職曾險些被高仙芝取代,他讓下屬諸胡割耳血諫,才保住自己職位。李林甫當時曾幫他說過兩句話,因而安思順感懷在心。當時玄宗自己一時也拿不定主意,朔方節度使的重任,到底是給安祿山,還是給哥舒翰。安祿山與哥舒翰素來不和,他二人一東一西,中間隔著朔方,本也相安無事。一旦朔方被其中一人得到,這種勢力的平衡就會被打破。但不給他們吧,又想不到合適的人選。朔方這樣的地方又非常重要,北麵是突厥的諸胡部落,混亂複雜,東西各有安祿山和哥舒翰兩個藩鎮大吏。處理得好,四方平和,以一製全;處理得不好,就會一團亂糟。也隻有李林甫這老狐狸能擺得平,他一退下,還有誰能頂上?而李林甫也不願意這兩人中任何一個取得朔方。安祿山表麵對李林甫是恭恭敬敬,但是他兵力強盛,野心勃勃,李林甫對他也有所忌憚,所以先前一直籠絡北方諸胡,加以牽製;而哥舒翰原是王忠嗣的部下,王忠嗣被貶,李林甫是罪魁禍首,哥舒翰對他頗有微詞,而且還聽說,哥舒翰和楊昭、陳希烈二人往來密切,李林甫是決計不能讓他再擴大勢力的。

安思順此人,比起哥舒翰、高仙芝、安祿山等,明顯要低一個檔次,唐玄宗對他沒多少好印象。但他不失為調諧哥舒翰、安祿山的一個很好的緩衝。安思順與哥舒翰有隙,也曾進言安祿山有反心而使安祿山對其生恨,讓他夾在中間,兩不相幫,也不失為緩和之計。而且安思順曾經任知朔方節度事,對朔方也比較熟悉。天寶十一年(752年)四月二十四日,唐玄宗下詔,同意李林甫關於不再擔任朔方節度使的辭呈和推薦,任命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代李林甫出任朔方節度使一事,雖然隻是一個藩鎮節帥的更替,但因為安思順是蕃將,史家認為,這與大唐重用蕃將代漢將,導致藩鎮擁兵自重,終於發生安史之亂,有直接關係。

六、口蜜腹劍 安史之亂

中國有句成語叫“口蜜腹劍”。這句成語就來源於李林甫。《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載:唐朝宰相李林甫,妒忌賢能,與人相處時,表麵上非常親熱,而暗地裏心中卻存陰謀。所以當時人稱他“口有蜜,腹有劍”,後來,人們就以“口蜜腹劍”比喻口甜心毒的人。李林甫還是個不學無術的人,僅能秉筆,有才名於時者尤忌之。李林甫晚年“溺於聲妓,姬侍盈房”。他自己知道結怨於人,經常害怕刺客來殺他,家中“重扃複壁,絡板甃石”,一個晚上要搬幾次住所,連家人也不知道。就在天寶十一年(752年),辭去朔方節度使後不久,李林甫病逝,唐玄宗追贈他太尉、揚州大都督,賜班劍、西園秘器。幾個兒子以吉儀護送李林甫靈柩還京師,發喪於平康坊之第。李林甫多子女,總共有子二十五人、女二十五人,其中李岫為將作監、李崿為司儲郎中、李嶼為太常少卿、子婿張博濟為鴻臚少卿、鄭平為戶部員外郎、杜位為右補闕、齊宣為諫議大夫、元捴為京兆府戶曹。掌握大唐朝政,“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的李林甫,逝世以後不久,便發生了安史之亂。史家對李林甫評價很多,李林甫是一個奸相,是中國“口蜜腹劍”的代表人,他對於安史之亂的發生,對於大唐由盛到衰的發展,應該負有一定的責任,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要說李林甫是唐朝乃至整個古代社會從治到亂轉變的分水嶺,李林甫是唐朝和整個古代社會衰敗的第一罪人,則有所欠妥,因為我們承認個人在曆史上的作用,但個人的作用隻能影響不可能決定曆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