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胡人名將安祿山族弟安思順(1 / 2)

一、先祖雜胡 祿山族弟

唐玄宗時代有三位胡人名將,他們是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三人都是大唐赫赫有名的藩鎮大將,安祿山發動了著名的安史之亂。而且他們三個人結果都是凶終,實際上等於自相殘殺。安祿山、哥舒翰先後被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思順因為哥舒翰的誣陷,被唐玄宗以通敵之罪斬首。安思順在天寶九年(750年)曾經權知朔方節度事,天寶十一年(752年)代李林甫出任朔方節度使。

安思順與安祿山的先祖都是營州柳城人,突厥族和胡人的後代,屬雜種胡人,本無姓。安祿山母親是突厥人,突厥將軍安延堰妻安祿山母。開元初年,突厥將軍安祿山後父安延堰,帶著十幾歲的兒子安祿山和突厥將軍安道買的兒子安節厚一起逃到幽州,投靠唐朝,兩家人關係十分密切。安節厚就是安思順的父親,安道買的次子、安思順的叔叔是安貞節,當時在嵐州任別駕,收留了他們。安祿山與安思順相約並為兄弟,同姓安。有的說安思順就是安祿山的族弟,關係不一般。

二、宰相推薦 出使朔方

天寶十年(751年),春正月,唐玄宗任命宰相李林甫領朔方節度使,但李林甫是宰相,隻是遙領,並不實際管事,朔方的事務,由戶部侍郎李暐知朔方節度留後事。後來,靈州發生了朔方節度副使李獻忠的叛亂。李獻忠原名阿布思,是突厥首領,天寶元年(742年)率部降唐,唐玄宗以厚禮待之,賜姓名李獻忠,封他為奉信王,接連升官至朔方節度副使,他很有才略,不甘心在安祿山之下,安祿山對其非常嫉恨。於是,便想借刀殺人,天寶十一年(752年)三月,範陽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奚、漢兵步騎二十萬進攻契丹,以雪去年秋天對契丹兵敗之恥,另一方麵,利用征契丹奏請玄宗,讓李獻忠率所部同羅兵數萬與他同擊契丹,以兼並李獻忠部眾,李獻忠知道安祿山沒有安好心,恐其為安祿山所害,就告訴留後張瑋奏請玄宗不要讓他發兵,但張留後不同意。於是,李獻忠便率部眾大掠倉庫,叛逃漠北,後來被殺。安祿山獲李獻忠數萬同羅部眾。發生了朔方節度副使李獻忠的叛逃,楊國忠又利用此事抨擊李林甫,李林甫怕對自己不利,天寶十一年(752年)四月,主動提出讓安思順代他出任朔方節度使,四月二十四日,唐玄宗下詔任命河西節度使安思順為朔方節度使。

三、節度朔方 蕃代漢將

天寶十一年(752年)四月二十四日,安思順被唐玄宗任命為朔方節度使。這是大唐朝廷一件大事,因為天寶十四年(755年)之前,到靈州出任朔方節度使的漢人將帥,就有二十人次“出將入相”,即從京城派出來是大將,從靈州回去,就當了宰相。宰相李林甫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相位,杜絕邊將出將入相之路,於是就建議唐玄宗以胡人蕃將為邊帥,史書記載他上奏玄宗道:“‘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帝以為然,乃用思順代林甫領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將之任故也。”

安思順就是突厥人,即蕃將,從此,唐朝大批任用蕃將代漢將。天寶十大藩鎮節度使中,多數都是蕃將擔任: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是雜胡(粟特人和突厥人混血雜胡)人安祿山,安西節度使是高麗人高仙芝,河西、朔方節度使是突厥人安思順,隴右節度使是突厥人哥舒翰,河東、朔方節度使是契丹人李光弼等。這一點對大唐曆史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四、三胡入朝 玄宗勸和

安祿山、安思順、哥舒翰是唐玄宗時期三個有名的蕃將,他們都被任命為重要邊鎮的節度使。雖然他們都是少數民族,但是卻非常不和,彼此不服氣,經常鬧矛盾。哥舒翰原來是安思順的副使,但他卻不甘心在人下。唐玄宗多次勸他們和睦相處,兄弟相稱。天寶十一年(752年)冬十二月,範陽等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朔方節度使安思順、隴西節度使哥舒翰三個蕃人節帥,同時入朝來到京師長安,玄宗特派高力士設宴招待三將,給他們勸和。沒有想到,結果還是大吵一氣,不歡而散,結怨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