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六年(747年),唐玄宗欲征吐蕃拔石堡城,詔問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攻取之略”。王忠嗣不同意發兵以武力占領石堡城,他向玄宗上奏說:“石堡險固,吐蕃舉國而守之。若頓兵堅城之下,必死者數萬,然後事可圖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請休兵秣馬,觀釁而取之,計之上也。”玄宗不高興,正好李林甫忌妒王忠嗣,就“日求其過”。這時,董延光請兵打石堡,讓王忠嗣接應,忠嗣對河西兵馬使李光弼說,“今爭一城,得之未製於敵,不得之未害於國,忠嗣豈以數萬人之命易一官哉?”董延光過期沒有占領石堡城,告忠嗣緩兵,因此算王忠嗣出師無力,玄宗大怒。還有,安祿山欲謀亂,忠嗣數次上奏玄宗安祿山要作亂,李林甫不滿,此時看到時機已到,就唆使原來王忠嗣在河東節度使任內的部將、原朔州刺史、這時任濟陽別駕的魏林,誣告王忠嗣曾對他說過:“我幼養宮中,與忠王相狎,欲擁兵以尊奉太子。”意思是說,王忠嗣要立太子為皇帝取代玄宗。玄宗得奏以後大怒,征王忠嗣入朝,命三司審訊,罪應死,“幾陷極刑”。此事涉及太子,唐玄宗認為魏林之說不可靠,於是先親自為王忠嗣案定性,他說:“吾兒居深宮,安得與外人通謀,此必妄也,但劾忠嗣阻撓軍功。”這樣,先開脫了太子,又減輕了王忠嗣的罪行。然後,玄宗召見河西節度副使哥舒翰,讓他代王忠嗣任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對哥舒翰有知遇之恩,他極力向玄宗為王忠嗣爭辯,認為王忠嗣是冤枉的,不但無罪,而且有功,不應罷官,應該恢複他的官職,“詞甚懇切”,他提出願以自己的官爵為王忠嗣“贖罪”。玄宗聽了以後,“怒稍解”。天寶六年(747內)十一月,免王忠嗣死罪,貶為漢陽太守。天寶七年(748),改任漢東郡太守。天寶八年(749年)王忠嗣“暴卒”,年僅45歲。直到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才撥亂反正,為王忠嗣平反,下詔追贈王忠嗣為兵部尚書。其子王震,天寶中期曾任秘書丞。
八、為世虎將 當代班超
王忠嗣九歲喪父,被唐玄宗養於宮中,曾與忠王即後來的唐肅宗李亨一起遊玩,自小抱定為戰場上捐軀的父親報仇、為大唐效力的誌向。他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大唐將帥,短短四十五歲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多次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從漠北、雲中到朔方、河西、隴西,萬裏疆場,每次都是“戰必勝,攻必克”。《舊唐書》稱讚王忠嗣等六名將帥是“立功邊域,為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班超和傅介子是東漢和西漢通西域的著名軍事家、外交家。
王忠嗣不隻是一位勇敢的將帥,他還是一位有謀略的軍事家。三件大事可以證明。
1.“策石堡之不當所亡”。他的不應以武力占領石堡的軍事觀點,當時沒有得到玄宗的認可,但是,後來,天寶八年(749年),玄宗命哥舒翰率朔方、河東十萬將兵出戰石堡,石堡城是占領了,而且哥舒翰為此還被玄宗拜鴻臚員外卿並得到大量賞賜,但是唐軍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當代稱為名將”。
2.“高馬值以空虜資”。他在朔方節度使任內,實行的高馬價值的政策,把諸蕃的馬匹大量地收到唐朝,唐軍馬匹越來越多,而諸蕃的馬匹資源越來越少。
3.“論祿山亂有萌”。王忠嗣早在天寶六年(747年)距安史之亂八年之前,就向玄宗“數言祿山且亂”,遺憾的是唐玄宗沒有聽進去。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確證了王忠嗣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