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靈州都督 持重安邊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任命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兼靈州都督。這一年,玄宗命王忠嗣率十萬大軍北伐契丹,大戰於桑幹河,三戰三勝,俘獲甚眾,“耀武漠北,高會而旋”。從此,王忠嗣威名大震。當時突厥葉護新有難,王忠嗣向玄宗獻《中戎十八策》隨即進軍,以威鎮之,烏蘇米施可汗畏懼請降,王忠嗣實行反間計於拔悉蜜、葛邏祿和回紇三部落。王忠嗣發兵攻多羅斯城,過昆水,大破怒皆及突厥之眾,突厥九姓拔悉蜜葉等殺烏蘇蜜施可汗,傳其首級入京師,突厥千餘帳入唐朝。王忠嗣築大同、靖邊二城,遷清塞、橫野軍住守,合並受降城和振武城為一城。從此,“塞外晏然,虜不敢入”。獎軍功,玄宗特加王忠嗣左武衛大將軍、禦史大夫,任命為河東節度采訪使,由清源縣男進封為清源縣公。
王忠嗣自小就非常勇敢,後來為將,能持重安邊。王忠嗣在靈州朔方節度使任內,勤於為政,愛惜士兵,保衛大唐邊境安寧。每到當地互市的日子,他就有意提高馬價值,諸蕃爭先來出售,這樣以來,蕃馬越來越少,而朔方唐軍的馬匹越來越多,以至於後來王忠嗣出任河、隴節度使的時候,還曾奏請調朔方、河東九千騎以實河、隴之軍,到天寶末年,朔方等地的馬匹更多地滋息繁衍。他在朔方等地帶兵,從不生事,他說:“平世為將,撫眾而已。吾不欲竭中國力以幸功名。”他訓練戰士和軍馬,隨缺繕補。有漆弓一百五十,藏之袋中,沒有用,軍中士氣高漲,日夜思戰,王忠嗣乘虜隙,時時出奇兵襲敵,戰士樂為所用,師出必勝。每次出征,王忠嗣各召本將付其兵器,命令各將發給士卒,每隻弓箭,都書軍士姓名其上以記之,戰事結束以後,如果遺失,則根據其姓名治罪,這樣一來,所有軍士都人人自勸,器甲充物。由於王忠嗣的努力,自雲中到朔方,袤數千裏,據要險築城堡,斥地甚遠,確保北疆安寧。自張仁願以後四十多年,是王忠嗣繼承其功,致使“北塞之人,複罷戰矣”。
六、佩四將印 控製萬裏
天寶五年(746年)正月,唐玄宗在皇甫惟明戰敗之後,特任命王忠嗣持節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充河西、隴右節度使,又權知朔方、河東節度使事,四鎮兵力總數超過二十萬,《舊唐書》稱讚這時的王忠嗣,他一人“佩四將印,控製萬裏,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以來,未之有也”。《新唐書》也說是“近世未所有也”。隨後又加升鴻臚卿,加金紫光祿大夫,授其一子五品官。接著,王忠嗣戰青海、積石,都取得大勝,伐突穀渾,虜其全國而回歸。但四個月之後,這年四月,王忠嗣就主動讓出朔方、河東二節度使之職務,唐玄宗“許之”。當時,李光弼在他手下任兵馬使兼赤水軍使,王忠嗣非常愛將才,他看見李光弼氣度不凡,辦事認真,就特別重用,還經常說:“李光弼將來必定坐到我這個官位上來。”由此,邊地人稱李光弼為名將,後來,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頭功,被譽為大唐中興第一將。
七、奸相誣陷 幾遭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