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成王廟 陪列名將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設置十大節度使,其中朔方節度使治所即靈州,當時,有三位著名的朔方節度使,他們是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
中國古代起先尊崇孔子為文宣王,有文就應該有武。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薑尚起了決定性的將帥作用。《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薑尚“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於是,曆史上就把薑太公作為用兵權謀的祖師爺。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始建武廟——太公尚父廟。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薑太公為武成王,與文宣王並列,凡軍隊出師、朝廷命將等重大軍事活動,都要祭告於武廟。就這樣,從唐代開始,人們把輔佐周武王伐紂的薑太公列為武將之首。而陪列武成王左右的開始是十哲,其中就有唐將且擔任過朔方鎮將的李靖、郭元振、張齊丘、郭子儀。唐德宗時,陪列武成王的武將增加到六十四人,其中也有張齊丘。(參見1988年2月19日《解放軍報》)
二、玄宗藩鎮 十節度使
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在邊防重要地方,設置大的藩鎮,任命十個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治所在靈州,捍禦突厥,是唐朝北方特別重要的軍事邊鎮。一般朝廷都派著名大將出任朔方節帥。玄宗天寶時期,先後出任朔方節度使的名將有王忠嗣、張齊丘、安思順,管兵六萬四千七百人,統轄朔方軍,還統轄經略軍、豐安軍、定遠軍、東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護府、單於都護府。
三、朔方節度 築橫塞城
張齊丘,蘇州(今江蘇蘇州市)人,唐玄宗開元大將,後召至京師,升任禦史大夫。天寶八年(749年)三月,唐玄宗任命禦史大夫張齊丘為靈州都督、朔方節度使,出鎮靈州。不少大唐名將都曾經是他的部將,如郭子儀、渾釋之及其子渾瑊等。當時,隻有十二歲的渾瑊跟隨父親來到朔方軍,朔方節度使張齊丘看他是個小孩,就嬉笑地問他:“你的奶媽跟你來了嗎?”但渾瑊人小卻作戰勇敢,出戰便立了功。張齊丘在朔方節帥任內,還辦成了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受降城西北五百裏的木刺山(今內蒙古烏拉特聯合旗西北,又有說在蒙古杭愛山東端)築橫塞軍城及安北大都護府。唐玄宗任命振遠軍使,後來成為平定安史之亂再造唐朝的大功臣,也是朔方節度使的華州鄭縣人郭子儀為橫塞軍使,拜郭子儀左衛大將軍同時任九原太守、朔方兵馬使。後來,天寶十二年(753年),也有記載為天寶十三年(754年),因為“苦地偏不可耕,徙築永清改天德軍”,也就是說,又把橫塞軍城遷到永清柵,並改為天德軍,仍以郭子儀為天德軍使。內蒙古學者研究,當年張齊丘所建橫塞軍城原址和天德軍城在今內蒙古巴盟烏拉特前旗境內,著名的敕勒川最西端,滄桑巨變,現在已經淹沒在烏梁素海(湖)的海腹之中,成為水下古城。
四、朔方兵變 降職濟陽
天寶九年(750年)八月一日,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因為發放軍糧不公,引起朔方軍士大怒,毆打了朔方節度判官,朔方兵馬使郭子儀挺身而出,擋在張齊丘前麵,使他才得以免遭軍士的毆打。為此,八月七日唐玄宗把張齊丘降職,派到濟陽任太守。同時,任命河西節度使安思順暫時代理,“權知朔方節度事”。
五、代宗即位 再鎮朔方
唐代宗即位以後,再次重用張齊丘,永泰初年(765年),任命他再鎮靈州,出任朔方節度使。也許是張齊丘經曆了宦海沉浮,吸取教訓,史書記載永泰年的朔方節度使張齊丘,酷信佛教。他每天早上都要誦讀《金剛經》十五遍,數十年堅持不懈。有一天,張齊丘節府衙內有一個小將犯了罪,他害怕事情敗露,就煽動數百名軍士叛變,十幾個叛軍士兵,手持兵刃一下子就衝進張齊丘節府,但他們到庭中以後,卻一個個站在庭中,“垂手張口,投兵於地”,於是很快被擒獲。五六個叛亂士兵一下子變成啞巴不能說話,其他叛亂士兵都說看見有“二甲士長數丈”,“瞋目之”。古書上說:“兵叛齊丘之庭,神人瞋之。”因他信佛誦經,而有神人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