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討伐契丹 再立戰功
開元十二年(724年),契丹王李鬱於卒,弟李吐於繼位。新契丹王李吐於與契丹衙官可突於互相猜忌。第二年,可突於投奔唐朝,不敢返回,唐朝廷封他為遼陽王,留京宿衛。可突於乃立故李盡忠之弟邵固為主,唐玄宗就封李邵固為廣化王,奚王蘇魯為奉誠王。開元十八年(730年),契丹王李邵固遣可突於入貢,同平章事李元紘對其無禮,可突於不滿而歸。五月二十六日,可突於殺害了他自己所立的契丹王李邵固,率其部眾並脅迫奚眾反唐投降突厥。魯蘇及其妻韋氏、邵固妻陳氏都投奔唐朝。唐玄宗遂命幽州長史趙含章率兵進擊,又命中書舍人裴寬、給事中薛侃等在關內、河東、河南、河北各道招募勇士。六月二十三日,任命朔方節度大使、單於大都護忠王李浚為河北道行軍元帥,以禦史大夫李朝隱、京兆尹、裴由先為其副,率十八道總管兵進擊奚、契丹,後因故忠王李浚並未成行。同月,可突於率兵進犯平盧軍(今遼寧朝陽)。唐先鋒使烏承砒率部迎戰,在捺祿山(今遼寧興城境)將其擊破。開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十一日,忠王既然沒有出征,唐玄宗又任命朔方節度副大使七十二歲的信安王李煒為河東、河北行軍副元帥,率兵進擊奚、契丹。三月,李煒率副將戶部侍郎裴耀卿、趙含章等北出範陽,分道進攻。趙含章軍先與奚、契丹兵相遇,奚、契丹望風遁去。先鋒烏承砒判斷,此為奚、契丹誘兵之計,向含章獻策:宜按兵以觀其變。含章不從,繼續進軍,與奚、契丹軍戰於白山(似為白狼山,或白鹿山,今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東境),結果大敗。恰時烏承砒引軍攻擊其側背,將其擊破。二十六日,李煒等以主力進擊,大破奚、契丹,俘斬甚眾。可突於率部遠逃。其餘潛散山穀。奚酋李詩瑣高率五千餘帳來降。李煒引兵凱旋而歸。唐玄宗賜予李詩為歸義王,充歸義州都督,將其部落徙置於幽州境內。朔方節度使、信安王煒因功加開府儀同三司,兼關內支度、營田等使,兼采訪處置使,並給二子加官。信安王李煒此戰收複了營州(今遼寧朝陽),即有勳績,但當時“執政頗害其功,故其賞不厚,甚為當時所歎”。
五、兵部尚書 朔方大使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七十四歲高齡的老王爺信安王李煒,又被唐玄宗升任為兵部尚書,同時,派他以重任,即以兵部尚書身份出京到北部邊地靈州,由原來的朔方節度副大使,升任為朔方節度大使。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因“坐事”出為衢州(今浙江衢州市)刺史。後又出任滑州(今河南安陽市滑縣,即聞名全國的道口雞的道口鎮,也是著名的瓦崗寨所在地)刺史,再任懷州(今河南沁陽市)刺史。天寶元年(742年)李煒被唐玄宗授以太子少師,“以年老仍聽致仕”。天寶二年(743年),李煒又被授以太子太師,唐玄宗下的製書剛剛發出,信安王李煒病逝,終年八十餘歲。唐玄宗因老王爺李煒的逝世,久久痛惜。
六、居家嚴毅 善訓諸子
信安王李煒不但是一位良將忠臣,而且還是一位家教嚴格的父親。他有三個兒子:長子李峘,次子李嶧,三子李峴。由於李煒家教有方,其三個兒子各個都成為大唐重臣。尤其是三子李峴,官至宰相,史家稱讚李峴是大唐宗室最優秀的一個子弟。《舊唐書》有李煒三子列傳,李煒的長子李峘,官至戶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封趙國公;次子李嶧為戶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三子李峴官至吏部尚書、知政事,拜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封梁國公。《舊唐書》特別稱讚李峴,讚曰:“宗室賢良,枝葉茂盛。最尤者誰?峴獨守正。”這說明李峴是大唐宗室賢良的最優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