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唐太宗曾孫信安王李煒(1 / 2)

一、大唐宗室 太宗曾孫

在靈州百名鎮將中,大唐皇室宗族,有唐初的任城王李道宗兩次坐鎮靈州;另有唐玄宗三皇子李亨,開元十五年(727年)16歲的忠王李浚(即李亨),被任命為朔方節度大使,後來又以皇太子身份來靈州坐鎮,並在靈武即位為唐肅宗,指揮平息安史之亂;還有一位就是唐太宗曾孫、右金吾大將軍、兵部尚書、太子少師、信安王李煒,在開元十五年(727年)在李亨任朔方節度大使之時,被任命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派到靈州出任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事。後來,又以禮部尚書充朔方節度使。

信安王李煒,有的史書上記載為李瑋、李韋,是大唐皇家宗室成員,他是唐太宗的曾孫。唐太宗李世民的三兒子是吳王李恪,吳王恪是唐太宗愛子,文武雙全,太宗曾想立他為太子,隻因為其母親是隋煬帝女兒,遭歧視,在征高麗失利後,被貶遠離京師大唐權力中心,又因為唐高宗時房遺愛謀反案,受到牽連,慘遭誅殺(賜自盡)。李恪的三兒子是李琨,李琨的兒子就是李煒,所以說,曾經坐鎮靈州的朔方節度大使、信安王李煒,是大唐皇家宗室、吳王恪之孫、唐太宗的曾孫。

二、封信安王 朔方副使

李煒(660~743年),約公元660年左右出生,父親李琨早逝,作為皇家子弟,“少有尚誌”,自幼就是個孝子,“事母甚謹”;同時,撫自己的弟弟李袛等,以友愛著稱。少時,繼江王囂之後,封為嗣江王。景龍四年(710年),他被任命為太子仆,兼徐州別駕,加銀青光祿大夫。景雲元年(710年)拜德州、蔡州、衢州等州刺史。開元初(713年),轉任蜀州、濮州等刺史。李煒任各州州首,為官政號清嚴,“人吏畏而服之”。後來召回京師出任光祿卿,然後又升任匠作大匠。接著“丁母憂去官”,“起複為瀛州刺史”,但他堅持給母親守服,而請求取消授官之製,被接受。開元十二年(724年),改封為信安郡王,一般史書簡稱“信安王(李)煒”。

大唐靈州是北方邊地政治、經濟、軍事重鎮,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唐朝廷非常重視靈州,所以一貫派重臣大將坐鎮。如第一、二任朔方節度大使張說、王睃都是宰相兼兵部尚書。開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又啟用自己的三皇子李浚(即後來的李亨)為朔方節度大使,同時啟用六十七歲的信安王李煒為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禦史大夫,也就是說,李亨是大使,但他是玄宗親皇子,又隻有十六歲,因此李浚並不親自到任,而到靈州坐鎮,任朔方節度大使的實際上是大唐宗室、左金吾衛大將軍、信安王李煒。不久他又被升任禮部尚書,仍充朔方軍節度使。

三、石堡城戰 建立大功

當時因為河西石堡城被吐蕃占領,吐蕃派重兵把守,並以此為前哨陣地,屢屢出兵,攻擾唐河西、隴右等地區,成為大唐心腹之患。於是,開元十七年(729年)三月,唐玄宗下詔讓朔方節度使、信安王李煒,統帥朔方軍與河西、隴右地區駐防將帥共議攻城大計,合力奪回石堡城。在這次唐與吐蕃的戰爭中,年近七十歲的信安王李煒指揮唐軍為奪取軍事重鎮——石堡城(又稱鐵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進行了一場著名的“遠距離奔襲戰役”。

朔方節度使、信安王李煒到達軍事前線以後,認為石堡城非常重要,他統帥大軍,克期攻之。有將軍說:“此城據險,又為吐蕃所惜,今總軍深入,賊必並力拒守。事若不捷,退則狼狽,不如按軍持重,以觀形勢。”意思是從長計議。李煒答道:“人臣之節,豈憚艱險?必期眾寡不敵,吾則以死繼之。苟利國家,此身何惜?”三月二十四日,李煒大膽采取遠距離奔襲戰術,出敵不意,督率諸將,倍道兼進,並力攻之。唐軍日夜兼程,殺奔石堡城。吐蕃守城官兵措手不及,傷亡甚眾,李煒指揮唐軍攻其不備,奪回了石堡城。唐玄宗大喜,始改石堡城為振武軍,派重兵設防。自此,唐河西、隴右地區連成一片,拓地千裏。吐蕃連戰連敗,國內大嘩,遂再次派使求和請婚,遠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亦從中斡旋。唐亦應吐蕃要求,送與詩書。在開元十八年(730年),雙方約定以赤嶺(今青海日月山)為界,並於甘鬆嶺(今四川鬆潘境)及赤嶺兩地進行互市貿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蕃在赤嶺樹碑紀念,雙方邊將均參加了這一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