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首任朔方節度大使名相張說(1 / 3)

一、賢良方正 對策第一

大唐西北軍事、政治、經濟重鎮——靈州,是唐朝“十大節度使”中最重要的“朔方節度使”的治所所在州。在靈州曆任百名鎮將中,包括總管、都督、大總管、節度使,其中前後任宰相者有三十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從靈州調回京師之後,因功再提拔升任為宰相的。而第一個來靈州的時候就已經是宰相和兵部尚書,並且出任“靈州大軍區司令”——第一任朔方節度使者,就是曾仕大唐四朝,兼有將軍、宰相、詩人於一身的唐朝曆史上著名人物,“三次入相”的著名宰相、燕國公張說(yuè)。他是在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四月,唐朝把“朔方大總管”改製為“朔方節度使”的四個月之後,第一個由朝廷正式派出,由京師來到靈州,出任首任朔方節度大使的大唐宰相。大唐宰相共有三百六十九人,“三入為相”者僅有十二人,張說是其中之一。

張說(667~731年),字道濟,或說之、悅之,張說的說同悅,“說”字在這裏讀yuè,不讀shuō。張說原籍範陽(今河北涿縣),其家世居河東即蒲州(今山西永濟),十四歲喪父,隨母由河東遷洛陽,遂為洛陽(今屬河南)人。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女皇策賢良方正,詔吏部尚書李景偡主持。二十二歲的張說名列第一,女皇特授張說為太子校書郎,兩次被派出使西川(今四川)。後來又升為左補闕。武則天常常帶問題與張說談話。一次,她問張說上古有沒有百姓,張說從上古到黃帝、到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到兩漢,精辟地講述姓氏的發展。女皇聽了,十分讚賞,接連說:“善!”久視元年(700年)夏,武則天避暑三陽宮,到秋天也不還。張說又上書,要女皇以百姓和社稷為重,罷不急之役,省無用之費。以後,張說被升為鳳閣舍人。

二、不作偽證 流發欽州

作為鳳閣舍人的張說,不畏權貴,敢於仗義執言,留下了一段“張說不作偽證”的曆史佳話。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兄弟,因為有武後寵幸,在朝廷飛揚跋扈。長安三年(703年),因為宰相魏元忠不順從二張而得罪了二張,張易之就誣陷魏元忠說了對武則天大逆不道的話——“武後老了,該讓位給太子了”。武後聽了非常生氣,把魏元忠抓起來,決定當廷審判對證,要判魏元忠大逆不道之罪。為此,張易之事先私下找張說做偽證。張說先含糊答應,但到朝堂,當他走進大殿,麵對女皇,故意裝出膽小怕事的樣子,以引張昌宗說話。張昌宗果然怕他變卦,搶先說:“張某何不將你對我說的話奏明陛下!”張說冷笑一聲,憂憤地對女皇說:“陛下聖明,張昌宗殿堂之上竟如此威逼,暗中可想而知。但臣實未聞魏公元忠不敬之言,怎敢欺君!”頭一炮就把張昌宗打啞了。緊接著他又敘說二張怎麼樣恃寵胡為,逼迫忠良,以及魏公元忠如何反對二張胡作非為:“臣也知今日附二張可立得顯官,否則有滅族之禍,但神明難欺,臣不敢偽證誣害忠良,為聖製冤!”當武則天一再追問到張說時,張說答道:“我現在不能不說實話了,張易之讓我作偽證,但是,我確實沒有聽到魏元忠有什麼不順之言。”武則天騎虎難下,但因張易之兄弟是她寵幸之人,武則天還是罷了魏元忠的宰相。而且張說得罪了二張兄弟,也因此被流放欽州,但卻保住了魏元忠的性命。

三、為母服喪 以禮而終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複位以後,召回張說,任命其為兵部員外郎,後來,又升任其工部侍郎、兵部侍郎。這時,張說母親逝世,於是辭去官職回家奔喪。唐中宗又下詔起用張說為黃門侍郎。張說為了給母親服喪,就“固請終製”。當時“禮俗衰薄”,士大夫都以“奪服”任官為榮,而張說“獨以禮終”,天下人以為張說是個忠孝兩全的人,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服喪完成以後張說回朝,唐中宗複用張說為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後來,張說又曾親自為故去的父親撰寫碑文。唐玄宗為張說孝心所感動,特禦筆為碑文書額:“嗚呼,積善之墓。”後來,玄宗又“使就家錄其文,行於世”。

四、秉公處理 東都支黨

唐睿宗即位,升任張說為中書郎兼雍州長史。當年,譙王李重福本是唐中宗的長子,但是卻把他外放到均州(均縣,今湖北丹江口市)任刺史。他心懷不滿,特別是在景龍四年(710年),讓不是長子的李重茂當皇帝(唐殤帝,年號唐隆元年),他更是不能容忍,於是起來造反。均州在今湖北西北部,距離河南很近,叛軍數百人很快到達東都洛陽。當年即位的唐睿宗李旦改年號為景雲元年,命洛州刺史崔日知進擊叛軍。譙王李重福失敗,譙王本人自殺身亡。當時,在東都洛陽,譙王餘黨數百人都被捕下獄,久久不決。唐睿宗讓剛升任為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的張說,前去東都審理此案。張說受命到東都以後,經過調查審理,一個晚上便審查清楚。張說隻誅殺了隨譙王反叛罪大惡極的主犯:張靈均、鄭諳二人,其他誤受牽連被抓起來的數百人,都放他們回自己的原籍。唐睿宗下詔表彰張說:“嘉其不枉直,不漏惡。”特別給張說“慰勞之”。唐睿宗立李隆基為太子,特命張說和褚無量為太子詩讀,“尤見親禮”。

五、仕唐四朝 三入為相

張說一生曾仕大唐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皇帝。在永昌元年(689年),二十二歲時被武則天任命為太子校書郎,由此開始進入長達四十二年的仕途,三次入朝閣為宰相。

第一次,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正月,張說首次拜相,唐睿宗下詔任命中書侍郎張說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修國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先天元年(712年),皇太子李隆基即位,但大權仍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她引肖至忠、崔偍等為宰相。因為張說不附太平公主,隻授他尚書左丞,罷政事,讓他去當東都留守。

第二次,開元元年(713年)元月,張說由於事先料到太平公主等“懷逆”要叛亂,“乃因使以佩刀獻玄宗,請先決策,帝納之”。平亂之後,太平公主的黨羽宰相肖至忠等都被誅,因為平太平公主謀亂有功,唐玄宗下詔,張說為檢校中書令。九月,拜張說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實封二百戶。後因為與宰相姚崇不和,被罷為相州刺史、河北按察使。後又坐累遷嶽州刺史,停實封。再後遷荊州長史。

第三次,開元九年(721年)九月,唐玄宗再次重用張說,拜為宰相,詔“天平軍節度使說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第三次張說是宰相又兼兵部尚書。開元十一年(723年)二月兼中書令,四月,再進為中書令。開元十三年(724年)十一月,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這次任職長達五年,直到開元十四年(726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六、天平軍使 武將建功

張說不隻是位有才學的文臣,他還是一員有軍事才能的武將,在戰場上也累建奇功。開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再次重用張說,他任命荊州刺史張說為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並召他進京見駕。張說穿一身戎服朝見,玄宗“大喜”,又授以並州長史,兼天平軍大使,修國史,敕賚稿即軍中論撰。當年六月,朔方大總管王睃設鴻門宴,誅殺河曲降虜阿布思等,九姓同羅、拔野固等都疑懼。天平軍大使張說持節隻帶二十輕騎,直至其部,宿帳下,召見酋長慰安之。他和他們一起喝酒吃飯,打成一片。當時他的副使李憲認為降虜難信,要加以防備。張說答道:“吾肉非黃羊,血非野馬,不畏其刺。士當見危致命,亦吾效死秋也。”表現出軍事家的謀略和大將的風度。就這樣,張說隻用二十個隨從,便使九姓部落安定。此後,文臣張說轉為武職,出任節度使。

七、平康待賓 再立戰功

開元九年(721年)四月,唐玄宗命天平軍節度使張說與朔方軍大總管王睃、河西節度使郭知運,後來又有朔方防禦討擊大使王毛仲一起,平息蘭池都督康待賓叛亂。在此次戰爭中,康待賓聯絡黨項羌攻銀城(今陝西神木南)、連穀(今陝西神木北),張說的天平軍步騎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西北黃河畔)進擊,打敗叛軍,追北駱駝堰(今陝西神木西北)。羌、胡自相猜疑,黨項人反戈一擊與康胡軍夜鬥,康待賓兵敗,被王睃部下康植所擒。張說招納黨項人,使之複歸原地。副使李憲又請盡誅之,張說沒有接受,他奏玄宗置麟州,以安羌眾。玄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八、朔方大使 玄宗詩送

誰是來靈州出任第一任朔方節度使的人?這個問題,新舊唐書等史書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唐朝地方長官有總管、都督、大總管,到景雲二年(711年),唐朝始設節度使。節度使是一個軍鎮的最高軍政長官,相當現在一個大軍區,節度使本人,就相當大軍區司令,授任節度使時,皇帝賜給節度使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大纛(即大旗),威武極盛。大軍區大權獨攬,節度使一般管幾個州,一人總攬轄區各州軍權、政權、財權、民權,所轄區各州的刺史都是他的下屬,而節度使本人兼任所駐在州的州刺史。開元天寶(713~755年)間,十軍鎮設十大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朔方節度使治所在靈州,朔方節度使也就兼節度使所駐在州——靈州的刺史。朔方節度使的“朔方”,作為節度使方鎮名,也稱靈鹽、靈武、靈州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始於開元九年(721年)或開元九年末。究竟誰是第一任朔方節度使?史書上沒有明確,而有的人說是王睃,但根據《唐會要》《資治通鑒》記載:“朔方節度使,開元九年(721年)十月六日(或九年末)敕,朔方行軍大總管,宜準諸道例,改為朔方節度使。”《唐會要》原文誤為“開元元年”,已由岑仲勉先生於1964年辨正為“開元九年”。筆者以為,有人說王睃被任命為首任朔方節度使,顯然是搞錯了。曆史記載是:在開元八年(720年)秋,王睃以兵部尚書身份接替韋抗複充朔方軍大總管。開元九年(721年)四月至七月,王睃作為朔方行軍大總管,奉命平康待賓叛亂,以此有功,也授了嘉獎。但因為平康待賓叛亂後,降戶又反複,唐玄宗認為王睃未能“遂平胡亂”,而於開元九年(721年)九月二日就將王睃貶到梓州任刺史。因此,十月或年末改朔方大總管為朔方節度使的時候,王睃已經不是朔方大總管,他也不在靈州。此時,沒有朔方大總管,新改設的朔方節度使職位也就空缺。新舊唐書《王睃傳》以及《資治通鑒》等,都沒有開元九年或十年任命王睃為朔方節度使的記載。而史書《新唐書·張說傳》記載的是:開元九年(721年)九月十九日,唐玄宗拜張說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開元十年(722年)四月二十九日,唐玄宗下詔,拜張說“為朔方節度大使,親行五城,督士馬”。史書記載王睃是開元十一年(723年)四月,玄宗才詔王睃回京,代張說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開元十一年(723年)五月二十五日任命王睃為朔方節度使,應當在張說之後,王睃是第二任朔方節度使。唐玄宗《授張說同中書門下三品製》全文如下:

門下:乾坤以陰陽化成,後王以輔相興理,所以寅亮天工,緝熙帝圖,非夫大賢,孰寄斯任。天兵軍節度大使右羽林將軍兼並州長史攝禦史大夫燕國公兼修國史張說,挺其公才,生我王國。體文武之道,則出將入相;盡忠貞之節,亦前疑後丞。諒可以宏此大猷,總其邦政,允厘庶績,保乂皇家。可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勳封修國史如故。仍即馳驛赴京。

唐玄宗對張說出任朔方節度大使,非常重視。

首先,當時朔方正在進行戰事,王睃沒有圓滿完成任務,玄宗不滿,朔方節度使在當時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必須有一位特別能幹的將帥、高官,“匪夫大賢,孰允茲任”,因此,玄宗特意派一位宰相兼兵部尚書張說出鎮靈州,擔任中國古代曆史上第一任朔方節度大使。下麵是唐玄宗的《命張說兼領朔方節度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