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首任朔方節度大使名相張說(3 / 3)

十二、銳意改 革開元功臣

唐玄宗所以能開創與唐太宗“貞觀之治”齊名的“開元之治”,是與包括張說在內的文臣武將的貢獻分不開的。張說在政治上銳意改革,是“開元功臣”。其中在政治製度上最重要的改革是: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唐初,在門下省設“政事堂”,作為宰相議政之所。後來,中書省的權力加大,門下省最高長官“侍中”改任為“中書令”,並且,把政事堂也遷到中書省,仍然是宰相議政之所。開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任命張說兼任中書令,特別下製書《命張說兼中書令製》,反映出對張說非常重視,全文如下:

中書政本,實管王言,谘爾夏部,僉曰惟允。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燕國公張說,道合忠孝,文成典禮,當朝師表,一代詞宗。有公輔之材,懷大臣之節。儲宮侍講,早申翼讚,台座訏謨,備陳匡益。入則式是百辟,出則賦政四方,嘉績簡於朕心,茂功著於王室。賚予良弼,光輔中興,乃眷專車,是稱樞密。宜兼出納之任,式副具瞻之舉。可兼中書令。

張說任中書令以後,進行改革,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焉”,確定中書印為“中書門下之印”。張說的改革,使“政事堂”由原來宰相議事之所,變為朝廷最高權力機構,從此,政事堂有了自己的所屬部門和屬官。此外,在軍事製度上,張說廢府兵製建募兵製的改革,在民族問題上主張比較緩和的民族政策。

十三、贈送美 人張說得報

作為大唐名相,曆史上流傳著有許多關於張說的趣聞傳說。在《剛正宰相魏元忠》中我講了其中一個“張說不作偽證”的故事;在《三朝名相姚崇》中,我又講了一個“死姚崇算計活張說”的故事。“張說舍愛妾得救”又是一例:張說有一個愛妾寧懷棠,美貌如花,且長文字,張說特別寵愛,讓她擔任自己的文牘。有一次,一個故人之子——書生賈全虛來見,張說看他年少多才,就留為記室。日子久了,書生與美妾私通。張說發現以後,非常生氣,準備把他拿到京兆尹去判罪。書生大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你貴為宰相,難道就不會遇到難處需要人幫忙的時候?竟然還吝惜一個婢女嗎?”張說聽了很覺驚異,於是就放了書生,並且把愛妾送給書生。賈全虛後來找到一個門路,在內廷宮中機要處傭書。一年後,他得到一個消息,急忙找張說:“我聽說張公被宰相姚崇所陷害,對皇帝說你私下與岐王交往有後患,玄宗已經讓禦史台調查,我感激張公恩德,特來告知。張公大難臨頭了,你趕快想辦法吧!”張說忙問書生怎麼辦?書生從張說最喜歡的寶物中挑選一件“夜明簾”,連夜到宮中送給九公主,請九公主幫忙。九公主對玄宗說:“皇上當太子時張說陪讀,不是一直想要善待張丞相嗎?現在怎麼聽到一點閑話,就要對他嚴加懲處呢?”玄宗聽了,很受感動,於是,張說得救。玄宗從輕發落,重罪輕判,貶張說為相州刺史。這個故事說明,張說既有愛惜人才、玉成一對有情之人的品德,又有對自己“以防萬一”的深謀遠慮。

十四、嶽父泰 山源自張說

唐玄宗做太子時張說就是他的陪讀,所以一向和張說關係親密,當皇帝以後,對張說特別重用。張說“倡封禪儀”,正和皇帝心意,唐玄宗開元十三(725年)年,決定去泰山封禪,任命張說為“封禪使”,由他主管封禪一切大事。他自然需要用人,他女兒便向父親建議:“爹,你也老了,許多事可以交給你女婿鄭鎰去辦吧!”張說覺得也有道理,就答應了女兒。鄭鎰非常積極,忙前忙後為封禪效力。但是,正式舉行封泰山祭典時,朝廷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上山,鄭鎰隻是一個九品官,不夠資格。女兒又對父親說:“爹,你對自己的女婿不應該用時拿來,不用就推到後邊去。鄭鎰整天忙上忙下,事事他都經手,你不讓他上山,萬一出了差錯,皇帝怪罪下來怎麼辦。”張說又覺得也有道理,大典離不開鄭鎰,加上女兒糾纏,於是就借口鄭鎰為封禪辦事有功,把他由九品破格提拔為五品。按規定,凡上山者宰相以下可升一級,張說給鄭鎰連升四級。

正式封泰山祭典那天,鄭鎰身穿絳紅色五品朝服,與其他大臣一起上山參加祭禮大典。祭祀完畢,玄宗賜禦宴宴請大臣。因為是五品以上的大官,玄宗都認識,他看到一個九品之官也穿著紅袍坐在筵席上,有點納悶,就問鄭鎰:“喂,你怎麼也來了?”鄭鎰嚇得不敢說話。此時坐在跟前的黃幡綽替他答道:“這是泰山出的力呀!”這是一個雙關語,表麵上說,既然是封泰山,鄭鎰就是沾了泰山的光;實際上大家都明白,是說他的“封禪使”宰相嶽父給他幫的忙。這句繞了彎子詼諧的解釋,把玄宗也逗樂了,玄宗也就心照不宣,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從此以後,人們就開始把嶽父稱作“泰山”。

十五、張說巧 計保住龍種

女皇武則天雖然心寵二張,眾怒之下不得不放魏元忠一條活命。這件事中,張說表現出的仗義執言的為人很令李隆基敬重。待武則天倒台,李旦即唐睿宗坐上龍椅,李隆基成了太子,便把張說找回宮,給以倚重。恰這時李隆基太子宮的良媛楊氏有了身孕,而他的姑母太平公主正嫉恨他,想方設法要廢掉他的太子,宮庭朝臣支持太平公主的人不少。他為了保住太子位,想打掉良媛楊氏的身孕,以免太平公主又攻擊他“內多嬖寵”。李隆基就把張說叫來商量,張說聽了以後大驚說:“龍種豈能墮胎!”但李隆基決心已定,並要張說幫助。張說為難了,不幫忙吧,太子位實在在險境中;支持打胎吧,萬一出亂子自己難脫“危害龍種”之罪。但不幫忙又不行。便想了兩全其美之法,他配了兩副藥,卻全是保胎之藥,送給李隆基要他每天讓良媛楊氏吃一副。他對李隆基說:“第一副是把胎兒化成血水,第二副是把血水排出來。不過,這隻是藥,還要看天命。”李隆基照辦了,並親自為良媛楊氏熬藥送藥。那結果是可以想到的,胎兒得以保全,而且母親也健康起來。李隆基很失望,就又叫來張說,並細說了情況。而張說卻故意裝出驚愕,抖著嘴唇跪了下來:“罪過罪過,我幾乎犯了大罪!”然後向天拜了三拜,轉過身又向李隆基三拜。李隆基被弄得莫名其妙:“你這是怎麼了?”“龍種有天神保護,什麼藥也是沒有用的。”李隆基也懷疑自己了,沉默不語。張說很鄭重地說:“這是大喜,天神保護龍種,你這龍種之父誰還能傷害得了!”李隆基轉憂為喜,忙扶起了張說:“難道真如你所言!”“欺天天殺我,我還敢欺你!”就這樣,胎兒被張說巧計保住了。後來宮廷事態的發展正如張說的預言:太平公主的計劃失敗了,李隆基不久繼承了皇位。而楊氏那胎兒,後來也當上了皇帝,他就是唐肅宗。安祿山造反後,由他平息叛亂,保住了唐朝。

十六、貴臣大 夫不宜決杖

史書上還記載著張說這樣一個故事,開元十年(722年),玄宗車駕幸東都,有洛陽主簿王鈞為張嘉貞修宅,將以求禦史,因受贓事發,上特令朝堂集眾決殺之。張嘉貞促所由速其刑以滅口,乃歸罪於禦史大夫韋抗、中丞韋虛心,皆貶黜之。其冬,秘書監薑皎犯罪,張嘉貞又附會王守一奏請杖之,薑皎遂死於路。俄而廣州都督裴伷先下獄,上召侍臣問當何罪,張嘉貞又請杖之。兵部尚書張說進曰:“臣聞刑不上大夫,以其近於君也。故曰:‘士可殺,不可辱。’臣今秋受詔巡邊,中途聞薑皎以罪於朝堂決杖,配流而死。皎官是三品,亦有微功。若其有犯,應死即殺,應流即流,不宜決杖廷辱,以卒伍待之。且律有八議,勳貴在焉。皎事已往,不可追悔。伷先隻宜據狀流貶,不可輕又決罰。”上然其言。嘉貞不悅,退謂說曰:“何言事之深也?”說曰:“宰相者,時來即為,豈能長據?若貴臣盡當可杖,但恐吾等行當及之。此言非為伷先,乃為天下士君子也。”初,張嘉貞為兵部員外郎,時張說為侍郎。及是,張嘉貞任宰相,張說位在張嘉貞下,既無所推讓,張說頗不平,因以此言激怒張嘉貞,由是與張說不葉。上又以張嘉貞弟張嘉祐為金吾將軍,兄弟並居將相之位,甚為時人之所畏憚。開元十一年(723年),玄宗幸太原行在所,張嘉祐贓汙事發。張說勸張嘉貞素服待罪,不得入謁。因出為幽州刺史,張說遂代為中書令,成為宰相。張嘉貞惋恨,謂人曰:“中書令幸有二員,何相迫之甚也!”第二年,複拜戶部尚書,兼益州長史,判都督事。敕張嘉貞就中書省與宰相會宴,張嘉貞記恨張說擠己,因攘袂勃罵,源乾曜、王睃共和解之。

十七、奸臣彈 劾玄宗罷相

張說也有他的不足之處,他脾氣暴躁,與同僚關係不怎麼好,他還有點貪財,喜歡收藏寶物,常接受別人的賂賄,終遭奸臣陷害彈劾,被罷相。河南尹崔隱甫被唐玄宗提拔為禦事大夫,張說反對,崔懷恨在心;禦史中丞宇文邕為自己向上爬,搜刮民財,開元九年(721年),提出清理天下戶口八十餘萬和大量土地,張說以為擾民,極力阻止,宇文邕也十分憤怒。於是,開元十四年(726年),崔、宇文二人,聯合李林甫向玄宗彈劾張說,罪狀是:一、引術士王慶則,“祠禱解,而奏表其閭”;二、引僧人道岸“窺炯時事,冒署右職”;三、依靠張說權勢,其親吏張觀、範堯臣“市權招賄”;四、擅自給予“太原九姓羊錢千萬”。玄宗大怒,詔源乾曜、崔隱甫、尚書韋抗到尚書省審查張說。這源乾曜也曾反對張說的封禪議,二人因此不和,他說彈劾基本屬實。玄宗就發金吾兵包圍張宰相府。張說兄左庶子張光到朝堂“刑耳列冤”。於是,玄宗又派高力士去張府看望張說。張說見高力士前來,假裝“蓬首垢麵”,與家人一起坐在草地上,用瓦器,吃粗食,以表“自罰憂懼”。同時,送高力士珍寶等物,高力士就將見到張說的情況,如實報告玄宗,並且極力陳述張說慌懼苦狀,為之開脫,並說:“張說一向忠於陛下,於國家有功。”玄宗聽了,從輕發落,隻罷去張說中書令之職,仍命為集賢院學士,專修國史。誅殺王慶則等人,株連也有十多人。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玄宗不聽崔、宇文等“比朋為奸”讒言,又命張說“以尚書右丞致仕”。而三奸臣中崔隱甫被免官;宇文融後當宰相不到百日即被流放,死於流中;李林甫曆史上以“口蜜腹劍”臭名昭著。而唐玄宗對張說仍然寵遇不衰,“朝廷每遇大事,上常遣中使訪之”。開元十七年(729年),張說再拜尚書右丞相兼集賢院學學士,代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玄宗舉行隆重熱烈的儀式。後加封開府儀同三司。長子張均為中書舍人,次子張垍娶寧親公主,封為駙馬都尉,“當時榮寵,莫於倫比”。玄宗欲以駙馬張垍為相,被楊國忠薦韋見素代之,張垍始怨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年老患病,玄宗每天派太監去看望,還禦筆書寫藥方賜張說。當年十二月,第一任朔方節度使、大唐一代名相“開元功臣”張說病逝,年六十四歲。玄宗贈為太師,諡為文貞,並親自給張說撰寫神道碑文。天寶十三年(754年),因楊國忠言張垍與安祿山有聯係,玄宗大怒,張說三子皆被逐,張均由中書舍人貶為建安太守,張垍由駙馬都尉、衛尉卿貶為盧溪郡司馬,張椒由給事中貶為宜春郡司馬。天寶十五年(456年),張均、張垍皆投安祿山,“垍相祿山”,後“垍死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