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之地,雍州之域,密邇關輔,是稱河塞。頃者胡孽為寇,擾其居人,王師有征,戎事斯大。戍役之弊,邊甿既勤,雖妖醜厎清,而政理未洽。不有經製,曷雲昭蘇,且和眾為武者,所以詰奸慝,總軍命將者,所以訓甲兵。匪夫大賢,孰允茲任。兵部尚書中書門下三品燕國公張說,天與明秀,自然才傑,光備九德,宏宣七政。爰掌邦理,實為國楨,謀而必忠,言則無隱。寅亮之美,用熙帝載。談笑之餘,更陳戎備。所謂善行樽俎,事立封疆,宜以上台之尊,遙統中軍之任。可持節兼知朔方軍節度大使,餘如故。
其次,張說本人更是一位與玄宗關係親密而又了不起的名相,因此,唐玄宗親自為張說赴任朔方賦詩《送張說巡邊》一首,為張說出任朔方節度大使而送行:
送張說巡邊
李隆基
端拱複垂裳,長懷禦遠方。股肱申教義,戈劍靖要荒。
命將綏邊服,雄圖出廟堂。三台入武帳,八座起文昌。
寶胄匡韓主,華宗輔漢王。茂先慚博物,平子謝文章。
盡節恢時佐,輸誠禦寇場。三軍臨朔野,駟馬即戎行。
鼓吹威夷狄,旌軒溢洛陽。雲台先著美,今日更貽芳。
與此同時,玄宗還命其他朝廷高官賦詩為張說送行。賈曾作《餞張尚書赴朔方序》,稱張說“文為一變之英,武有萬人之敵”。著名唐朝宰相張九齡、宋璟、徐堅、源乾曜、崔日用、崔禹錫、盧從願、賀知章、韓休、許景先、王丘、蘇晉、張荔貞、袁暉、王光庭、徐知仁、席豫等二十人都“奉和聖製”作詩相送,可以說是集應製送別詩之大成,現錄七首於後:
奉和聖製送尚書燕國公說赴朔方
張九齡
宗臣事有征,廟算在休兵。天與三台座,人當萬裏城。
朔南方堰革,河內暫揚旌。寵錫從仙禁,光華出漢京。
山川勒遠略,原隰軫皇情。為奏熏琴倡,仍題寶劍名。
聞風六郡勇,計日五戎平。山甫歸應疾,留侯功複成。
歌鍾旋可望,枕席豈難行?四牡何時入,吾君聽履聲。
奉和聖製送張說巡邊
宋璟
帝道薄存兵,王師尚有征。是關司馬法,爰命總戎行。
畫閫崇威信,分麾盛寵榮。聚觀方結轍,出祖遂傾城。
聖酒江河潤,天詞象緯明。德風邊草偃,勝氣朔雲平。
宰國推良器,為軍挹壯聲。至和常得體,不戰即亡精。
以智泉寧竭,其徐海自清。遲還廟堂坐,贈別故人情。
奉和聖製送張尚書巡邊
源乾曜
匈奴邇河朔,漢地須戎旅。天子擇英才,朝端出監撫。
流星下閶闔,寶鉞專公輔。禮物生光輝,宸章備恩詡。
有征視矛戟,製勝唯樽俎。彼美何壯哉,桓桓擅斯舉。
聲華振台閣,功德標文武。奉國知命輕,忘家以身許。
安人在勤恤,保大殫襟腑。此外無異言,同情報明主。
奉和聖製送張說巡邊
徐堅
至德撫遐荒,神兵赴朔方。帝思元帥重,爰擇股肱良。
累相承安世,深籌協子房。寄崇專斧鉞,禮備設壇場。
鼙鼓喧雷電,戈劍凜風霜。四騑將戒道,十乘啟先行。
聖錫加恒數,天文耀寵光。出郊開帳飲,寅餞盛離章。
雨濯梅林潤,風清麥野涼。燕山應勒頌,麟閣佇名揚。
奉和聖製送張說巡邊
賀知章
荒境盡懷忠,梯航已自通。九攻雖不戰,五月尚持戎。遣戍征周牒,恢邊重漢功。選車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胄出天弧上,謀成帝幄中。詔旗分夏物,專討錫唐弓。
帳宿伊川右,鉦傳晉苑東。饔人藉實,樂正理絲桐。
歧陌涵餘雨,離川照晚虹。恭聞詠方叔,千載舞皇風。
奉和聖製送張說巡邊
崔禹錫
供帳何煌煌,公其撫朔方。群僚鹹餞酌,明主降離章。
關塞重門下,郊岐禁苑傍。練兵宜雨洗,臥鼓候風涼。
炎景寧雲憚,神謀肅所將。旌搖天月迥,騎入塞雲長。
赫赫皇威振,油油聖澤滂。非惟按車甲,兼以正封疆。
叱吒陰山道,澄清瀚海陽。虜垣行決勝,台座佇為光。
奉和聖製送張說巡邊
張嘉貞
天錫我宗盟,元戎付夏卿。多才兼將相,必勇獨橫行。
經緯稱人傑,文章作代英。山川看是陣,草木想為兵。
不待河冰合,猶防塞月明。有謀當係醜,無戰且綏氓。
閫外傳三略,雲中冀一平。感恩同義激,悵別屢魂驚。
直視前旌掣,遙聞後騎鳴。還期方定日,複此出郊迎。
同時,在去靈州赴任之際,張說本人也高興地賦詩一首,以表決心,即《將赴朔方軍應製》:
將赴朔方軍應製
張說
禮樂逢明主,韜鈐用老臣。恭憑神武策,遠禦鬼方人。供帳榮恩餞,山川喜詔巡。天文日月麗,朝賦管弦新。幼誌傳三略,衰材謝六鈞。膽由忠作伴,心固道為鄰。漢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塵。連年大軍後,不日小康辰。劍舞輕離別,歌酣忘苦辛。從來思博望,許國不謀身。
第三,按唐製,隻有親王領節度使才稱為“節度大使”,例如皇太子李亨就曾經是朔方節度大使。張說不是親王,而玄宗任命張說為“朔方節度大使”,這就更加足見玄宗對張說,也是對靈州的特殊待遇。
據以上記載和分析,筆者認定:第一任朔方節度使,應該是“三入為相”並且兼兵部尚書的著名宰相張說。
朔方節度使在曆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是西北邊防最大的軍事重鎮,史書上說作為朔方節度使方鎮的靈州,“捍禦北方,士馬強盛,甲於諸鎮”;朔方節度使,管轄範圍相當大,《唐會要》記載:朔方節度使“其經略,定遠、豐安軍,西、中受降城,單於(都護府),豐、勝、靈、夏、匡、長安、樂等州並受節度”;朔方節度使擁兵六萬四千多人,後來,平定安史之亂,以朔方軍為主力,達十萬將士,靈州城居民最多時達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戶,五萬三千一百三十六人。從唐朝著名宰相張說首任朔方節度使開始,至唐末朔方節度使韓遜,來靈州坐鎮的,有“再造唐朝”的郭子儀等七十多個高官,包括二十多個宰相,都擔任過朔方節度使。
九、平康願子 罷兵還農
首任朔方節度大使、宰相、兵部尚書、燕國公張說,剛剛到靈州上任,親督各州兵馬,就指揮朔方軍贏得了一場平息康願子叛亂的勝仗。開元十年(722年)初,康待賓的殘部慶州方渠降胡康願子,自立為可汗,搶掠牧馬,向西過黃河出塞。張說率軍征討,連敗康願子,追趕至木盤山,康願子逃到山穀,最終被張說擒獲,以後正法。俘虜三千人,分別誅赦,大獲全勝。為了確保朔方安寧,張說將殘胡五萬餘口,遷徙到許、汝、唐、鄧、仙、豫諸州安置,空出河南朔方之地。唐玄宗大喜,以平康願子有功,賜張說實封三百戶。張說向玄宗建議,主張罷邊兵二十萬,讓他們去兵還農。玄宗以為過去邊鎮駐兵六十萬,如果裁去二十萬,就去掉了三分之一,必然造成邊備空虛,於是,就下手敕詢問,張說回奏道:“臣久在疆場,據悉邊情,將帥常擁兵自衛,役使營私,並非真能製敵。臣聞兵貴精不貴多,何必多養冗卒,虛麋兵糧,兼妨農務?臣請以闔門百口為保。”玄宗看了很受感動,也覺得很有道理,就下旨按照張說意見,裁去邊兵二十萬,讓他們解甲歸田,回家務農。張說首任朔方節度使,就安定了西北邊防,大建功勞。
十、廢府改募 彍騎衛京
唐初實行“府兵製”:分全國為十道,道下有府,總共設置六百三十四個府,其中大府置兵一千二百人,中府置兵一千人,小府置兵八百人。各設“折衝都尉”統領府兵。府兵們無事務農,有事作戰。每到冬季進行教練。每年由各道府兵輪番派兵,宿衛京師。到唐玄宗“開元之治”時,海內太平,久不用兵,府兵長期沒有交戰,很多人逃亡回家。因而,京師“衛兵貧弱,番休者亡命略盡”,派兵到京師守衛都成問題。看到這種情況,開元十一年(723年),宰相張說向玄宗提出建議,請皇帝下旨,招募壯士,入京宿衛。張說的建議正合玄宗心意,玄宗就讓尚書左丞蕭嵩(後來也是朔方節度使)專辦此事。蕭崇就與兆、蒲、同、岐、華各州長官一起,不到十天,選精兵十三萬,分別補充各衛,充作“長從宿衛”,免除出征和鎮守,一年輪番宿衛京師兩次(兩個月),加強了京師的宿衛,“優其科條,簡色役”,州縣不得役使。這支軍隊,後來又稱“彍騎”,“彍”字從弓,意思是,這些軍隊是專門張弓騎射練武,再不務農。從此,“府兵製”兵農開始分離,創立自魏宇文泰的“府兵製”,可以說為張說所廢,代之以“募兵製”。開元天寶(742~755年)間又設十大鎮,任命十大節度使,各統數州兵馬大權,抗擊突厥、吐蕃、奚、契丹等侵犯。大唐兵威,再遠震塞外。
十一、文學領 袖詩壇宗主
張說是盛唐一代名相,前後三次入相,又是著名文學家、詩人,唐玄宗詔張說為集賢殿書院學士,“知院事”,也就是當集賢書院的院長。集賢書院前身是正麗書院,是中國最早、最大的官辦書院。張說掌文學之任長達三十年,是文學領袖,詩壇宗主,他品評文苑,獎掖後進,深孚眾望,敦厚氣義,重然諾,文才出眾,在當時是無人能比的,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開元六年(718年),他被貶嶽州,在逆境中,在三國魯肅閱兵台舊址建“嶽陽樓”,常與文士望樓賦詩。他“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答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鹹諷誦之”。他在武後時參與修撰《三教珠英》,唐玄宗時改撰《開元五禮儀注》,主編《答唐六典》,合撰《初學記》,為諸王子習讀課本。開元前期,正是唐玄宗勵精圖治,國力強盛時期,大唐朝廷許多重要著書、文書,多出自燕國公張說和許國公蘇頲之手筆,人稱“燕許大手筆”,聞名朝野。如張說“倡封禪”,開元十三(725年)年,唐玄宗任命張說為“封禪使”,總管封禪事。唐玄宗親率百官上泰山封禪。這在當時是皇帝一件特別重要的大事,是誇耀盛世的慶功大典。東封回來以後,當年十一月,張事即被唐玄宗任命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唐玄宗特別詔張說代筆撰寫《封禪壇頌》,玄宗禦筆親書:“刻之泰山,以誇成功”。詩歌代表作如《巡邊在河北》《五君詠》《鄴都行》等。他的詩詞、表奏、碑文、墓誌等,總集成三十卷文集,其中詩九卷,《全唐詩》卷八十五至卷八十六,錄有其詩三百四十八首。張說還是一個小說家,據說,有名的《虯髯客傳》,就是出自他的手筆。張說有一篇奇文《錢本草》,是治貪腐病的良藥方。
錢本草
張說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采澤流潤,善療饑寒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汙賢達,畏清廉。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采無時,采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誌傷神,切須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