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睃在桂州兩年,為民造福,政績突出,因此,由桂州調到朝中,升任鴻臚大卿。以後,朝廷又派他出任朔方軍副大總管,兼安北大都護,豐安,定遠,三受降城以及側近各軍都受王睃節度。接著,他又被晉升為太仆少卿,隴右群牧使。
開元二年(714年)吐蕃相坌達延發兵精甲十萬進犯臨洮(今甘肅臨洮),進攻蘭州、渭州、鄯州都督楊矩正非常害怕,竟然“悔懼自盡”。唐玄宗命太仆卿王睃率所部與攝羽林將軍兼隴右防禦使薛訥軍,在臨洮彙合,並力迎擊吐蕃,同時,調兵十餘萬人,馬四萬匹,準備禦駕親征,以為後應。王睃率所部兩千人從隴右出發,途中得知吐蕃相屯駐大來穀,連營數裏。王睃對部下說:“虜兵甚眾,我兵甚寡,隻應智取,不宜力敵。”於是,王睃選精兵七百人,讓他們都改穿胡服,趁夜偷襲敵營,坌達延損兵上萬。此時,薛訥率軍也到,王睃與薛訥合力左右夾攻,大敗吐蕃,斬首萬餘級,獲牲畜二十萬頭。唐玄宗得到捷報,決定取消親征,下詔嘉獎有功將軍,拜王睃為銀青光祿大夫,封清源縣男爵,兼原州都督;拜薛訥為右羽林大將軍,封平陽郡公。王睃奇計建奇功,大破吐蕃十萬兵。從此,大唐將軍王睃威名,遠達塞外。
七、征討突厥 朔方總管
開元三年(715年),突厥可汗默啜被九姓所殺,其酋長多款塞投降,唐朝政府把降戶安置在河曲之內。但是降戶後來又漸漸反叛。熟悉邊情的王睃特上奏疏給唐玄宗,他精辟地分析了突厥的內部情況,以及唐朔方軍的情況,提出對應之策。主張:“盛陳兵馬,散令分配,內獲精兵之實,外虜之謀,暫勞永安,此上策也。”唐玄宗下敕王睃率軍西渡河討之,王睃夜以繼日,卷甲舍幕進討。夜間在山中忽然遇到大風雪,王睃害怕耽誤戰期,對天發誓:“睃若事君不忠,不討有罪,明靈所殛,固自當之,而士眾何辜,令其勞苦!若誠心忠烈,天監孔明,當止雪回風,以濟戎事。”王睃說罷,果然,風回而雪止。王睃大軍奮力作戰,殺一千五百多人,生擒一千四百多人,獲很多駝馬牛羊。王睃因功升任左散騎常侍,持節朔方道行軍大總管,接著,又升任禦史大夫。開元八年(720年)秋,曜跌部落和仆固都督勺磨在受降城附近活動,並“潛引突厥內擾”,王睃密奏皇帝,“盡誘而誅之”。唐玄宗拜王睃為兵部尚書,複充朔方軍大總管。
八、平康待賓 封中山公
正是在王睃任朔方軍大總管期間的開元九年(721年)四月,西北蘭池州突厥族都督康待賓因族人苦於賦稅反叛。康待賓煽動眾突厥降戶一起攻占夏州,並占領魯、麗、含、塞、依、契等六胡州,還煽動黨項人一起造反,進攻夏州。蘭池州本地處隴西,在今甘肅山丹縣地區,向為胡人出沒之地。後來,其酋長康待賓率部落降唐內附,唐朝把他們安置在河套(今寧夏東北、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地區),設蘭池都督府,並在靈、夏州南設六胡州,安置降胡,以康待賓為蘭池都督府都督。康待賓反叛,使得朔方形勢危機,唐玄宗即派朔方軍大總管王睃與隴右(今青海省樂都縣)節度使郭知運、天德軍節度使張說率軍征討。此後,於同月,唐玄宗又派毛王仲為朔方道防禦討擊大使,與王睃、張說等一起討伐。七月,王睃的部將靈州人康植生擒康待賓,張說也打敗叛軍。康待賓被押到長安問斬。康待賓叛亂平息以後,唐玄宗特別召見康植,封他為左武威大將軍,進爵天山縣男。王睃也因功進封清源縣公,仍兼禦史大夫。平康待賓,唐玄宗非常高興,就破例將宮女賜給郭知運、王睃等人。但是,唯獨王睃一人不肯接受,他說;“臣之事君,猶子事父,詎有常近圍掖而臣子敢當乎?誓死以免。”表現出王睃對玄宗的無限忠誠。
因為事先王睃不想讓郭知運參與,上書:“朔方兵力有餘,願罷知運,獨當戍。”但是,他的書還沒有報,知運已經發兵。因此,在戰鬥中,王睃與郭知運不相協,王睃召撫的降者,郭知運縱兵擊之,突厥降戶以為是王睃出賣他們,所以突厥降戶相率複叛。王睃作為主帥應該負有責任,因此,他曾被貶為梓州(治所三台,轄境相當今四川三台、中江、鹽亭、射洪等縣地)刺史。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念舊功,王睃又被拜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九、張說之後 朔方大使
開元十年(722年),王睃“屬車駕北巡”,又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兼太原尹。開元十一年(723年)夏,唐玄宗考慮到王睃在朔方的確是有建樹的,因此,在四月三十日,又下詔讓王睃代張說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且,“追平虜之功,加金紫光祿大夫”。五月十五日,唐玄宗再任命王睃“仍充朔方軍節度大使”,並命王睃“巡河西、隴西、隴右、河東、河北諸軍”。也就是說,王睃是在開元十年(722年)張說任第一任朔方節度大使一年之後,開元十一年(723年)五月十五日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的,因此,他是第二任“靈州大軍區司令”——朔方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