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官宦 有熊虎相
在唐朝靈州任職的百名鎮將中,有一位文才武略兼備的大將、宰相。十多年間,他曾經四次來到寧夏,四次坐鎮靈州,包括兩次(714年、720年)到靈州出任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後又代張說出任第二任朔方節度使,兩次(723年、726年)到靈州出任朔方節度使,他就是與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張仁願等人齊名,被史家稱為唐朝“文武兼才,出將入相”的大將、名相、中山郡公王睃。
王睃(653?~732年),滄州景城(今河北滄州)人,後來,舉家遷徙到洛陽,也就算是洛陽人。家庭世代為官。王睃的祖父王有方,曾任岷州(治溢樂,今甘肅岷縣)刺史。父親王行果,曾為京師長安縣縣尉,而且是很出名的一個縣級武官。王睃自小父母雙亡,他是由祖父王有方撫養長大。王睃剛生下來的時候,氣貌偉特,人們都說他“有熊虎相”;而他本人的性格是“少孤而好學”。祖父王有方對小孫子王睃特別珍愛,指著小王睃預言說:“是子當興吾宗。”後來,王睃長大成人,果然沒有辜負祖父的期望,成為唐朝的名將、名相。
二、仗義執言 有古人風
進士並列的唐朝科舉製度的考試科目,唐高宗任命王睃為清苑縣(今河北省清苑縣,即南大冉)縣尉,繼承了父親的縣尉官職。以後,王睃調到京城升任殿中侍禦史,加朝散大夫,他仗義執言,《舊唐書》稱讚王睃“有古人風”。武則天時候,朔方元帥——朔方道行軍大總管魏元忠“討賊不利”,歸罪於副將韓思忠,按唐律韓思忠當誅,欲殺韓頂罪。作為殿中侍禦史的王睃認為,韓思忠是一個副將,不應該負主要責任。當時就上表給女皇:“思忠偏將,權不己製,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獨誅。”在王睃一再力爭下,韓思忠竟然免死獲釋。後來,被王睃救命的韓思忠也成為唐朝一員大將,延載元年(694年),出任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鎮守使的韓思忠大破突厥泥孰萬餘人,奪回沒斯城。這次救韓事件之後,王睃也升任渭南縣(今陝西渭南)縣令。
三、感慕節義 再救魏公
王睃為官,始終堅持公正,他“操下肅壹,吏人畏愛”。武則天時,上麵提到的大唐宰相魏元忠,多次遭奸官陷害,曾三次遭流放,一次被判死罪。因為不滿女皇男寵張易之兄弟,二張千方百計陷害魏元忠。久視元年(700年)宰相魏元忠被貶至高要縣(今廣東肇慶)。王睃了解到魏元忠完全是冤枉的,就密奏女皇為魏元忠極力申辯。大唐宰相、時任鳳閣舍人的宋璟勸他說,魏元忠已經得罪二張,你就不要因為魏元忠“再觸逆鱗”,否則,你自己也會受牽連。王睃答道:“魏公忠而獲罪,睃為義所激,苟得辯,雖死弗悔。”宋憬聽了感慨地說:“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
四、桂州都督 州人稱頌
景龍末年(710年),唐中宗任命王睃為桂州(今廣西)都督。桂州過去駐有軍隊,經常要運蘅州(治衡陽,今湖南衡陽)和永州(治零陵,今湖南零陵)等地糧食,往返很費周折。王睃到任後,修築城郭,提高桂州城的防禦能力;上奏罷屯兵,解決了運糧問題。同時,王睃還利用江水,開屯田數千頃,使百姓豐衣足食。後來,王睃上書請求回鄉祭拜祖墓,百姓來到都督府請王睃留下。唐中宗下詔:“彼州往緣寇盜,戶口凋殘,委任失才,乃令至此。卿處事強濟,遠彌寧靜,築城務農,利益已廣,隱括綏輯,複業者多。宜須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請,不需來也。”於是,遵照皇帝的旨意,王睃在桂州再繼續擔任都督一年。桂州人,為歌頌、紀念都督王睃,特別“刻石立碑以頌其政”。
五、頂風抗逆 力救幽求
先天元年(712年),太子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雖然唐玄宗已經是大唐天子,但是,朝政把持在太平公主的黨羽崔湜等人手中。於是,唐玄宗就與尚書右仆射劉幽求商討,準備將太平公主的黨羽除掉。但計劃敗露,沒有成功,唐玄宗隻好將劉幽求交出來,判流放封州(治封川,今廣東封川)。廣州都督周利貞按照宰相崔湜等人的指示,對劉幽求“必欲殺之”。劉幽求流放路過桂州王睃治所,王睃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後,就留住劉幽求不予遣送。周利貞立刻移書督促,劉幽求害怕對王睃不利,就對他說:“勢且難全,正恐累君,奈何?”王睃說:“公之坐。非朋友所絕。睃在,終不忍公無罪就死。”在王睃一再保護下,劉幽求一直留在桂州,保全了性命。後來陷害劉幽求的崔湜等人被誅,劉幽求再次擔任宰相執政,故皇帝下詔劉幽求“為刻石辭”。王睃在桂州又為大唐挽救了一個著名宰相。
六、抗擊突厥 再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