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任的王睃與第一任的張說一樣,也是以兵部尚書和宰相的身份,出任朔方節度使的。可見,最初,唐玄宗對靈州、對朔方節度使王睃是特別重視的,還專門下了《命王晙檢閱朔方諸軍敕》,全文如下:
王者之師,有征無戰。將以懷柔服叛,非欲黷武窮兵。犯令淩政則杜之,賊賢害人則伐之,維其封疆,辨其旗物,此皆夏官之政也。谘爾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軍節度大使上柱國中山郡開國公王晙,寅亮天地,弼予一人,頻總元戎,克清河朔,師徒效力,武威遠振。遺甿懷仁以思順,殊類望聲而款服,勳載王室,朕甚嘉焉。蓋《六月》、《出車》,周美仲甫,古訓是式,俾修我戎。宜以來月巡朔方,兼往河西、隴右、河東、河北等諸軍,簡校兵馬,點閱器械,各與所管節度處置,務令得所。備預之道,其在茲乎。
唐玄宗也像對待張說一樣賦詩《賤王睃巡邊》:
餞王睃巡邊
李隆基
振武威荒服,揚文肅遠墟。金壇申將禮,玉節授軍符。
免胄三方外,銜刀萬裏餘。昔時吳會靜,今日虜庭虛。
分閫仍推轂,援桴且訓車。風揚旌旆遠,雨洗甲兵初。
坐見台階謐,行聞襖祲除。檄來雖插羽,箭去亦飛書。
舟楫功須著,鹽梅望匪疏。不應陳七德,欲使化先敷。
王睃出任第二任朔方節度大使,是朝廷一件大事。首任朔方節度大使、宰相、兵部尚書、張說也奉玄宗旨賦詩相送:
奉和聖製送王睃巡邊應製
張說
六月歌周雅,三邊遣夏卿。欲施攻戰法,先作簡稽行。
禮樂知謀帥,春秋識用兵。一勞堪定國,萬裏即長城。
策有和戎利,威傳破虜名。軍前雨灑道,樓上月臨營。
別藻瑤華降,同衣錦襮榮。關山由義近,戎馬為恩輕。
絲竹路傍散,風雲馬上生。朝廷謂吉甫,邦國望君平。
當年冬天,唐玄宗親自進行“郊祀”,“追睃赴京,以會大禮”。王睃認為當時是冬季,黃河凍冰,“恐虜騎趁隙入寇”,上表推辭不赴,皇帝特“手敕慰勉,仍賜衣一副”。但是,卻遇上會州刺史王喬的家奴狀告王喬與王睃“潛謀構逆”,唐玄宗就讓兩位宰相:侍中源乾曜和中書令張說,審理此狀。審查結果為王睃反狀,唐玄宗隻好以“違詔追不到”,而貶王睃出任靳州刺史。開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再次召王睃進京任戶部尚書,“複為朔方軍節度使”。到開元二十(732年)年,王睃逝世,享年七十餘,玄宗贈王睃尚書左丞相,也就是王睃死後,仍然為大唐宰相,同時,諡曰“忠烈”。
十、大將王睃 死後留名
大唐兵部尚書、宰相、第二任朔方節度使、四次坐鎮靈州的王睃,仗義執言,品德高尚,曾經為一個將軍、兩個宰相向皇帝上表申冤,而且他領軍作戰往往出奇製勝,累立戰功,因此在朝廷大臣和軍隊中都留下美名。在平息康待賓叛亂之後,唐玄宗曾經將宮女賜給他和郭知運等人,唯獨王睃不肯接受,他說:“臣之事君,猶子事父,詎有常近圍掖而臣子敢當乎?誓死以免。”表現出王睃的忠於皇帝,品德高尚。《新唐書》中還記載了這樣一段關於王睃神話般的傳奇:王睃死後,曾經在開元十七年(729年)繼王睃擔任朔方節度使的信安王李煒,奉命征討奚人。奚族是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居住在饒樂河(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遊牧為生,其首領李大輔被唐朝封為“饒樂郡主”,並且把國安公主嫁給他為妻,與契丹並稱為“兩蕃”。信安王統帥的各路大軍都大獲全勝,為什麼能取得勝利呢?信安王上奏唐玄宗說,在戰場上,軍士們都看見了大將王睃與部將高昭指揮兵馬與敵作戰。唐玄宗“聞而詫異久之”。戶部郎中楊伯誠上疏請為王睃墳墓“特乞增修封域,量加表異,優其子孫”。唐玄宗乃派使臣祭祀王睃的家廟,進封王睃諸子的官職。《舊唐書》也稱讚“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睃等,皆韜武幹,亟立邊功”。真是無巧不成書,《舊唐書》讚頌的這五位“皆韜武幹,亟立邊功”的大將,正巧又都曾經是靈州的鎮將,他們都曾經為保衛西北朔方之地而立有大功。其中,四鎮靈州的王睃的文治武功,在開元諸將中,是很突出的。